摘要: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2016年)的代表作——《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首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
新书推荐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
🌴
日本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研究的开山之作
🌴
被日本学界誉为
“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
🌴
在东南亚区域层面理论的构建
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日〕高谷好一 著
毕世鸿 李秋艳 译
ISBN:978-7-100-24448-0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定价:7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译者前言 ...... I
前言 ...... XI
第一章 东南亚的轮廓 ...... 00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001
一、 地形和地质 ...... 001
二、 气候 ...... 006
三、 土壤 ...... 008
四、 森林 ...... 013
第二节 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的划分 ...... 016
一、 种植的现状 ...... 017
二、 九大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 ...... 029
第二章 各类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 ...... 032
第一节 大陆山区 ...... 032
一、 盆地、 斜坡、 支流山谷谷底 ...... 032
二、 混合林斜坡的火耕田 ...... 035
三、 利用常绿山地林海拔的优势 ...... 041
四、 支流山谷和盆地的灌溉稻作 ...... 048
第二节 平原地区 ...... 054
一、 平原的水文环境 ...... 054
二、 难以稳定的雨养稻作 ...... 055
三、 各地稻作的实际情况 ...... 058
四、 高燥土地的利用 ...... 065
第三节 三角洲地区 ...... 069
一、 湄南河三角洲的水文 ...... 069
二、 湄南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 ...... 072
三、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水文和土地利用 ...... 077
四、 湄公河三角洲的水文和土地利用 ...... 082
第四节 湿润岛屿西部地区 ...... 086
一、 苏门答腊的横截面 ...... 087
二、 上游山地 ...... 089
三、 中游泛滥平原地带 ...... 093
四、 下游湿地林地带 ...... 097
第五节 湿润岛屿东部地区 ...... 102
一、 生产西米的鲁乌低地 ...... 103
二、 鲁乌低地的鱼和水牛 ...... 107
三、 托拉查高地的农业 ...... 111
第六节 伊里安查亚地区 ...... 116
一、 约斯 · 苏达索岛 ...... 117
二、 中央高地 ...... 119
第七节 小巽他群岛地区 ...... 123
一、 弗洛勒斯岛和帝汶岛 ...... 124
二、 南苏拉威西的南端 ...... 129
第八节 爪哇地区 ...... 133
一、 旱地种植 ...... 133
二、 佩卡兰甘庭院 ...... 137
三、 水稻种植 ...... 140
第九节 菲律宾地区 ...... 142
一、 传统的土地利用 ...... 142
二、 经济作物 ...... 150
小 结 ...... 155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史 ...... 158
第一节 稻作的传播 ...... 158
一、 从发掘的遗物看稻作 ...... 159
二、 东山型稻作的分布 ...... 161
第二节 印度型稻作的传入 ...... 166
一、 湄公河下游 ...... 166
二、 爪哇 ...... 176
三、 上缅甸 ...... 180
第三节 商品大米的出现 ...... 186
一、 13—16 世纪的东南亚 ...... 186
二、 爪哇的水田扩张 ...... 208
三、 阿瑜陀耶的水田开拓 ...... 211
第四节 殖民地时期 ...... 216
一、 湿润岛屿西部地区的橡胶 ...... 216
二、 三角洲的水田开垦 ...... 219
三、 大陆山地的柚木树 ...... 225
四、 荷兰对爪哇岛的“经营”...... 227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233
一、 湄南河三角洲的高密度利用 ...... 233
二、 泰国东北部的旱地扩充 ...... 237
三、 印度尼西亚海岸低湿地的开发 ...... 240
结 语 ...... 245
作者后记 ...... 247
索 引 ...... 249
事项索引 ...... 249
人名索引 ...... 292
译者后记 ...... 295
内容简介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2016年)的代表作——《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首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
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从东南亚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东南亚自然环境。第二章以各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全面梳理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该章将东南亚的土地利用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稻作传播时期、印度水稻技术传入时期、大米商品化初始时期、种植园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
作译者简介
作者
高谷好一(1934—2016 年):1963年获京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滋贺县立大学教授、圣泉大学教授等职。长期从事东南亚生态的田野调查,2013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瑞宝中绶章。主要著作有《热带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创文社1982年)、《从“世界单位”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9年)、《地区间研究的尝试》(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9年)、《地区学的构建》(Sunrise出版2004年)、《世界单位论》(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0年)等。
