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想再为同情买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07 1

摘要:透明塑料袋里,翠绿的青菜沾着泥点,小捆的葱姜摆放整齐,老人们蹲在路边期待目光。这曾经是中国城市最熟悉的街景,如今正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透明塑料袋里,翠绿的青菜沾着泥点,小捆的葱姜摆放整齐,老人们蹲在路边期待目光。这曾经是中国城市最熟悉的街景,如今正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在北京某小区门口,两位老人守着自己的菜摊,但下班回家的年轻人却匆匆走过,径直走向几百米外的超市。“不是不想帮衬,是上次买回去的菜,外面看着挺好,里面全是烂叶,还掺着泥巴和虫子。”一位年轻人无奈地表示1。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绕远路去超市买菜,而非光顾路边老人的菜摊4。曾经代表“天然无公害”的路边农家菜,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路边老人卖的菜,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来源问题。许多人认为老人卖的是“自家种的菜”,新鲜又天然,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城市里的蔬菜,正规渠道来自蔬菜批发市场或合规菜地。但老人通常没有本钱去批发市场进货,只能等市场快打烊时,挑拣批发商剩下的“尾子菜”。

这些尾子品相较差,有些甚至带有烂叶。一些老人还会在市场角落或垃圾堆里挑菜,将还能吃的捡回去整理。

他们经常把品相好的菜叶放在外面,烂叶和虫多的包在里面。消费者购买时看似不错,回家拆开才发现问题。

部分老人会在城市边角地种菜,如未完工的工地或无人管的荒空地。但这些地方的环境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马路边的汽车尾气、工地里的重金属、各种燃料残留,很容易渗入土壤并被蔬菜吸收。食用这些蔬菜,可能间接摄入污染物,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比之下,超市蔬菜有严格的进货渠道管控和质量检测流程,来源可追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相对更有保障。

2025年初,安徽一位老人用网购小番茄冒充自家种植的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老人熟练地将包装盒里的小番茄倒进摊位上的番茄堆,塑料盒上的快递标签清晰可见。

类似现象并不少见。有些老人专门从生鲜平台自提点拿货,撕掉包装标签,往菜上撒点水,冒充“自己种的农家菜”,价格反而比平台贵不少

还有老人去亲戚的干货店批量购买鸡蛋,专门挑选蛋壳上沾有鸡粪的,然后拿到市场上冒充散养土鸡蛋售卖。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消费者对路边菜摊的信任,导致许多人宁愿选择明码标价的超市。

不少人认为“老人卖的菜便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老人常常将菜捆成小把,一把2块钱看似便宜,但实际重量才二三两,折算单价往往比超市贵

超市经常有促销活动,打折时的价格比路边摊更划算,性价比更高。而且超市明码标价,不用担心被“看人要价”。

路边摊还存在严重的缺斤短两问题。有消费者反映,曾经买回去的菜用电子秤一称,发现只有八两。

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超市营业时间固定且较长,购物环境舒适,可以一站式购齐多种商品。

相比之下,路边老人的菜摊位置不固定,出摊时间不规律,年轻人可能需要花费额外时间去寻找。而且路边销售的蔬菜种类通常较为单一,不如超市选择丰富。

超市提供规范的支付方式和购物服务,不满意还可以退换货。而路边摊一旦买完离开,再想找摊主可能早已不见踪影,出现问题只能自己承担。

消费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年轻人从小在现代化购物环境中长大,习惯了超市整洁有序的陈列、明码标价的方式。

部分年轻人担心与老人沟通不畅,引发不必要的纠纷。还有一些老人会针对年轻人不会讨价还价的特点,故意抬高价格。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蔬菜的来源和质量保障。在这个背景下,超市提供了路边摊难以比拟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转向超市的消费者并非缺乏同情心,只是明白了善良不应被利用

超市的灯光下,蔬菜可能有更少的“故事”,但却有更多的检测环节和明码标价。消费者权益在这里能够得到保障,即使遇到问题,拿着小票就能找到服务台解决。

菜场之所以人气旺盛,正是因为它保持了“丰富、实惠、稳定”的特色,同时建立了摊主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

那里的摊主们不随意涨价,甚至还会送顾客几根辣椒。这种诚信经营,才是真正值得支持的烟火气。

来源:月明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