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夏天,福建虾农老李在一场暴雨后,发现虾塘表面浮起一层灰褐色的油膜,他焦急地自言自语:“雨后虾塘油膜是怎么回事?”这层膜阻碍了光线和氧气交换,虾群开始躁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一现象,帮助您理解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
去年夏天,福建虾农老李在一场暴雨后,发现虾塘表面浮起一层灰褐色的油膜,他焦急地自言自语:“雨后虾塘油膜是怎么回事?”这层膜阻碍了光线和氧气交换,虾群开始躁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一现象,帮助您理解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
一、雨后油膜的三大元凶
(一)藻类“暴毙”
暴雨导致水温骤降,藻类因应激反应加速死亡。藻类细胞破裂后释放的油脂、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水面聚集,形成黄褐色油膜。例如,蓝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进一步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加剧水质恶化。
(二)底泥“翻涌”
雨水冲刷池底,沉积的残饵、粪便被搅动上浮。若池塘长期未改底,底泥中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随水流扩散,与油脂结合形成黏性油膜。
(三)外源污染“入侵”
雨水携带农田农药、生活污水等流入池塘,其中的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成分)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促使油脂聚集。此外,饲料中未被吸收的脂肪成分也会在雨后随水流上浮。
二、应急三步:捞、散、增氧
发现油膜,先别乱下药。第一步用笊篱+稻草绳围拦,人工撇去上层;第二步全池泼洒:水体安先锋,含果酸、有机酸和解毒因子等,快速调节ph值,分解藻毒素,解毒调水,分解油膜,提高水体通透性。之后泼洒:芽孢先锋,高活性复合芽孢,分解水中残饵和死藻,减少油脂积累;第三步每2亩开一台增氧机,仰头朝上,直接撕裂油膜,提升溶氧到5 mg/L以上,虾子立刻松鳃。
三、长效预防:控料、改底、调藻
雨后一周开始“节食”,日投料减30%,拌喂:甘乐先锋+健常先锋,减少脂肪排粪;隔天用:双改先锋 改底;再补硅藻种与光合细菌,让有益藻形成新优势,鞭毛藻就难再“出油”。
由此可见,雨后虾塘出现油膜,多是由有机质积累、藻类问题以及外来污染等因素导致。养殖户们若发现虾塘出现油膜,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以免影响虾类的健康生长,保障养殖效益。
来源:水产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