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实体门店才能长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5:00 1

摘要: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零售门店正在崛起。胖东来、山姆会员店、潮玩代表泡泡玛特、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过去十多年,电商发展迅速,线下零售实体店承压巨大,在传统业态洗牌、摸索的过程中,线下零售正在迎来新趋势。

2023年4月11日,vivo在上海北外滩展出巨大的手机艺术装置,吸引市民前来打卡 (视觉中国/图)

2025年8月底,无印良品多地闭店的消息冲上热搜。其在北京、上海、苏州、烟台、长沙等地的十余家门店,相继宣布闭店。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零售门店正在崛起。胖东来、山姆会员店、潮玩代表泡泡玛特、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过去十多年,电商发展迅速,线下零售实体店承压巨大,在传统业态洗牌、摸索的过程中,线下零售正在迎来新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商增长率首次低于10%,较2023年下降3.8%。电商增速放缓,而线下的社区商业迎来逆势增长。体验化和社区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实体店发展的重点,一场零售业的演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2025年6月3日,上海,消费者在vivo门店体验两款手机的拍摄效果(视觉中国/图)

传统单一零售模式加速淘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张昊认为,近期多家实体零售品牌门店集中关店的原因各异。“有的是近年自身经营方向变化,有的是出现较强的同业竞争对手,总体来看是实体零售行业调整期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谢莉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不同性质的门店都出现关店或者调整,并非需求本身萎缩,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满足。“这是效率变革的问题,历史上任何一次业态的演化变革,效率低或盈利差的门店,都会在渠道体系中被淘汰出去,并寻找新的方式生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获得商品的途径更多元,可以走进品牌专卖店,也可以通过网店、直播、社群购买……2024年以来,整个线下零售商超都掀起了一场调改浪潮,调改的背后是商家的生存焦虑。

“消费者更加理性,不只是看性价比,还更重质价比。”谢莉娟指出,“时代面对的消费者不同了,消费者有全球比价和比信息的能力。零售面对掌握充分信息的消费者,压力会非常大。”

谢莉娟曾调研过的一家酒类零售店最近进行了新的“改革”,其在门店开辟了一个很小的专柜,销售生活用品。“一旦结合生活服务,消费者就会把进店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实体店未来要想进一步发展,要跟生活服务场景紧密融合,成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消费者)才会有更高的忠诚度。”

消费者对门店的要求变得更高,仅依靠地理位置和传统模式的实体店正在加速淘汰。实体店正从传统销售场所转型为体验中心和配送枢纽,开启“新零售”时代,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体验。智能家居体验店的变革便是如此,其在线下提供沉浸式体验、专业咨询和个性化服务,线上提供便捷下单,并借助线上优化产品和服务。

张昊指出,中国电商发展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实体零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购促进了国内的商品大流通,竞争加剧,差异化变革成为必然,核心在于实体零售要在做好“物(商品)”的基础上强化“购(消费体验)”。在他看来,智能家居体验店很典型。国外这几年还出现了让顾客专门试用新产品的连锁实体体验店,甚至在产品开发阶段也会考虑到顾客在店内的兴趣关注。例如行走轨迹、眼动跟踪、停留时间和现场反馈,帮助企业决定哪些产品创意值得推进。

虽然受到电商冲击,同时“线上更便宜”已占据消费者的心智,但实体店依然有很多无法替代的部分。谢莉娟认为,消费者在线上购物,并不一定更喜欢线上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线下价格高;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会转到线上,而重视体验和商品获得即时感的消费者会更青睐线下。线下本身也在调整,力求找到好的出路。

但她也认为,强化服务和体验店只是暂时的过渡措施,未来实体店的发展,还是要聚焦“商品力”转型,“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2025年8月27日,广州某商场内,一个女孩从一家关闭的泡泡玛特实体店前经过(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郑洁/图)

新品牌崛起的启示

一批店倒下,一批店崛起,新业态出现总会挑战原有的旧业态。新旧交替之间,虽然都面临不同的问题,但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经验。

沃尔玛的最新财报显示,其2025年二季度中国区净销售额达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6.38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山姆会员商店增长迅速,其在过去12个月新开8家门店,总数升至56家,并计划继续扩张,2025年还将新增7家门店。

根据胖东来官网的数据,2024年,胖东来实现销售额169.64亿元,而其仅有13家门店。胖东来门店甚至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实体商超纷纷掀起学习胖东来的调改浪潮,被调侃为“胖物美”“胖永辉”的调改店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

谢莉娟表示,山姆、胖东来崛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高质价比商品的需求,以及对品牌的信任度较高。“胖东来已经成为一种信誉的标签,山姆、开市客这样的会员超市质价比高,也有非常高比例的自有品牌商品。”