译者
毕世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区域国别、东亚国际关系史及亚太国际关系等研究。主要译著有《安南史研究 I——元明两朝的安征略》(商务印书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北京日报出版社)、《越南政治经济制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等。
李秋艳:长期从事中日文翻译和日语教育工作。主要译著有《安南史研究 I——元明两朝的安征略》(商务印书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北京日报出版社)等。
译者前言
在开展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过程中,学界通常认为东南亚的历史是最重要的基础,但有关东南亚自然地理、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是深化对东南亚整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日本知名学者高谷好一(1934—2016年)可谓业界翘楚。高谷好一1934年出生于日本滋贺县守山市,先后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1990年获得京都大学授予的农学博士学位。其后,高谷好一曾担任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现为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滋贺县立大学人类文化学部教授,圣泉大学综合研究所教授。2016年,高谷好一在从事田野调查的印度西北部的昌迪加尔去世,享年81岁。高谷好一长期从事东南亚农业生态学研究,常年在东南亚各地开展田野调查,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热带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创文社)、《生活在红树林中——热带雨林的生态史》(NHK Books)、《追求新世界秩序——21世纪的生态史观》(中公新书)、《从“世界单位”看世界——地区研究的视角》(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等。他提出的“世界单位”“多文明主义”等理论,为深化区域国别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日本政府授予高谷好一瑞宝中绶章,以表彰其对“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功绩”。
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是日本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重镇,自1963年成立后,该所的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历经数个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的第一阶段(制度建设阶段),该所致力于为研究人员构建平台,以便与日本各相关研究机构的同行组织和开展联合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的第二阶段(联合研究发展阶段),该所鼓励研究人员组织和参与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先后组织了“南苏门答腊区域经济调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农业环境研究”“泰国低地土壤潜力调查”“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工业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亚洲水稻种植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等团队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其中,高谷好一参与主持“热带群岛的环境与人类迁徙”项目,重点围绕东南亚海岛地区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10年的第三阶段(综合性区域国别研究发展阶段),该所大力推进“全球区域国别研究”,通过“区域与生态环境”“区域特性形成理论”“区域发展的本土理论”等子项目确定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通过“外部文明与内部世界”和“区域互联理论”子项目,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这有力地促进了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
作为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联合研究发展阶段有关东南亚农业生态学的代表作,高谷好一的《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出版于1985年,该著作可谓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制度建设阶段和综合性区域国别研究发展阶段之间承上启下的巨著,也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首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
