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老年痴呆早期不是记性差,而是身上5表现,别不当回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6:31 1

摘要:女儿以为是更年期后遗症,没放在心上。直到她几次走错回家的路,才意识到不对劲。我们做了影像学和认知功能评估,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她最早的改变,不是“忘”,而是“变”。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接诊过不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被家属带来看病时,往往已经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但回头去翻他们几年前的门诊记录或跟家属深聊,常常发现:最早的不对劲,其实和记忆没太大关系

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这个临床观察,老年痴呆症的早期信号,藏在一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一位70岁的老太太,女儿带她来医院时,说她总忘记关煤气。可我们追问后发现,她这半年脾气变得很冲,爱发火,对一直宠她的外孙突然没耐心了。

女儿以为是更年期后遗症,没放在心上。直到她几次走错回家的路,才意识到不对劲。我们做了影像学和认知功能评估,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她最早的改变,不是“忘”,而是“变”。

情绪易怒是最常被忽略的早期信号之一。过去性格温和的老人突然变得烦躁、多疑、容易激动,不再愿意和人沟通,这是前额叶功能下降的表现。

浙江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团队的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前额叶皮质代谢率下降可达15%以上,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减弱。这不是简单的老年脾气,是大脑结构在悄悄改变。

还有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一位退休教师,自认为“脑子转得还挺快”,可近一年,她开始频繁丢三落四,甚至穿错袜子颜色也不察觉。执行功能障碍已经悄然出现。

执行功能是大脑处理计划、判断、优先级的能力,受额叶控制。当她无法按顺序完成熟悉的生活流程,其实大脑已经在“提前老化”

空间感减退是另一个重要的早期信号。很多患者在初期并不会忘记熟人的名字,但会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者突然分不清左右。这不是记忆问题,而是顶叶和海马区的空间识别能力受损。

浙大团队在一项针对147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发现,海马尾部体积明显缩小与空间迷失感成正相关,这比记忆力测试更早暴露出病变部位。

我见过一位老爷子,原本是个生活极有条理的人,突然开始不会用手机了。他不是忘了密码,而是完全搞不清楚每个按钮的含义。

我们称之为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这通常表现在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不会理财、不会规划出行路线。医学上称为IADL能力,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敏感指标之一。研究显示,这类能力下降平均早于记忆障碍1.5到2年。

嗅觉下降也被越来越多神经科医生关注。不少患者在确诊前1到3年就报告闻不出饭香味或花香味。

虽然大家熟知嗅觉退化是帕金森病的前兆,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也常在早期出现嗅觉通路受损

一项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指出,嗅觉识别能力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海马萎缩高度相关,其预测价值甚至高于传统的MMSE评分

这五个信号:情绪变化、执行功能减退、空间障碍、工具性日常能力下降、嗅觉退化,构成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非记忆型症状的核心。

它们不像记忆力问题那样显眼,却往往是疾病最早的警钟。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这些阶段不会就医,即便家属察觉,也常常误认为是“老脾气”、“老眼昏花”或“退休生活无聊”。

从病理机制上看,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不是记忆力下降,而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这两种蛋白质会破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尤其是影响大脑前额叶、顶叶和海马区的功能。

这些区域恰恰控制情绪、空间、计划和嗅觉。所以患者最早受损的,往往不是“记忆回忆区”,而是“感知与决策区”。

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忘记事情才是痴呆”这一标准来判断风险。真正的早筛,需要关注生活中那些“看起来不像病”的细节

浙江大学的这项研究还提出,应将IADL评分、情绪评估和空间能力测试纳入社区老年人年度健康体检中,这一建议已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

很多家属问我,发现这些症状后是不是就没救了?其实并不绝对。虽然目前尚无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但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比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能改善神经递质功能;美金刚可调节谷氨酸系统,减少神经毒性;同时,我们也强调非药物干预,如认知训练、音乐疗法、社交刺激等,对延缓功能退化非常有效

我特别想提醒一句,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上述五类变化,不要急着贴上“老糊涂”的标签,也不要因为“还记得你是谁”就放松警惕。

真正可怕的,不是忘记,而是变得不像他自己。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解体前阶段”,是最痛苦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时段。

从临床观察来看,越早识别这些变化,越有机会进入保护性干预窗口期。我们有患者在发现IADL能力下降后一年开始治疗,如今五年过去,病情仍稳定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也有患者直到完全迷路才来就诊,短短两年就无法独立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大众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非记忆型”早期表现的认知。它关系的不止是疾病进程,更是一个家庭的节奏、一个老人的尊严。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是时间在悄悄拉开帷幕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早知道、早干预,仍然是我们能为生命争取的一点余地。浙江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筛查维度,也为千千万万个家庭提供了新的希望。

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与生物标志物的发展,也许我们不再需要等到“忘记”那一刻,才意识到大脑已经在沉默中呼救

当我们开始关注一个老人是否还会用遥控器,是否突然变得暴躁,是否迷路、是否闻不到饭香,而不是只盯着“他还记得我是谁”,我们才算真正迈出了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步。

[1]李晓光.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4):288-293.
[2]王晓慧,张立国.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在轻度认知障碍早期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7):1516-1520.
[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课题组.阿尔茨海默病非记忆型症状识别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5):412-418.

来源:刘医生健康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