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丽教授、李增艳教授、南蕾教授:LN与IgAN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泰它西普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3:06 1

摘要:在肾小球肾炎(GN)领域,狼疮性肾炎(LN)和IgA肾病(IgAN)同属自身免疫性GN[1]。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肾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肾脏病变者可达90%[2]。IgAN是全球范围内最常

在肾小球肾炎(GN)领域,狼疮性肾炎(LN)和IgA肾病(IgAN)同属自身免疫性GN[1]。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肾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肾脏病变者可达90%[2]。IgAN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在我国及东亚国家尤为常见,其中,我国IgAN患者约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54.3%[3]。两者均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2,3]。

随着LN与IgAN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双靶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已逐渐应用于临床,该药可同时靶向抑制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从而抑制浆细胞分泌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及其抗体,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同时也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发育,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4]。

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王彩丽教授、南蕾教授、李增艳教授分别就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和LN的前沿诊治进展,以及团队在IgAN治疗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我国LN和IgAN优化管理提供新的指导意见。


强学科、重特色、促临床——包一附院肾脏病学科建设发展势头正盛

Q 贵院肾脏科在区域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请您整体介绍一下科室的发展概况,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布局与重点成果?

王彩丽 教授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成立于1995年,属于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学科。历经30年,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从一个没有独立护理组的小单元逐渐成长为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近90人组成的医疗团队。

科室构建临床与基础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诊疗体系,在学科规模、综合实力及区域影响力方面稳居自治区之首,多次填补内蒙古自治区肾脏病领域空白,在区内同行中享有盛誉,综合实力处于全区之首以及全国先进水平。科室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设有病房、肾脏病重症监护病房(KICU)、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脏病理室、肾内科实验室,从规模、技术力量、学术水平、人才梯队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力,能够独立完成肾穿刺活检、肾脏病理诊断、腹膜透析置管术、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等手术,业务辐射范围至甘肃、宁夏、河北、陕西等地,帮助内蒙古多家医院开展肾活检穿刺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业务。科室不断完善三级医院质量控制和科室质量控制,持续加强学科群建设和亚专业细化,形成了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肾脏病、免疫学肾脏病、慢性肾脏病、肾脏病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危重症肾脏病等亚专业,加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及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以及专病数据库和标本库的建设,有效实现病房-门诊的一体化管理。

长期以来,科室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加快科室发展的重要途径,调动和鼓励科室医生积极性,设立了科研主攻方向,确定了“以科研促临床,以临床带科研”的思路,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科室医生主持了60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十二五规划”合作研究6项,获27项奖,15项专利,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参加了50余项国际、国内科研及临床试验项目。

由于不断发展、提升,科室得到相关部门认可:2002年被评为内蒙重点学科,2009年、2017年、2025年连续被评为内蒙古肾脏病学领先学科,2012年被评为卫生部国家重点建设专科,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卫健委复审,认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科室也是国家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及核心单位、内蒙古肾脏病质量控制中心单位、内蒙肾脏病专科联盟理事单位、国家青年文明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示范岗、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及自治区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LN治疗逐渐迈向达标化、个体化、精准化,生物制剂或成为一线治疗“新基石”

Q 近年来,LN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请您分享一下目前LN治疗领域有哪些关键的研究进展和创新理念?

王彩丽 教授

近年来,LN治疗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核心趋势聚焦在追求更深层次的缓解和个体化精准治疗。其中,显著变化是治疗目标的升级,从过去的症状控制转向完全肾脏应答(CRR),即实现并维持蛋白尿缓解。早期达到CRR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肾脏结局,推动了“达标治疗”理念的落地。

LN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使LN患者生存率不断提高。近年来,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创新药物不断涌现,其中,泰它西普可同时阻断BAFF/APRIL双通路,研究数据提示该药可实现更深度的缓解[5,6]。个体化治疗也是领域发展的另一关键点,临床要更重视病理分型的精细评估和重复肾活检的价值,以指导更精准的治疗决策。治疗安全性和长期管理也不容忽视。“激素最小化策略”已成为共识,积极管理共病也是保障LN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的重要策略[7]。

总的来说,LN治疗正进入一个以生物制剂为引领、追求深度缓解、强调个体化精准决策并兼顾长期安全性的新时代。这些进展共同致力于大幅改善患者的肾脏预后和生存质量。


Q 随着生物制剂等创新疗法在LN治疗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您如何评价这类药物在整个LN治疗中的地位和未来潜在的核心作用?

