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两架代表着全球最顶尖航空技术的战略轰炸机同时出现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标志着B-21项目已经从“蹒跚学步”进入了“加速冲刺”阶段。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9月11日,美国空军的第二架B-21“突袭者”飞行测试机成功完成首飞。
这一幕,通过航空摄影师的镜头传遍全球,瞬间点燃了所有军事观察家的神经。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试飞。
要知道,距离第一架B-21原型机在2023年11月10日首飞,还不到两年时间。
如今,两架代表着全球最顶尖航空技术的战略轰炸机同时出现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标志着B-21项目已经从“蹒跚学步”进入了“加速冲刺”阶段。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美国毫不掩饰地亮出了手中的一张王牌,其背后透露出的紧迫感和战略决心,令人深思。
而大洋彼岸,无数国人翘首以盼的轰-20,却依旧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面对B-21的咄咄逼人,我们不禁要问:轰-20,也该加快步伐了吗?
这次首飞的B-21,实际上是整个项目序列中的第4架飞机(T-2号机),另外两架则用于地面静态测试。
与它的“大哥”,那架前轮舱门上印有“地狱三头犬”标记的首飞原型机相比,这架新飞机显得格外“低调”和“完美”。
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外观。
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时,机身上布满了各种用于收集数据的测试设备,比如机头下方显眼的橙色空速管,表面处理也略显粗糙,充满了“工程验证”的色彩。
而这次亮相的第二架飞行测试机,通体光滑如镜,取消了所有外露的测试设备,其工艺完整度极高,几乎与大规模量产的状态无异。
这种变化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B-21的气动设计已经基本成熟,严重的技术问题已被克服,项目正从基础飞行性能测试,全面转向更复杂的武器集成和任务系统验证阶段。
美国空军参谋长大卫·奥尔文将军对此直言不讳:“第二架B-21的加入加快了前线部署步伐,更多机体参与试验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为作战人员提供这种能力。”
这番话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研发与测试理念。
B-21项目从一开始就采用“量产代表性标准”进行制造,这意味着这些所谓的“原型机”并非传统意义上仅用于测试的试验品,而是具备完整战斗力的预生产型号。
测试一旦完成,它们可以直接交付给作战部队服役,省去了重新设计生产线的漫长周期和巨大成本。
两架飞机同时进行测试,更可以将效率提升到极致。
想象一下,一架飞机可以专注于测试极限飞行包线和气动性能,而另一架则可以同步进行电子战系统、雷达性能以及关键的武器投射测试。
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预计能将整体测试验证时间缩短50%以上。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项目管理和战略规划的胜利。
美国空军的目标很明确:在2030年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并最终装备至少100架B-21,以替换老旧的B-52和维护成本高昂的B-2机队。
B-21项目的“狂飙突进”,深刻反映了美国在全球战略格局变化下的深层焦虑。
一方面,现有的B-2“幽灵”轰炸机虽然强大,但其“天价”的造价(每架超过20亿美元)和极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导致其机队规模仅有20余架,难以形成数量优势。
另一方面,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B-52虽仍在不断升级,但其生存能力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已备受考验。
更重要的是,B-21被视为对冲近年来美国在其他高端军备项目上遭遇挫折的“定心丸”。
它不仅是美国“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现代化的基石,更被赋予了在常规战争中突破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重任。
B-21项目强调成本控制和快速部署,2024年初授予的低速率初始生产(LRIP)合同,以及计划于2026年启动的大规模基地建设项目,都表明美国正倾尽全力,确保这款“第六代轰炸机”能够准时、足量地成为其维持全球霸权的空中利剑。
与B-21的高调亮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轰-20的持续“静默”。
自中国空军副司令员王伟在2024年3月的两会期间表示轰-20“很快就会露面”以来,外界的期待被一次次点燃。
然而,时间滑入2025年下半年,轰-20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种“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自然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测。
一种声音是“技术瓶颈论”。有观点认为,作为直接从轰-6平台跨越到飞翼布局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巨大一步,中国在发动机集成、飞控系统、隐身材料等领域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情报部门也曾评估,轰-20可能要到2030年代才能服役。
但这种论调似乎越来越站不住脚。
回看近几年中国军工的发展,从第六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频频试飞,到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等一系列高难度装备的相继亮相,无不彰显出中国航空工业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体系化的推进能力。
在这些尖端项目上都能高歌猛进,唯独在战略轰炸机上存在“迈不过去的坎”,这在逻辑上似乎难以解释。
正如王伟副司令所言:“没啥瓶颈,都能解决。”
另一种更为主流的观点是“设计指标大幅修改论”。
这种观点认为,轰-20最初的设计可能对标的是美国的B-2轰炸机。
但在研发过程中,随着B-21项目的细节逐渐清晰,也伴随着中国自身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取得的突破),原有的设计指标可能已经显得“保守”。
中国军工向来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传统。
与其推出一款与B-2相当、但可能落后于B-21的装备,不如“回炉升级”,推迟亮相时间,以确保最终拿出的产品能够在技术上实现一步到位,甚至形成后发优势。
此外,“战略保密论”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对于后发追赶的大国而言,在某项关键武器形成绝对优势和足够数量之前,保持一种“模糊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对手不知道你的真实能力、具体参数和服役时间,就难以制定出针对性的反制措施。
这种“未知的恐惧”所产生的战略威慑,有时比公开展示更为有效。这与美国当年对F-117隐身攻击机的保密策略如出一辙。
轰-20的“按兵不动”,或许正是在等待一个能够实现威慑效果最大化的最佳时机。
B-21的进度条不断刷新,确实带来了压力,但这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观察和学习机会。
真正的战略博弈,从不只看谁先撞线。
轰-20的“慢”,如果能换来技术上的“精”和战略上的“准”,那么这份等待,无疑是值得的。
这场天空之上的终极对决,大幕才刚刚拉开。
2025-09-12 13:00·观察者网
来源:巍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