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世杰:方寸之间镌刻中国航天梦,用笔墨记录航天人的辉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6:17 1

摘要:白天,他是一名严谨的航天工作者,与尖端科技和浩瀚星辰为伴。夜晚,他则化身为一位虔诚的艺术行者,在笔墨与金石的世界里,与千年传统对话。

编辑:F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人,其身份似乎有些特别。

白天,他是一名严谨的航天工作者,与尖端科技和浩瀚星辰为伴。夜晚,他则化身为一位虔诚的艺术行者,在笔墨与金石的世界里,与千年传统对话。

他就是窦世杰,一个来自山东潍坊的青年,以书法与篆刻,为中国探索宇宙的壮丽史诗撰写独特的注脚,用古人之法,抒今人之志。

窦世杰并非半路出家的票友,他的艺术之路起点清晰。这份对笔墨的钟情,最早源于小学语文老师的鼓励,一颗种子就此埋下。

后来,他系统地毕业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这让他对传统的理解有了专业深度,也让他的创作有了扎实的根基。

看看他的篆刻作品《长征》就明白了。这方小小的朱文印章,采用的是极具装饰趣味的鸟虫篆。他大胆地对文字进行了意象再造,将“长”字解构为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那姿态,正是火箭划破长空的轨迹。而“征”字,则被幻化为火箭喷薄而出的尾焰。

这种创作,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具象的科技形态,被他巧妙地融入抽象的古文字线条之中。

再看他的另一方作品《嫦娥》。他参考了汉代玉印的端庄形式,来表现探月工程这一宏大主题。印面之上,“嫦”字的曲线婉转,如同仙女的飘带。“娥”字则身姿婀娜,充满了古典的浪漫气息。

他的探索不止于形式。在创作《北斗》印时,他将篆刻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章法布局,与卫星运行的星图元素巧妙结合。

印章疏密有致的空间,仿佛就是一片微缩的宇宙。传统美学中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被他用来诠释“精准定位”这一现代科技概念,意蕴无穷。

他还会通过书法,让不同时代的精神产生共鸣。当他用古朴的篆书书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诗词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与当代长征系列火箭所代表的拼搏奋斗精神,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航天工程师与书法艺术家,这两个身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窦世杰身上,它们的精神内核却是高度统一的。

创作《北斗》印时,他运刀细腻,线条流畅清晰。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他本职工作所要求的“精准”品格,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投射。那每一记精准的刻画,都如同一次精确的轨道计算。

他的创作态度,深受古人影响。他时常临摹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的感悟,尤其是那句“作书须有敬畏之心”。

这份对艺术的敬畏,与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形成了奇妙的互文。无论是面对科研难题,还是方寸石面,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率易苟完”的态度。

他也时常反思董其昌的另一句话,即初学时容易“徒守格辙”,仅仅停留在遵守规则,却未得其精神。因此,窦世杰的创作,始终在追求超越形似的“神品”——那种精神内核不可磨灭的艺术境界。

在《嫦娥》印中,他兼用冲刀的刚猛坚定,与局部细节的轻柔处理。坚定的刀法,表现的是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的决心与执着。

而那轻柔的笔触,则传递出探月工程背后那份独有的中式浪漫。这方印章,承载的是科学探索与人文想象的双重内涵。

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航天工作之余,书法与篆刻是他沉淀思绪的地方。在横竖撇捺之间,在与金石的碰撞声中,他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场精神对话。

如果说之前的创作还带有个人抒怀的色彩,那么窦世杰后来的实践,则完全超越了个人范畴。他有意识地将篆刻——这种传统上用于个人信物的艺术形式,提升为承载和传播国家航天精神的公共媒介。

他要让一方方小小的印石,成为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微型丰碑。

最能体现这一雄心的,无疑是那方5厘米见方的白文大印——《中国航天》。这方印章的真正分量,在于其四面满满的边款。他创造性地利用了边款这一传统形式,系统性地镌刻了中国航天的精神谱系。

印章的一面,是关于“航天梦”的论述。另一面,是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精神。第三面,是挑战极限的载人航天精神。第四面,则是充满智慧与浪漫的探月精神。

这已经不是一方印章了,这是一部微缩的、刻在石头上的中国航天精神史。

这样的创作,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航天梦”,深深激励着他。他明确地将“传承伟大的航天精神,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视为自己的责任。这使得他的艺术实践,从一开始就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国家目标紧密相连。

古人曾感慨“以翰墨为不朽事”,在窦世杰这里,这句话获得了崭新的时代意义。他所追求的“不朽”,是将个体的艺术生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

他既希望成为传统笔墨的守护者,传承那份墨香韵味,也立志要为壮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终,他的作品实现了“守护”与“弘扬”的完美统一:他守护了传统艺术的根脉,同时以这种古老的方式,弘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家精神。

窦世杰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尘封于博物馆的古董,而是可以被随时激活的宝贵资源,它能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提供深刻而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的笔与刀,连接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与未来的璀璨星辰。更重要的,是在这方寸之间,铭刻下了一位当代中国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爱好,完美融入国家梦想的奋斗轨迹。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