王彩丽 教授

生物制剂的出现为解决传统药物带来的诸如完全缓解率低、激素导致的副反应大、复发风险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已逐渐成为LN治疗的革新力量和重要支柱。2024年以来,三大国际国内指南——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以及中国的LN指南已达成高度共识:对于活动性、新诊断或复发的III/IV(合并或不合并V型)的LN患者,推荐在初始治疗中即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即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7-9]。这标志着生物制剂已成为LN一线治疗的“新基石”。

BAFF/APRIL双靶药物——通过同时阻断这两个B细胞核心存活因子,在机制上具有独特优势,为深度干预B细胞异常活化提供了新路径,前期大型临床试验及真实事件研究已展现出该药物显著降低蛋白尿和提升肾脏应答的潜力[5,6]。

未来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发展,其核心价值也将不断深化:

一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核心——未来可能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如B细胞/浆细胞活性、BAFF/APRIL水平)匹配特定生物制剂,实现“量体裁衣”;二是推动无激素/极低激素治疗,生物制剂有望大幅减少甚至替代激素,解决其长期副作用问题;三是突破难治性LN的联合用药。不同靶点生物制剂的联用(如B细胞耗竭+BAFF/APRIL抑制)或与小分子靶向药联用,可能为棘手的难治性LN开辟新路径。

简而言之,生物制剂已不仅是治疗工具,更是推动LN管理范式变革的重要武器,使LN治疗离“深度缓解、个体优化、长期安全”的目标越来越近,让更多患者可实现持久的肾脏保护和生活质量提升。


Q 为了更显著地改善LN患者的长期肾脏和总体生存预后,在多学科协作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和视角,共同推动LN领域的发展?

王彩丽 教授

LN作为SLE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与管理极具挑战性,需要从单纯的疾病控制转向关注长期肾脏和总体生存预后的改善。在当今医学发展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和“整体医疗”的理念下,多学科协作(MDT)已非锦上添花,而是LN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必由之路。

构建一个真正协同作战的团队,关键点在于:

固化协作结构,打造核心MDT:核心成员须包括肾脏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和病理科医生,同时,影像学、药学、护理、营养等专家应有所融入。定期、结构化的病例讨论以确保每位专家都能贡献独特视角,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无缝共享:建立强大的共享电子病历系统和数据平台,让所有团队成员能实时、完整地看到患者信息,避免信息碎片化和决策延迟。推动“一体化”诊疗模式:目标在于①诊断更精准。科室之间紧密沟通,确保肾脏病理解读与临床表型紧密结合,确切诊断,以指导精准治疗;②治疗更优化。肾科、风湿科与药剂师共同权衡疗效与副作用,选择更适合的药物和方案;③管理更全面。从急性期诱导缓解到长期维持治疗、合并症防治、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各学科全程协作,做到无缝衔接。闭环反馈,持续优化:MDT需科学评估,定期回顾分析,识别瓶颈,持续改进协作模式,并重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反馈。

总之,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通过MDT、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诊疗路径和闭环质控,才能让肾脏科、风湿科、病理科等专家成为一支配合默契的战队,各司其职又和谐统一,最终让LN患者有更长久的肾脏保护,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凭借创新作用机制及卓越临床疗效,泰它西普治疗IgAN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Q 目前,TACI-Ig融合蛋白在IgAN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潜力。回顾IgAN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您认为这种新型生物制剂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有哪些优势?

李增艳 教授

近年来,传统泛靶点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作用广泛,但无法精准靶向致病细胞,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等药物治疗IgAN的疗效喜忧参半, 而且免疫抑制剂治疗IgAN副作用较多且较为严重,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问题[10-12]。生物制剂已逐渐被证实可影响B细胞分化,在自身免疫相关肾脏疾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避免了传统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相关的副作用。

创新双靶生物制剂泰它西普通过模拟天然受体——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蛋白(TACI),同时阻断BLyS和APRIL双信号通路。这一机制使其能有效抑制异常活化的B细胞及长寿浆细胞,从而系统性减少致病性Gd-IgA1及其自身抗体的生成,从源头干预IgAN免疫病理过程[13]。

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泰它西普240mg治疗第4周时,平均尿蛋白从基线1.651g/d下降到1.207g/d,起效速度明显快于多数传统免疫抑制剂(通常需3-6个月才能显现疗效)。第16周时,平均尿蛋白已降至1g/d以内,且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治疗24周后,平均尿蛋白为0.762g/d,降幅达49%[14]。在不良反应评估上,泰它西普治疗组总体耐受性良好,以轻微的局部注射部位反应为主,无患者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14]。总体来说,泰它西普在治疗IgAN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起效更快、疗效更优且副作用更小,有望为 IgAN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Q 您认为未来在IgAN领域,TACI-Ig融合蛋白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深入探讨?

