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宝庆寺里探文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6:53 1

摘要:乙巳春节,我前往宝庆寺游览,有幸得宁波文保四老之一的王介堂老先生作向导,看到了寺中容易忽略的碑文楹联,看到了平常不可多得的风景,领略到了千年古寺的非凡魅力。

潮新闻客户端 黄岚

乙巳春节,我前往宝庆寺游览,有幸得宁波文保四老之一的王介堂老先生作向导,看到了寺中容易忽略的碑文楹联,看到了平常不可多得的风景,领略到了千年古寺的非凡魅力。

宝庆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琉璃境域(药师殿)、大悲殿及藏经楼。山门上悬有杨泰亨书写的“宝庆讲寺”横匾,四个大字苍劲古朴,庄严肃穆。杨泰亨(1824-1894),浙江慈溪(今江北慈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主持编纂《慈溪县志》(光绪版)。

宝庆讲寺始建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最初由僧人宗定创建,名为“青林庵”。后于公元1222年被宋宁宗赐名为“宝庆讲寺”,沿用至今。期间寺庙屡遭毁损又重建,现存寺庙是1993年恢复重修,2014~2017年间再次重建。那么“宝庆讲寺”这寺名中的“讲寺”有什么讲究呢?原来讲寺是偏重于佛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与弘扬,对佛教理义的传播和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而我们一般看到的某某“禅寺”,则偏重于自身的禅修实践与内心觉悟。看来,宝庆寺内有一定讲经水准的师父是经常在弘法的。

欣赏完正门大字,不忙进寺,先到山门左右两侧欣赏一下“一墙三代碑”墨宝吧!原本八个大字是一墙正反两面,后寺院改造,同列一墙分列山门左右两侧。山门右侧即西边有“宋代古刹”四个鎏金大字,从左至右排列,落款是“敏逊洪守谦谨书”。山门左侧即东边是“青林胜迹”四个大字,署名洪楣。洪守谦是谁呢,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江北洪塘人。他的儿子洪楣先生也是著名的书法家,“青林胜迹”即是他的手迹。“迹”字旁边还有一块刻着洪楣先生儿子洪身行对这八字来源的书稿说明,这便是难得的“一墙三代碑”了。据王介堂老先生介绍,1993年宝庆寺恢复开放后,他在寺内看到已被改作房门的洪守谦手书“宋代古刹”四个大字,但不知洪氏身份。后从效实中学老校长李庆坤处了解到洪氏身份,而洪守谦之子洪楣是李校长的效实中学校友、也是书法家后,便转请题写“青林胜迹”四字以续前缘。不幸的是洪楣先生还未来得及书写却病情严重,在逝世前托其好友上海余晞圣老人,他日去宁波时向王介堂说明未能完成所托书法一事。王介堂老师得知此事,深为洪楣先生之重情而感动,提出从其所存书法中集字之法,而得到“青林胜迹”四字,并由洪身行说明四字来历,时为1998年。

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前有许多从泰山移来的枝条盘曲的松树,挂满小红灯笼,有种节日的喜庆味。

宝庆寺有诸多特别之处,在共通处见特别,处处透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是四大天王,也是此殿名称来历,背面是护法神韦驮天尊。此弥勒佛即布袋弥勒佛像,此像上方还供着一尊衣冠弥勒佛像,即弥勒本相。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置。

天王殿后便是琉璃境域,是寺院的正殿,即一般寺院中的“大雄宝殿”。殿额有两块,一块是“琉璃境域”,为著名高僧星云大师亲题。另一块是“药师宏愿”,是绍兴书法家沈定庵老先生书写。殿中供奉的是药师佛,看来这寺院是药师佛的主道场。每个寺庙都有自己供奉的主佛。比如普陀山是观音道场,雪窦寺是弥勒道场,而宝庆寺则是药师道场了。可能眼下信众的愿望太多,一个佛管不过来。眼下佛的功能越来越细化,拜佛也要看下这佛管的是什么。殿正中的药师佛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东边是日光菩萨(手持太阳),西边则是月光菩萨(手持月亮)。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象征清净无染的自性。其透明的质地能够让人洞察本心,摒弃杂念‌。药师佛的愿望是解除众生疾苦,宝庆寺供奉的药师佛像是用台湾产的优质桧木精雕而成,据说是非常灵验的。抬头看,殿门内大门上方悬着三块横匾。自左至右分别是:李刚田书写的“无量寿”、童晏方书写的“无上医王”和王介堂老先生书写的“大觉尊”。前两位都是书法界的名人,出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但我更喜欢王老先生的楷书体大字,平和亲切,真是字如其人。

殿内有诸多楹联,我最欣赏的一副是郑玉浦先生撰写的长联:“自北宋开山,几历沧桑,宝殿今朝新藻饰;为南宗弘法,双修定慧,青林古渡旧因缘。”此联上联将宝庆寺的建寺时间地点、千年来几经毁建之沧桑一一交代清楚。藻饰,意为装修装饰,说明此次重新修建之意。下联说明了该寺院主修禅宗,并点明青林地点。“为南宗弘法”,指的是该寺弘扬的是禅宗中的南宗,南宗由六祖慧能创立。而“双修定慧”,则指禅定(定)与智慧(慧)‌‌‌‌的均衡修持,二者互为体用,不可割裂。

