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为何到武则天时才能“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5:01 1

摘要:早在隋朝,科举制就已诞生,唐朝初年也延续了进士科,但在当时,它更像个“陪衬”。官场的核心位置,依然被门阀士族子弟垄断。直到武则天专政,情况才彻底反转。对武则天而言,盘踞朝堂的门阀士族(比如势力庞大的关陇集团)是她掌权的最大“绊脚石”,这些家族世代为官,根基深厚

提起科举制,很多人会想到“寒门出贵子”,但鲜少有人知道,这项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制度,真正“出圈”兴盛,竟和武则天的权力布局息息相关。

早在隋朝,科举制就已诞生,唐朝初年也延续了进士科,但在当时,它更像个“陪衬”。官场的核心位置,依然被门阀士族子弟垄断。直到武则天专政,情况才彻底反转。对武则天而言,盘踞朝堂的门阀士族(比如势力庞大的关陇集团)是她掌权的最大“绊脚石”,这些家族世代为官,根基深厚,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要扳倒他们,就得找到一把“利器”,而科举制,恰好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这把“利器”的妙处,在于它是一条“双向通道”。对寒门学子来说,科举是逆天改命的机会:只要能把文章写好、把策论答好,就能跳过士族的层层阻拦,直接被朝廷录用,甚至成为皇帝身边的官员。可换个角度看,这条通道对门阀子弟却是“降维打击”:要么,你不屑于参加科举,那不好意思,没有进士身份,皇帝根本不会重用你,家族的荣光只能慢慢褪色;要么,你放下身段去考试,那就得按朝廷(也就是武则天)设定的思路读书,还得离开家族的势力范围,跑到京城来“闯关”。一旦金榜题名,你就不再是“某家子弟”,而是“天子门生”,得感恩皇帝的提拔,和家族的绑定自然就松了。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推动下,科举制从“陪衬”变成了文人入仕的“唯一正途”。寒门学子通过它向上走,门阀子弟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改造”,原本分散在士族手中的官场话语权,一点点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说到底,武则天让科举制兴盛,不只是为了给寒门机会,更是一场借制度洗牌的权力游戏,而科举制,就是她赢得这场游戏的关键一步。

来源:杂家归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