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从东南亚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东南亚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该章就东南亚的水稻、旱稻、玉米类杂粮、薯类作物、西米、温带作物这六种代表性粮食作物,对东南亚各主要民族的耕种情况、耕地种类及种植区进行了论述,并据此将东南亚划分为九大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即大陆山区、平原地区、三角洲地区、湿润岛屿西部地区、湿润岛屿东部地区、伊里安查亚、小巽他群岛地区、爪哇地区和菲律宾地区。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而自然条件则在各自的区域内规定了可能种植或饲养的植物和动物。高谷好一指出,相同的自然条件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空间,决定了农业形成的自然地域性。在东南亚,由于大陆地区和海岛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体现殖民宗主国统治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农业结构以及各种政体的并存,决定了无法将该地区视为政治、社会经济、自然条件整齐划一的地区。东南亚虽是富有多样性的地区,但从全球层面来看,该地区具有典型的亚洲季风气候、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性、长期受中国和印度文化及农业技术影响等共同特征,因而将东南亚视为统一的区域也在情理之中。藤本彰三(东京农业大学教授)认为,这成功地展现出东南亚所具有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吉野正敏(筑波大学教授)就此强调,该著作重视旱稻、水稻、杂粮以及火耕田的演变,其将东南亚的土地利用划分为九大区域,是在亚洲季风区域内进一步细分下级区域的成功案例。
第二章以各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其中,大陆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可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区域,即盆地、斜坡和支流山谷谷底,混合林斜坡的火耕田,常绿山地林,支流山谷谷底和盆地。平原地区的田地经常遭遇旱灾,自身水资源不足,只能“靠天种地”,大多是雨养水田,但由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导致雨养水田在东南亚各地有所差异。而地势较高且干燥的高燥土地,则一般作为旱地使用。在湄南河、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的三角洲地区,当地居民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方式种植水稻。在苏门答腊、西爪哇、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西部的湿润岛屿西部地区,以咖啡、橡胶、旱稻、水稻种植为主,也有捕鱼、椰子种植、采集森林产品等生产方式。而在湿润岛屿东部地区,其山地有着和湿润岛屿西部地区相似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海岸带则主要是西米采集、捕鱼和水牛养殖。在伊里安查亚地区,当地十分盛行种植薯类作物。小巽他群岛地区的土地利用几乎没有受到印度和欧洲的影响,这使得当地传统的火山岛土地利用模式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与此相比,爪哇由于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深受外来文化影响,这导致当地土地利用模式异常复杂,而当地极大的人口密度更加剧了这一复杂性。此外,菲律宾的土地利用也极其复杂,主要有水稻盛产区、杂粮短期休耕旱地区以及薯类作物和稻谷区。
藏治光一郎(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指出,高谷好一在有无雨季和旱季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东南亚大陆地区和海岛地区,夏雨、冬雨和一年皆为雨季的所属区域,从而对东南亚各地的降雨类型做了综合性论述。大泽正昭(上智大学教授)继而强调,高谷好一对东南亚稻作的整体结构、水文水利、水田土壤、品种、犁的谱系、稻作技术的 类型和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生态与技术如何关联”这一课题,令读者感到有必要重新认识稻作的所谓“常识”,并在未来激起更为活跃的讨论。
第三章全面梳理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该章将东南亚的土地利用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稻作传播时期、印度水稻技术传入时期、大米商品化初始时期、种植园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二战后)时期。在稻作普及之前,东南亚的本土作物主要是薯类作物和西米。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稻作在以薯类作物和西米为主食的地方广泛推广。公元5—6世纪,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各地开始出现巨大的石造寺院和大量的水稻耕种。高谷好一认为,在公元5—6世纪至12—13世纪期间,印度型稻作方式席卷中南半岛平原地区,印度型稻作是长粒稻、犁耕、撒播、镰刀收割、牛蹄脱粒组成的一整套种植技术。后来,泰国素攀武里府的乌通县发掘出铁犁,这验证了彼时当地存在犁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应地利明(京都大学教授)就此强调,这彰显出该著作在研究东南亚农业史方面具有极高的前瞻性。
13—16世纪,东南亚进入“贸易时代”,大米在这一时期首次作为商品出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各地种植稻谷的积极性。对此,高村奉树(京都大学教授)指出,关于自古以来使用西米的区域性扩展,高谷好一根据中国古典《诸蕃志》(13世纪末)和《岛夷志略》(14世纪中叶),以东南亚各地主要农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为基础,精确推定各地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其演变,这一成果给予学界诸多启示。高谷好一阐明了以下观点,即与稻作集中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东爪哇等地相对应,从连接菲律宾棉兰老岛南部和加里曼丹岛北部至苏拉威西北部、马鲁古群岛的地区盛产西谷椰子树,而以加里曼丹岛为中心的海岛地区还存在大片薯类作物种植区。然而,当欧美国家对东南亚各地实施殖民统治之后,由于殖民者强制推行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这导致东南亚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南亚各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有景观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东南亚各地以热带种植园为代表的人造新景观。二战结束后,随着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东南亚各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再次发生巨变。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湄南河三角洲、泰国东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的海岸低湿地三个地区。