“实体门店必须有需求洞察的能力、选品的能力,背后则是供应链的能力,提供货真价实商品的能力。即便是把定价、营销策略模仿到极致,如果不能提供相同品质的商品,很难长期发展。”谢莉娟分析,“在精准选品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更多自有品牌的开发,和品牌商的产品相互补充,且不会影响品牌商的定价体系。”

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足以在小众细分赛道催生一家全球化企业。

2025年,泡泡玛特以其盲盒产品在全球掀起热潮,用户对其的追捧近乎狂热。2025年8月19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4%。

也是在2025年,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在过去两年,霸王茶姬的门店数量翻了数倍。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霸王茶姬全球门店数达到7038家,二季度总GMV(商品交易总额)达81.031亿元,同比增长15.5%。

据谢莉娟观察,泡泡玛特潮玩和霸王茶姬新中式茶饮都是建立在细分市场之上,进一步做大。这种需求并非近几年才新出现,但它没有像现在全面铺开。“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无限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做大的可能性。”新品牌的崛起,揭示了消费者的需求比以前更精细,更个性化、多样化,并会通过网络得以放大。

“崛起的新品牌零售商大多具备商品选择、创新优势,并保持产品更新,不断有流量商品出现,在自媒体时代能够带给人们话题或兴趣。”张昊分析,“背后反映出两个消费特点:一是情绪消费快速发展,即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更加关注精神愉悦、压力释放、圈层交流;二是消费两极化,即对于侧重核心功能、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品更加追求性价比,对具有心理、情绪、社交等深层次功能的轻奢型、悦己型消费品更愿意支付溢价。”

这些崛起的新品牌,也并非只将重点放在线下。两个月前,泡泡玛特第一家门店迎来焕新升级,扩大门店运营区域,打造沉浸式IP潮流文化体验空间。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也有意控制门店的扩张速度。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他预计2025年国内的门店净增长不超过10家。泡泡玛特中国业务总裁褚音也曾强调,要在整合零售渠道的同时强调门店体验感,“差异化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将所有的渠道整合为统一的生态体系。”

2025年8月28日,北京,无印良品世茂工三店发布将于8月31日正式终止运营的通告。店内正进行打折促销,部分商品货架空荡荡(视觉中国/图)

淘汰赛继续,实体店的未来往何处去?

据天风证券研报的数据,2014年,阿里的人均获客成本为55元,如今已飙升至3569元;拼多多保持最低,也达到506元。对中小电商商家而言,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广告费用才能吸引到足够的顾客。线上面临的瓶颈也给实体带来了机遇。

在谢莉娟看来,线上可以获得更广的信息宽度,如价格、功能、使用体验;线下是一种信息深度,可以调动五官去感受。“这是线上没法替代的,未来线下店不能只是体验和配送,还要结合信息深度去发展它的商品力。线上获客成本变高,跟转化率降低有很大关系。消费者在线上贪图信息宽度,不断比价、收藏,但可能下单减少,转化率很低,也是线上内卷化的过程。”

“零售是为人的行业,实体店更有生活的烟火气,也很容易变成一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旦形成习惯,顾客忠诚度必然会更高。”谢莉娟提到。

“电商经营成本低于实体店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商家在实体店和网店之间的选择是自由的,那就不存在永远的蓝海或红海,实体店和网店之间的经营成本、获客成本迟早会基本持平。”张昊认为。

电商与实体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要融合共生。两者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张昊认为,打通线上与线下,在同品同价、会员权益互通的同时,需要各有侧重、相互引流。实体零售提供的商品与线上平台可以有所差别,但要有更强的顾客洞察能力,比如周边顾客年龄结构、消费能力。除了商品本身,还有情绪价值、附加便民服务,还有许多非传统零售的因素可以挖掘。

谢莉娟则总结为四个关键词——技术、产品、服务、网络,即结合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洞察未来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通过自有品牌的发展,深入上游开发与品牌商错位并互补的商品;更好地服务生活的多元需求;最后,合理结合数字时代社交网络的联系和传播,帮助流通效率倍增放大。

她回忆,此前调研过的一家互联网企业曾有个有趣的比喻:线上与线下的打法不同,就像人的体内有两股相冲的“真气”,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相冲而死。

作为渠道,两者有非常典型的不同特征,更好地结合需要发挥各自优势。门店位置和选址不再是关键,运用线上引流工具也可以让偏远的门店更好地获客。

谢莉娟还曾调研过一家酒类流通企业,其积累了很多年线上销售经验,会根据会员数据,在开拓线下时用大数据帮助选址,根据选址和周围社区消费习惯来帮助线下选品。“我也调研过一些门店,数十年来一直在迎难而上、稳扎稳打。即便数字化进程并不快,但因为有扎实的供应链的积累,有社区需求洞察的能力,可以做到随需而变、千店千面。甚至不怎么依赖线上,也可以把线下做得很好。”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刘璐明

责编 陈雅峰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