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9月19日蓝营的领表登记环节结束,情势也已经逐渐明朗,此次角逐将会呈现“六选一”的局面!其中包括郑丽文、罗智强、郝龙斌、张亚中、卓伯源以及蔡志弘。
近段时间以来,蓝营“改选”的话题成为了外界瞩目的焦点,卢秀燕表态不选之后,也让此次“改选”出现了多人角逐的局面。
随着9月19日蓝营的领表登记环节结束,情势也已经逐渐明朗,此次角逐将会呈现“六选一”的局面!其中包括郑丽文、罗智强、郝龙斌、张亚中、卓伯源以及蔡志弘。
郝龙斌支持度的崩盘,说白了,就是他整个竞选策略的彻底失败。他似乎过度迷信,只要拿到党内山头大佬的“祝福”,就能直接兑换成一张张选票。
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严重低估了基层党员和外界观众对于一场公开、透明且有力的论述,究竟有多么渴望。
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9月20日这个关键的辩论日,他选择了缺席。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从一开始的“准备不及”,悄然变成了后来的“行程冲突”。
那么,是什么行程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压过一场万众瞩目的辩论会呢?答案是,他在当天下午去拜访了蓝营的关键人物,韩国瑜。
这还没完,他的计划里,21日下午还要再去拜访另一位“大咖”卢秀燕。这一连串的动作,清晰地勾勒出他的竞选逻辑:搞定高层,比面对民众更重要。
他显然对这次拜访寄予厚望。很快,一张他与韩国瑜的合影公之于众,并高调宣传自己获得了韩的支持。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韩国瑜的回应,仅仅是一句充满客套和距离感的祝福——“心想事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忙于穿梭拜访、期望获得“大咖”加持的同时,他的支持率从辩论前的20%,断崖式下跌到了仅剩5%。事实证明,在当下的政治环境里,“大咖”的祝福已经不再是万灵丹。
更有趣的是,这些被拜访的“大咖”们,也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政治精算。无论是韩国瑜那句模糊的祝福,还是外界分析中卢秀燕可能采取的观望态度,都说明了一件事:这些高层人物的支持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他们更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政治声望,押注在一个民意颓势明显的候选人身上。
和郝龙斌精心策划的“密室政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场被他忽略的公开辩论会。这里,正迅速成为重塑民意流向的关键战场。
郑丽文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信号。它标志着,在这个时代,清晰、有力、敢于交锋的公开论述,已经取代了派系交易,成为获取基层支持的核心要素。
辩论会一结束,某个频道发起的网络投票就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超过五万六千名网民涌入投票,结果令人震惊。
全程参与辩论的郑丽文,获得了高达66%的压倒性支持,简直是一骑绝尘。同样在场的罗智强,拿下了18%的支持率,位列第二。而张亚中,也获得了10%到13%不等的支持度。
他们三人的支持率加起来,已经将缺席的郝龙斌远远甩开,形成了一道巨大的民意鸿沟。这个反差,强烈到无法忽视。
这场由中天举办的辩论会,邀请了支持度排名前四的候选人,焦点也异常集中:蓝营如何才能团结?“蓝白合作”有没有可能?以及最核心的两岸关系论述。
郑丽文、罗智强和张亚中三人,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尖锐问题。他们通过明确表达各自的立场,有力地回应了基层党员对改变蓝营内部那种保守、私相授受的“酱缸文化”的深切期待。
他们的表现,甚至让评论员邱毅都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三人的组合“互补性极强”,有望给蓝营带来新的气象。
郑丽文的崛起之路尤其具有戏剧性。她正是凭借在辩论场上的精彩发挥,从原先与郝龙斌在民调上胶着的状态,一跃成为了遥遥领先的领跑者。
这雄辩地证明了,在当代选举政治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能站在麦克风前说服大众,谁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这次蓝营选举中,一度被认为敏感而束之高阁的“身份认同”话题,竟然强势回归,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一股强大的外部催化剂在起作用。
这股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像“馆长”陈之汉这样的网络名人。他的一些行为,在不经意间打破了旧有的政治禁忌,为候选人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民意动员工具。
这也让那些习惯于模糊、折中策略的传统政治人物,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和过时。
有媒体分析指出,馆长此前曾两度前往大陆进行直播,他用自己的镜头向外界展示了大陆的真实情况。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削弱了绿营长期以来依赖的“抗陆牌”效力。
它就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那层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为蓝营的候选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远比过去更宽松、更自由的论述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才在辩论会上听到了那些久违而又振聋发聩的声音。
郑丽文高声强调“我是中国人”,并认为蓝营应肩负起历史责任。罗智强也毫不含糊地明确表态“我是中国人”。而张亚中的论述,更是直接触及了“统”的议题。
这些在过去被视为政治高压线、唯恐避之不及的表述,如今,反而成为了展现魄力、争取支持者的加分项。
新旧对比是如此鲜明。相较于以往选举中,蓝营候选人那种模棱两可、左右摇摆的态度,这次辩论中清晰、响亮的身份认同论述,成为了最大的亮点。
这不仅仅是一次竞选策略上的突破,更深层次地,它反映出蓝营基层对于摆脱过去那种“畏首畏尾”状态的集体诉求和渴望。
郝龙斌如今的困境,不过是蓝营内部这场深刻路线之争的一个缩影。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宣告了,那种单纯依靠高层运作、迷信派系力量的传统模式,正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未来的蓝营领导者,必须具备两种核心能力:一是在公共领域构建强有力论述的能力,二是有勇气去正面回应核心身份认同问题的魄力。
所以,这次选举的真正关键,早已不在于谁能获得最多“大咖”的握手和合影。而在于,谁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引领蓝营彻底走出那潭被称为“酱缸文化”的泥沼,并勇敢地顺应那股早已被外部力量重塑的民意新潮流。也正如馆长日前所言,目标“结果是要一起”!
参考资料:
来源:屏风浊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