李增艳 教授

目前,泰它西普在IgAN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有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在临床应用方面,确定泰它西普的优化治疗方案是关键,包括进一步优化剂量和治疗疗程,以实现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平衡。后续可探索泰它西普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为IgAN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此外,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也至关重要,寻找能够预测泰它西普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

总之,泰它西普在IgAN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临床应用方案的优化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以期为IgAN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回顾性研究证实,泰它西普治疗IgAN可显著降低尿蛋白,稳定肾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Q 据了解,您和团队在今年欧洲肾脏学会(ERA)年会上投稿了一项关于泰它西普治疗IgAN的临床研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开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南蕾 教授

IgAN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既往研究表明,B细胞异常活化在IgAN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泰它西普作为一种新型BLyS/APRIL双靶点抑制剂,能够特异性结合BLyS和APRIL,从而有效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治疗IgAN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这项回顾性研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尿蛋白(Upr)、血肌酐(Scr)以及肌酐清除率(Ccr)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事件,来评估泰它西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5]。


Q 请您分享一下该研究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研究结果,深入解读一下该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蕾 教授

研究纳入了13名IgAN患者,基线Upr为2.0g/24h,Scr为134.75±36.71 μmol/L,Ccr为67.33±24.67 ml/min,接受泰它西普治疗12周以后,患者Upr较基线显著下降至1.32g/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且在4、8、12周,Upr均持续低于基线水平,表明泰它西普在减少蛋白尿方面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效果。此外,患者Scr、Ccr、血清尿酸以及血清白蛋白等肾功能指标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提示泰它西普在短期内不会对患者的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能够维持肾功能的稳定。患者总体缓解率达到了66.78%,所有患者对泰它西普的耐受性良好,仅出现一例注射部位疼痛的轻微不良反应[15]。


Q 请您结合这项研究,谈谈在未来临床应用中,泰它西普在治疗IgAN患者时,如何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

南蕾 教授

研究结果已证实,泰它西普能显著降低尿蛋白,稳定肾功能,且安全性良好[15]。在患者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对传统治疗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从治疗时机来说,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一旦确诊IgAN后,若患者蛋白尿持续存在,可考虑尽早使用泰它西普,以延缓疾病进展。在维持治疗方面,目前研究暂未明确最佳疗程,但根据现有数据,至少半年的治疗是必要且有效的,如果患者在半年内尿蛋白显著下降且肾功能稳定,可考虑继续使用泰它西普进行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未来,为更好地指导泰它西普在IgAN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需要开展更多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深入探讨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证据支持。


结 语

LN和IgAN领域正蓬勃发展,从传统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到如今针对特定致病通路(如BAFF/APRIL)的精准靶向治疗,LN和IgAN的治疗策略正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变。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新型生物制剂在这类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该药不仅为传统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代表着精准靶向治疗在自身免疫性肾脏病领域的重要突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泰它西普有望重塑LN与IgAN的治疗格局,成为改善患者长期肾脏预后的有力武器,为全球众多受困于此类疾病的患者带来切实的临床获益和光明的未来。


专家简介


参考文献

1.Anders HJ, et al. Glomerulonephritis: immunopathogenesis and immunotherapy[J]. Nat Rev Immunol. 2023 Jul;23(7):453-471.

2.张辉, 等. 狼疮肾炎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9):784-790.

3.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肾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原发性IgA肾病管理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24;13(1):1-8.

4.Dhillon S. Telitacicept: First Approval[J]. Drugs. 2021;81(14):1671-1675.

5.Chen Y, et al. The efficacy of rituximab plus belimumab or telitacicept in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J]. Rheumatology (Oxford). 2025 Jan 1;64(1):221-227.

6.Chen Y, et al. Belimumab versus telitacicept in sequential treatment after rituximab for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 a real-world multicentre study[J]. Lupus Sci Med. 2025 Jan 6;12(1):e001296.

7.Sammaritano LR, et al. 2024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 Guideline for the Screening,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Lupus Nephritis[J]. Arthritis Rheumatol. 2025 May 7. doi: 10.1002/art.43212.

8.KDIGO. 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UPUS NEPHRITIS[J]. Kidney Int. 2024 Jan;105(Suppl 1S):S1-S69.

9.中国狼疮肾炎诊治和管理指南工作组. 中国狼疮肾炎诊治和管理指南(2025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22):1783-1819.

10.Floege J, et 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gA nephropathy: a call for a new paradigm[J]. Kidney Int. 2025 Apr;107(4):640-651.

11.Rauen T, et al. Intensive Supportive Care plus Immunosuppression in IgA Nephropathy[J]. N Engl J Med. 2015 Dec 3;373(23):2225-36.

12.Lv J, et al. Effect of Oral Methylprednisolone on Decline in Kidney Function or Kidney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Ig A Nephropathy[J]. JAMA. 2022 May 17;327(19):1888-1898.

13.Cheung CK, et al. The role of BAFF and APRIL in IgA nephropathy: pathogenic mechanisms and targeted therapies[J]. Front Nephrol. 2024 Feb 1;3:1346769.

14.Jicheng Lv, et al.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IgA Nephropathy With Persistent Proteinuria[J]. Kidney Int Rep. 2022;8(3):499-506.

15.Yan Mi, et al.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icercept in the treatment of IgA nephropathy. ERA 2025. Abstract:250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