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科尔沁草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连片青贮玉米田里,大型收割机穿梭完成“切割—粉碎—装车”全流程作业;黑土地上玉米穗粒饱满,冲刺全年高产;果园鸡心果红透枝头,养殖场肉牛膘肥体壮……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内蒙古通辽市以“粮丰
金秋九月,科尔沁草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连片青贮玉米田里,大型收割机穿梭完成“切割—粉碎—装车”全流程作业;黑土地上玉米穗粒饱满,冲刺全年高产;果园鸡心果红透枝头,养殖场肉牛膘肥体壮……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内蒙古通辽市以“粮丰畜旺”的生动实践,奏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粮食生产再攀新高,“通辽粮”筑牢“中国碗”
今年,通辽市锚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建成1032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吨粮田核心区达206.6万亩。依托密植精准调控、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玉米单产持续突破——2024年,通辽市万亩片、十万亩吨粮田、百万亩核心区产量包揽全国玉米主产区三项单产纪录,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210亿斤,实现“二十二连丰”。
应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玉米长势喜人。韩云玲摄
在科左后旗百万亩青贮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浅埋滴灌管道纵横,水肥一体化终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为全国青贮玉米产业提供“通辽样板”。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种植大户马忠臣的青贮玉米,因应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每亩多产200公斤。“自2019年采用这项技术以来,不仅产量高,而且作为牲畜饲料,营养价值也丰富。”如今,“通辽黄玉米”凭借优质品质,持续擦亮“内蒙古粮仓”金字招牌,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肉牛青贮协同发力,“循环链”激活“产业兴”
作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通辽市以青贮玉米为纽带,串联种植业与畜牧业,构建“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农牧循环体系。今年,全市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突破537万亩,占全区总量的1/3以上,年供应优质青贮玉米1800万吨以上,为肉牛产业提供稳定饲草保障。
扎鲁特旗农投集团现代化生态养殖场。韩云玲摄
目前,通辽市牛存栏量达396.6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突破120万头,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建成标准化家庭牧场100个、舍饲养殖示范村100个,千头以上育肥牛场40家、规模化养殖场2038家,肉牛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99%,75%以上牲畜实现暖棚越冬。“青贮+精料”的科学饲喂模式,较传统“玉米+秸秆”模式年均节省成本1130元以上。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牧民赛音朝克图的20亩青贮玉米正入池发酵,“春天用青贮喂牛,膘情好、营养足,70多头牛的越冬‘口粮’全靠它!”同时,肉牛养殖产生的粪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特色品牌齐头并进,“好味道”带动“百姓富”
除粮食、肉牛两大主导产业之外,通辽市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开鲁县黑龙坝镇忠厚村村民吕忠利,经营着150亩鸡心果果园,今年亩产达3000斤,纯收入超8000元/亩。为破解“优质不优价”难题,开鲁县自2021年起建设41处标准化示范园,制定7项技术标准(含1项“蒙”字标标准),实现从选址到存储的全链条管控,2025年全县鸡心果预计产量1亿斤、产值3亿至4亿元,小果子成了农牧民的“甜蜜致富果”。
当前,“通辽肉牛”“通辽牛肉”“通辽黄玉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奈曼甘薯”“扎鲁特草原羊”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农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让“通辽味道”从田间牧场直达消费者餐桌。今年9月,“通辽牛肉”高铁冠名列车在上海首发,沿京沪线、江浙沪皖线流动传播,将通辽优质农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强基础”迈向“新未来”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累计投入资金383.8亿元,实施农牧业项目320个、落实各类帮扶项目1289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304.6亿元增长至43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671元提高到23118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1340万亩,农牧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如今,通辽市正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以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数智化为路径,推进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肉牛千亿级产业链。
西辽河畔,粮仓充盈、牛羊肥壮,通辽人民正以勤劳与智慧,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壮丽篇章,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稳步迈进。(韩云玲)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