青林古渡口是姚江上的著名渡口,目前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王介堂老先生介绍,宝庆寺面向姚江,青林渡口属宁波通往慈溪三北地区的咽喉要地,寺后有“L”形青林山,山不高,也就海拔20米的样子,现已不复存在,原位置在现大悲殿位置。一个“古”说明现在青林渡口、青林山均已消失,目前还有青林湾大桥雄立姚江,依旧见证古往今来的繁华沧桑。

宝庆寺自北宋开建以来,多次毁于祝融之火及战争,每次毁了又建。每建一回,即与当地大儒结缘, 赓续文脉。公元989年创建之时寺名青林庵,后由僧宗本扩建,更名西资庵。南宋开禧年间僧广清扩建,公元1222年被宋宁宗赐名为宝庆讲寺,并请宁波一代大儒、《三字经》的作者、鄞县人王应麟(1223-1296)撰写《宝庆讲寺记》。宋理宗登位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宝庆(1225-1227),共计3年。这让寺僧感到非常荣幸,当地至今还有“先有宝庆寺,后有'宝庆'年”之说。1225年,新建成观音殿,请了宁波的另一大儒、慈溪人黄震(1213-1280)撰写《宝庆寺观音殿记》。这两大记,已成该寺的镇寺之宝。怪不得宝庆讲寺很有文脉底气。

1996年,适逢王应麟先生逝世700周年,寺内特辟王应麟纪念堂,重刻《宝庆讲寺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时有宁波文化界150多人参加。在琉璃境域(大雄宝殿)东侧墙上,嵌有“宝庆寺王应麟纪念堂记”一碑,记录了这次盛会。

在琉璃境域西侧墙上,有一块“重修宝庆寺大雄宝殿记”石碑,是1998年大殿重修时所立。观碑文,行文简洁,详略得当;观字体,丰神俊朗,赏心悦目。这块碑现也称之为“三老碑”,乃鄞县桑文磁撰文、丁乙卯篆额、郑玉浦书丹。这三位老先生在宁波文化界大名鼎鼎,桑文磁(1914-2013),宁波鄞州大嵩人,当代著名诗人、文史家、书法家。丁乙卯(1915-2000),宁波人,现代书法家。郑玉浦(1919-2009),别号挹芬庐主人,宁波东钱湖殷湾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他是书画诗联俱佳的大师。单一人的作品就已是绝品,何况是三人合璧的作品!

在大悲殿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块老碑,历时均已有一百多年了。一块是“慈东宝庆寺念佛堂施田功德碑记”,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师撰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住持益舟所立,里人张锡尧书。这块碑记字迹已经有些漫漶,字体难认。宝庆寺地处江北,原来属于慈溪东部,现慈城即为原慈溪县城。碑记中记录了徐君觉西、陈君永龄、孔君云福、朱君普超、宓君善莲、姚君妙秀等人捐财置稻田二十九亩七分五厘,所收取的田租充作念佛费用,功德无量。

一块是“宝庆寺净业堂碑记”,从落款看,是1916年夏正四月,当时的住持益舟所立,座主释卓三谛闲述,邑人洪守谦书并篆额。洪守谦前文已有所述。益舟法师是光绪末年时住持,是“天童退席慧公长老高足之弟子”,十年间大修宝庆讲寺,贡献颇多。慧公即慧修宏智,又称慧修长老,光绪四年(1878)至宝庆寺作住持,苦心经营十余年,使得寺内外面貌一新,后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回到天童寺作住持。在益舟住持期间,谛闲法师多次来寺中讲经。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因出家人都姓释(释迦牟尼),因此名字前冠以“释”字。法师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宗泰斗。

我注意到石碑均嵌在大殿墙体中,还凹进去一些,颇有点不解。王介堂老先生说,历史事实证明这样做是保护石碑的好办法,若碰到什么紧急事情时,可涂上石灰与墙体同予保护。我想到了汉代时发现了藏在孔子家墙壁中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书籍,使其在浩劫中得以幸免‌。有王老先生这样的忧患意识,我为这些石碑感到幸运。

在大悲殿后,原来藏经楼位置,现新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藏经楼,玻璃幕墙,白色墙体,与传统寺庙的黄墙黛瓦完全不同。从佛寺的整体效果看,我觉得还是有些出奇。倘若从革新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建筑可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加上寺中的黄色的蜡梅花,粉白的海棠花,或成网红打卡地。这可能是僧人所没料到的吧。

从天王殿至琉璃净域(药师殿)之间的天井上有七块形状不一的石头,分别来自七座名山:雪窦山,金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泰山。除了现主持清修法师的家乡重庆的金佛山、五岳之首山东泰山外,其他五山则是五大佛教名山。佛说度人,这七石也有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意思,也许去走一走,人世的烦恼就消除了。

走出宝庆寺,我也诚敬一联:

宝刹钟声,日伴青林渡;

庆祥梵语,时环黄卷经。

从某种意义上说,寺庙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我们的文字,延续了我们的文化。而今承载着的这一地文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愈来愈光亮。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