基于上述论述,高谷好一最后强调,种植主粮并非东南亚土地的唯一用途,种植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考察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等问题时,除了梳理作物种类和种植技术的谱系以外,其生产规模也值得关注。据此,高谷好一将东南亚的国家和集团划分为六大类,即拥有大规模大米产地的国家、拥有小规模大米产地的国家、把大米作为经济作物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大米以外其他经济作物的地区、独具优势的贸易中转地、自给自足的地区。原田宪一(山形大学教授)就此提出,从当代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利用的研究来看,各区域的农业生产与当地的生物、气候及土壤等存在因果关系,该著作对此进行了开创性实证研究,而高谷好一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成体系才得以首次实现这一目标。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一经出版,即被日本学界誉为“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地理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深见纯生(桃山学院大学教授)就此评论道,作为刺激东南亚区域层面理论构建的研究,该著作可谓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山下清海(东京农业大学教授)认为,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关系,该著作可谓日本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对于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综合性研究,更开创了跨学科研究之先河。嵨尾稔(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继而指出,该著作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大胆且鲜明地揭示出东南亚史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其研究对象聚焦于景观的变化,让读者能够迅速俯瞰东南亚生态史的全貌。对缺乏生态学相关史料并陷入窘境的文献史学者而言,该著作可谓启蒙之作。
高谷好一不仅利用历史学、地理学等既有学科,还依靠仔细观察对象地区及和当地居民的深入交谈,通过根植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区域的田野调查方法,孕育出了《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这一经典之作。就《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所涉及的跨学科研究、长期细致的田野调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启示,桃木至朗(大阪大学教授)强调,高谷好一根据其田野调查不断修正既有历史学研究成果并大放异彩,该著作不仅对全球东南亚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创见,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史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崭新的历史见解。佐治史(日本河滨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高谷好一通过论述自然村、行政村和村落共同体,建构出理解东南亚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框架,并成为学界深刻理解调查地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其对泰国湄南河三角洲运河村落运行情况的研究,弥补了未能把握当地居民空间意识的缺憾,使学界对社会集团形成的要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伊东利胜(爱知大学教授)继而指出,为了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并揭示更为正确的历史真相,生态学和农学的知识大有裨益,这在当下已成为常识。该著作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农业史,对于研究权力基础和政治动向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方面,高谷好一可谓在东 南亚史研究的冥暗之中投下一股光柱,是先驱者、领路人。
在该著作中,高谷好一将东南亚划分为九大生态区,重点围绕平原、山间盆地、热带雨林考察其中的历史变迁。学界通常认为生态系统是制约人类行动的一大因素,并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走向。但该著作将交易活动也视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继而阐明东南亚在与域外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其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结论,促使东南亚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该著作的贡献,可谓功勋卓著。大桥厚子(名古屋大学教授)借此强调,在人类社会这一空间中,自然环境是其最重要的基础。以该著作中进行生态区分的研究积累为出发点,能够制作全球规模的生态区分图。以地理气候为主要因素的生态,及土地和海洋利用为基本要素,再加上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害虫以及交通运输环境等,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与将气候区分为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方法类似,借助高谷好一的研究方法,也能对生态进行详细区分。
本书插图均系原书插附地图。
毕世鸿
2023年4月
海外东南亚研究译丛
为促进中国东南亚研究与海外的交流,促成中国东南亚研究早日与国际接轨,发掘、培养一批优秀翻译人才,并逐步提高学术界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在海内外学界的热心促成和康德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现在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海外东南亚研究译丛”,出版海外东南亚研究各方面(包括历史、考古、政治、经济、华侨、宗教、文化、语言、文学等)的优秀著作。
我知道你在看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