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明情 向未来 | 上海这片“杏林”,落在三明青山绿水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7:05 3

摘要:以植树言谢意,“杏林佳话”如今在三明有了内涵更为丰富的现代版本。9月21日,位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两山学堂旁,随着红布从刻有“沪明杏林”红色字体的石碑上滑落,全国首个“双碳”健康文化公园项目在这里正式启动。

《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故事:“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以植树言谢意,“杏林佳话”如今在三明有了内涵更为丰富的现代版本。9月21日,位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两山学堂旁,随着红布从刻有“沪明杏林”红色字体的石碑上滑落,全国首个“双碳”健康文化公园项目在这里正式启动。

公园规划占地面积13公顷,设立“谢医护、谢师恩、谢戍旅、谢襄助”四大主题感恩林。公众可以用认购林业碳票或植绿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平台以“碳惠锦旗”的电子形式,向参与者颁发碳中和证书。

“碳惠锦旗”这一发端自医疗领域的谢医方式,正探索出一条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人们对医学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认识的同时,为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同频共振提供了实践样本。

从锦旗到绿树——

一场医学人文的思考

王韬,“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负责人,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同时也是“碳惠锦旗”行动最重要的发起者之一。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王韬以《生命有痛,有你真好》为主题,围绕医学人文精神的探索作主旨报告。报告主题的这八个字,来源于一首歌,更源自王韬多年创伤外科行医的从业感悟。

2014年,当时还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工作的王韬,参与主创拍摄了东方卫视播出的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这是国内第一部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医学科普纪录片,两季豆瓣评分均达9.6分。78个遥控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记录,将王韬所在的急诊室实况,以“故事+科普”模式,向公众讲述急诊科内发生的故事。“生命有痛,有你真好”正是纪录片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

“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让我和团队对医学及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韬说,“‘生命有痛,有你真好’这句话,正是最好的诠释。”

作为创伤外科医生,需要接触大量疑难危重症患者,由于医学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经过治愈都能完全康复、健康如初。王韬说:“每一个截肢病人的名字,每听一次,心就会痛一次,但他们依然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而且无比真诚,为什么?”

失去孩子的年轻妈妈,出院时在网上定制了最贵的锦旗;总是用咆哮来表达疼痛的外国患者,手绘了一沓感谢贺卡;找不到感恩回馈渠道的患者,竟然通过投诉电话转达由衷的表扬……这些真情的流露,总会让王韬思考良多。

2023年,上海首家断指再植中心在同济医院成立,王韬作为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兼任断指再植中心主任。不到1年时间,墙壁上就挂满了锦旗,还有很多挂不下的,只好收在柜子里。

有没有一种更有意义、更可持续的方式,能够承载和延续这份医患之间的真情?

2024年,“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与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联合申报并获批设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王韬担任首席专家。其间,双方经过碰撞,提出打造“低碳杏林”创伤疗愈空间的新思路,倡导“不送锦旗送绿碳,你的感谢会生长”,通过医患共同植树造林,将单向致谢转化为双向互动,也将对个人的身体治愈延伸为对环境的共同治理。

“生命有痛,‘杏’好有你”。医患携手,共植一片“杏林”,这种被认为兼具情感价值和生态意义的做法,迅速得到了医患双方的广泛认同。

从上海到三明——

一场双向奔赴的情谊

薛云是第一批响应并参与“低碳杏林”植树活动的患者,也是“碳惠锦旗”的首位获得者。

9月21日,她第二次来到将乐,见证了“‘杏’好有你”医患自愿碳中和联盟成立,以及“‘杏’好有你”碳惠锦旗生态感恩平台上线。

早在今年3月,她就作为“0001”号守护者,在位于常口村的“沪明杏林”启动林种下了一棵鹅掌楸。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鹅掌楸的树苗,自己亲手把它种下去,特别有成就感。”薛云说,“鹅掌楸代表着希望、光明和坚韧不拔,我们不单是种下一棵树苗,更是医患之间关系新的开始。”

从2024年8月在上海种下第一棵表达感恩的树;到2025年3月在将乐山头种下第一批“沪明杏林”的树苗,得到第一份“碳惠锦旗”,再到此番见证“沪明杏林”双碳健康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薛云说,自己在见证“碳惠锦旗”项目一路成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成长。

今年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她说:“在表达对医生感谢之情的同时,我们还参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把这片上海的“杏林”,从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的屋顶,搬到三明的青山绿水间,既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也是推动“碳惠锦旗”行动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新开始。

一直以来,上海市园林集团努力争做“沪明对口合作的践行者、绿色低碳转型的推动者、生态价值实现的探路者”,此前就以将乐县为服务对口合作的战略支点,注册成立了三明分公司。

经过牵线搭桥,集团和王韬所在的“达医晓护”医学科技志愿者团队,以及总部位于将乐的福建金森林业集团,联合发起此次“碳惠锦旗”行动。

在上海园林集团挂职的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干部孙征宇说:“通过构建‘医疗康复—自愿减排—生态修复’闭环机制,实现‘治愈一人、增绿一片’的绿色转化,也为探索具有沪明国资国企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启了新思路。”

从治愈到增绿——

一场碳普惠制度的探索

“‘医改’和‘林改’本身就是三明非常重要的两个标签,我们的项目能够在此落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韬说。

作为国家级科技志愿者团队,今年是“达医晓护”成立的第十个年头,成员已经发展到包括全国20个省市的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在内的500多位专家。

从“生命有痛,‘杏’好有你”到“碳惠锦旗”,再到“沪明杏林”双碳健康文化主题公园,每一步的背后,都是绿色医疗探路前行的过程。

“希望医疗消费主体通过植树增汇、碳信用捐赠等绿色方式,自觉、公益地抵消其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碳排放。”在9月21日的活动现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思劼作为代表,正式发布《医疗自愿碳中和发展纲要》。对于医疗绿色转型而言,“医疗自愿碳中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医患共同植树,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人文关系的体现,更是直观的生态文明探索。“这种做法提供了易于理解和参与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生态修复,还能激发公众环保意识,推动低碳生活成为日常习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启贞教授如是说。

作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碳测量与核算专委会委员,刘启贞同时还是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如何针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乃至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赋值,建立正向激励引导的碳普惠机制,正是他一直关心的课题。

“医疗系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4%到5%。”在刘启贞看来,为了进一步推广医患自愿植绿这一行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指标,从而更有利于量化和推广。在对医疗碳排放进行精准量化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医疗绿碳指数,让“碳惠锦旗”行动走向深化有了科学依据。

当天,“‘杏’好有你”医患自愿碳中和联盟成立,基于“杏林精神”现代化传承的《中国医学人文专家共识》也在现场正式发布。

治愈一人,增绿一片。过去一年来,通过“‘杏’好有你”“碳惠锦旗”生态感恩平台的试运行,已经颁发及预颁“碳惠锦旗”294面,预定认种认养水杉512棵。9月17日,三明市生态环境局对这些碳票进行核销,抵消医疗碳排放39吨。

随着“碳惠锦旗”生态感恩平台正式上线,这片源自上海的“杏林”,将在三明的茫茫林海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奏响了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的动人乐章。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