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闺女放学的时候,听到一位妈妈事无巨细地,跟别人聊自家孩子的事情,站在妈妈旁边的儿子已经面露难色,她却还在说:
接闺女放学的时候,听到一位妈妈事无巨细地,跟别人聊自家孩子的事情,站在妈妈旁边的儿子已经面露难色,她却还在说:
“他都上2年级了,睡觉还会尿床,你说说。”
“在家里做事总是拖拖拖拖,也不知道随了谁。”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成年人越来越懂得闭嘴,越活越谨慎。可一旦说起孩子的事,却毫无防备,滔滔不绝。
就好像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件可以随意讨论“谈资”。
这种毫无界限的分享,到底是在社交,还是在“消费”孩子呢?
感觉还是没把孩子当独立的人,觉得我孩子的事,我为啥不能说。
而对待同事、朋友,肯定知道背后蛐蛐人,不能让本人知道。
逢人就说,不是只有儿童少年期所发生的事情,是会伴随着成长和父母的关系变化,这件事情只会越演越烈。
到最后,或许就会让人深陷“自证和他证”的无限矛盾中,成为最底层的创伤。
当父母不要随意讲述孩子的隐私,哪怕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可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心灵世界很小,我们的每句话都要慎重。
咱们做个假设,孩子如果逢人就说:
“我父母啊,真是个懒鬼,天天在家刷手机,不做饭不打扫卫生,一点也不自律。”
“我父母前几天被老板骂了,唯唯诺诺地陪笑脸......”
“我父母老牛了,年入百万,有权有势,次次得奖,我就是比你们高一等。”
父母听到的时候,心里难不难受?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怎么对孩子了。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生活的谈资。
他们是一个个有情绪、有尊严、有独立人格的小小个体。
孩子最大的悲哀,不是家里没钱,而是父母随意把3个隐私往外说,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遇到别的家长,就会忍不住分享:
“我女儿好像有喜欢的人了,神神秘秘的。”
“我家儿子开始长胡子了,整天躲着照镜子。”
“我家娃每天都锁上房门打电话……”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孩子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处理“自我认知”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的秘密,无论是情感萌动、身体变化,还是对人际关系的疑虑、边界,都是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珍贵素材。
有的秘密,是孩子拿父母当朋友,才悄悄告诉父母的。
要父母是不当回事,到处大嘴巴去说,只会寒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和你越来越疏远。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小秘密会被父母随意传播,就慢慢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亲子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越来越敷衍。
有位妈妈说:她家儿子特别懒,房间从来不收拾,成绩也不好,经常玩手机,于是她四处向朋友抱怨,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法。
结果却发现儿子不仅没变好,反而更加摆烂了,不爱学习了。
甚至她还听到儿子跟同学抱怨:我爸妈天天在外面跟别人讲我不行,反正他们觉得我就是个废物。
没有人喜欢被当众揭短,孩子也是如此。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说,外界对一个人的期望,在无形之中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行为和表现。
亲子关系亦是如此。
如果父母总是告诉别人,自己的孩子很糟糕,那么孩子真的就越会越来越糟糕;
反之,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并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孩子自然可以朝着更积极的方向成长。
很多时候,父母喜欢逢人讲孩子的缺点,实际上就试图寻找外界的共情和认可,来证明“不是我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
可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让孩子受到更大的挫败和伤害。
有些父母会说:我不讲孩子的缺点,那我和别人讲孩子的优点总可以吧?
当我习惯性晒出女儿的奥数奖状,突然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总是在偷瞄我的手机。
原来女儿在乎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妈妈会不会发朋友圈。
其实,父母过度的炫耀孩子,会给孩子带来隐形的压力。
比如,孩子会觉得,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外界的关注和父母的喜爱。
甚至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自己的价值取决于成绩。
你看,父母在外面总夸孩子多棒,很多时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焦虑、虚荣,还有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要炫耀孩子,不要比较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回到最真实的生命律动,这才是聪明父母应该做的。
保持孩子成长的私密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封闭。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时,多一份觉察、多一点保护孩子的意识。
当孩子感到舒服、安全、自在时,父母也是真诚松弛的状态,聊一聊、分享一下其实没问题。
但前提一定是——孩子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大人的虚荣或焦虑。
真正好的教育,是有弹性的,我们既不需要完全孤立,也不要过度暴露。
愿我们都能在言语之间,少一些标签和评判,多一份克制和觉察,给孩子更多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来源:棉花糖妈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