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所有超高速电荷存储器技术都是易失性的,在断电后无法保存数据。闪存作为主流非易失性存储器虽功耗低,但编程速度慢,无法满足超高速数据访问需求。
今天(9 月 22 日)上午
2025 科技青年论坛
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
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
发布仪式上
新一届入选者名单正式揭晓
复旦大学共3位青年研究员入选
他们分别是
刘春森 王丹青 朱可人
2025 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人亚太区入选者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 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他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提升闪存的性能极限。
目前所有超高速电荷存储器技术都是易失性的,在断电后无法保存数据。闪存作为主流非易失性存储器虽功耗低,但编程速度慢,无法满足超高速数据访问需求。
刘春森长期致力于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推动闪存技术的根本性创新,成功将闪存编程速度从传统硅基器件的微秒量级提升至亚纳秒级,在相同技术节点下实现了非易失性存储速度超越易失性存储器 SRAM。
他的研究立足于基础物理模型的创新:从高斯定律出发构建了准二维泊松方程,揭示了二维狄拉克材料中的一种全新载流子注入机制——“无限注入行为”,并据此设计了具有亚纳秒编程速度的二维浮栅晶体管。此外,他还对 Fowler-Nordheim 隧穿模型进行了关键修正,引入二维势垒台阶(φ2D),在保持十年数据保留的前提下显著提高隧穿效率。
除了速度突破,他所开发的二维闪存器件还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可达百万次擦写循环,十倍于传统闪存,以及出色的尺寸缩放能力,沟道长度可低于 10nm,突破硅基闪存 15nm 物理极限,为大容量、高密度、低功耗存算一体系统提供了可行的器件基础。
刘春森的工作被认为“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能效与易失性存储器的速度之间取得了关键平衡”,为后硅时代存储技术与集成系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工程路径。他的工作既有理论深度也具有实用价值,对 AI、高性能计算等依赖高速低功耗数据存取的领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
她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
王丹青的研究贯穿纳米材料、光子学和量子系统三大领域。
她在纳米激光器研究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通过多尺度超晶格结构设计,率先在单一器件中实现多模激光的颜色可控输出,为多色生物成像和多路光通信提供了新方案;受自然启发开发的机械可调谐柔性纳米激光器,为未来柔性显示与可穿戴传感奠定基础;她与合作者研制的超低阈值、高稳定性的上转换纳米激光,更是将纳米激光的应用拓展至体内成像和量子传感领域。
与此同时,她开辟了近零介电常数(ENZ)光学新方向,率先提出将“超导邻近效应”类比引入光学体系,利用透明氧化物半导体实现对 ENZ 材料性质的精准操控。她证明了 ENZ 薄膜可作为低损耗、抗缺陷的光学包层,并发现了超长程光学耦合现象,为解决光子集成芯片中的串扰与损耗难题,以及发展新型量子模拟平台提供了全新思路。
凭借这些创新性贡献,王丹青正引领大规模纳米光子学平台的构建,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与量子工程开辟新路径。
他通过 AI 赋能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并成功流片。
尽管 AI 推动了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但以数字为中心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流程已成为环境负担——仅当今的数据中心就消耗了全球电力的 1.5%。
朱可人采用 AI 驱动的物理合成技术,将 EDA 从单一的数字化约束转变为创新的催化剂——自动化定制电路设计,从模拟神经接口到内存系统,实现下一代与能量相称的计算机架构。他开发了一系列 AI 驱动的设计方法与开源工具。其主要贡献包括构建了首个经过硅验证的开源模拟电路自动布局布线系统 MAGICAL,实现了从网表到 GDSII 的全流程自动化,并在 TSMC 40nm 工艺上成功流片,所设计的 ΔΣ 调制器 ADC 达到了 68.2dB 的 SNDR 性能指标。
在技术方法上,他融合了图神经网络与约束优化,提出了基于生成式神经网络的布线引导技术,相比传统方法减少 22.8% 的布线长度;开发了基于贝叶斯优化的层次化布局合成框架,显著提升设计效率;提出了基于 GNN 的电路对称约束自动提取方法,解决了模拟电路布局中的匹配约束生成难题。这些技术已被 Synopsys、英伟达等公司的 EDA 工具链所采用。
朱可人进一步将工作扩展到逻辑-物理协同优化领域,开发了 PigMap 框架,通过前馈物理信息指导逻辑综合,在 EPFL 基准测试中实现 13.4% 的 PPA 提升;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逻辑优化方法,减少 8.74% 面积的同时获得 1.24 倍加速比。这些方法有效弥合了传统 EDA 流程中逻辑综合与物理设计之间的割裂。
近年来,其团队研究工作扩展到新兴计算范式,包括存内计算架构的自动布局生成、光子集成电路的曲率感知布线算法以及 2.5D/3D 集成平台开发,展示了 EDA 技术在多元计算架构中的适应性。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选
早在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启动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评选,每年从多个维度寻找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并有望通过技术的落地来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2014 年,TR35 首次按下了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截至 2024 年,共完成 11 届发布,220 位入选者脱颖而出。整体来看,TR35 亚太区评选启动至今,位于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入选人数最多,以 82 人的数量持续领跑;新加坡以 76 人紧随其后;此外也有入选者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
科技创新、青年有为
祝贺以上获奖者!
来 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组 稿|校融媒体中心
制 图|贾颖月
编 辑|张金玉
责 编|叶鹂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