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乌兰察布这片承载着创新发展和希望的土地上,一场以人才为引擎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基因。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一场关于“培育、流动、融合”的人才振兴交响曲,奏响高质量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乌兰察布这片承载着创新发展和希望的土地上,一场以人才为引擎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基因。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一场关于“培育、流动、融合”的人才振兴交响曲,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开放赋能:凝聚人才工作“强磁场”
“人才工作如同精准滴灌,既要广开渠道引活水,更要按需匹配结硕果。”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乌兰察布市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诚留才的策略,打造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强磁场”。
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乌兰察布市以“人岗相适、按需引进”为原则,于春招黄金期启动上半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市征集事业岗位471个,覆盖8个旗县市区、15家市直单位及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线上报名与线下专场同步发力,组建引才团队奔赴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靶向引才”,引进312名优秀人才签约事业单位,为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为助力企业引才,乌兰察布市创新“政企联动、云端搭桥”模式,组织43家次重点企业赴区内外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同步开设“云端引才代招区”直播间,以“线下对接+线上直播”双渠道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过精准匹配,已协助企业招聘505人。
为激活用人“一池春水”,乌兰察布市同时加快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服务优化,全面保障驻市高校、教育领域、卫健领域和旗县市区基层单位的用人主体自主权。
精耕细作:打造人才培养“聚宝盆”
在人才培育维度,乌兰察布市构建起“塔尖精尖+塔基广阔”的立体化培育体系。通过实施“英才兴蒙”工程,已完成自治区六类人才认定32人,获评团队项目、个人项目2个,获批专项资金70万元,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提供“源头活水”。
集宁区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坚持“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的教学理念,以本校师资团队为基础打造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师德修养、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全国模范教师吴秀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让学生们喜欢听、听进去、听得懂、学得会,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吴秀芳的教学方法新颖而富有感染力,她利用类比引入式教学,创设特定情境,让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当学生思维“打结”时,吴秀芳会耐心引导安慰,并总结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她还利用课余时间从专业书籍中积累知识,利用外出学习机会借鉴名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不仅有名师工作室,该学校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方式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定期组织汇报课,让青年教师在实战中锤炼教学本领;构建“校内培训+校外进修”双轨机制,通过邀请教育名家开坛讲学、组织教师赴名校观摩交流等方式,引入前沿教育理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夯实安全、双减两个基石,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多种教育方式,坚持‘五育并举’提高教学质量。”集宁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培宏说。
不仅是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农牧业领域也在同步深化“名医带培”工程和高素质农牧民培育项目。目前,乌兰察布市已培育本土教育、卫生健康、农牧人才1710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根系基层:筑牢人才流动“蓄水池”
在商都县广袤的田野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运动服、手持测产仪的身影穿梭于优质饲草试验田与牧草加工车间之间。她就是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博士”的科技特派团团长殷国梅。这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草原研究所专家,用三年时间在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点草成金”的传奇。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落在大地上,踩在脚下,让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团式’帮扶的力量。”在殷国梅的带领下,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成员共引进饲草新品种35个,饲草产量提高10%,并建立2000亩优质饲草核心示范区,全县辐射推广饲用燕麦面积20万亩。
不仅如此,当地收获的燕麦草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出售价格达每吨2400元。种植户包海龙望着旱地上种植的近2300亩由牧草产业组筛选引进的饲草燕麦品种感慨道:“现在我种植的饲草燕麦能实现亩产青干草630公斤,每亩收益上千元。”
通过实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180名科技特派员和198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在位于四子王旗的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侯建教授正在改写生命规律。侯健在接受采访时指着培养箱里的胚胎说:“现在通过胚胎技术,母羊繁殖可以实现100只,繁殖效率大幅提升,直接降低了牧民采购种羊的成本。”
目前,乌兰察布市共有116名帮扶干部扎根四子王旗、商都县、化德县三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通过科技培训、生产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科技服务,让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真正实现了科技下沉,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中最动人的音符。
产教融合: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在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的大数据实训室内,一排排崭新的电脑闪烁着光芒,映照在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中。24级大数据一班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中软高级开发工程师郝利平的讲解。指尖在键盘上跳跃,代码如音符般流淌,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产教融合的实践场。
去年9月,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与企业携手共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一场教育变革的序幕就此拉开。学院先后引进12位企业一线工程师担任高校讲师,他们带着前沿技术与实战经验,与学生共绘产教融合的蓝图。“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院专业课老师与企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以‘工程师’的身份分组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大数据与云计算教研室的老师刘永介绍道,这种“工程师授课+项目式教学”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真实项不仅如此,学院依托华为、中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生态链,引入海量前沿数据资源与最新产业项目,校企教学团队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持续实施赋能增效行动,以政策引擎驱动产教研融合向纵深发展。依托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等3所驻市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立足“项目+人才”双招双引模式,积极推进京蒙人才科创大厦项目入驻,全力打造集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
如今,京蒙人才科创园内,28家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上半年完成产值2.2亿元、税收1500万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的“最强大脑”,以“梧桐树”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扎根乌兰察布。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一揽子走心暖心的人才政策持续推出,让乌兰察布实现了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的人才磁吸效应。当孩子们在春风中肆意奔跑,当夕阳为京蒙人才科创园镀上金边,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田野上空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座草原城市正在用实际行动打造一方养人天地、创新高地、人才福地。(高蓉)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