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冰箱,它发出那种低沉的、绵长的嗡鸣声,仿佛一台老旧的蒸汽火车,在静谧的夜色里,悄悄地运送着一车厢的秘密。
凌晨三点的冰箱,它发出那种低沉的、绵长的嗡鸣声,仿佛一台老旧的蒸汽火车,在静谧的夜色里,悄悄地运送着一车厢的秘密。
这声音,对于一个习惯性在凌晨被饥饿感唤醒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交响乐,每一记鼓点都敲在心上,催促着你去探寻那片冰冷世界里,隐藏的温暖。
就像今早,那股子“椿天任性”的味道,早就钻进了我的梦里。
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带着点儿泥土的清香,又夹杂着一丝丝,怎么说呢,像是阳光被揉碎了撒在鼻尖的那种独特香气。
我半梦半醒,脑子里已经开始自动播放起那些老掉牙的画面:父亲,顶着清晨的露水,扛着锄头,哼着跑调的歌,去村边那些没人管的老椿树下,小心翼翼地掰下那些最嫩、最鲜的香椿芽。
他总是念叨:“椿天就这么几天,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明年没有春天怎么办?”
这句话,听了快三十年,每年都听,每年都觉得,好像真的要错过什么一样。
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握着一个掉瓷的搪瓷碗,碗边磨得光滑,里面盛满了母亲年轻时候的汗水和温情。
碗里,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可能只是几颗自家腌的咸鸭蛋,或者一小碟,用自家酿的醪糟拌的凉菜。
但你就是觉得,这碗东西,它有温度,有故事,它能把你从疲惫不堪的现实里,一把捞出来,扔进那个温暖的、有烟火气的过去。
这会儿,窗外,梅雨季特有的潮湿空气,在清晨六点半准时敲响了木甑的蒸汽声。
那“扑簌簌”的声音,带着一股子湿漉漉的暖意,钻进厨房,钻进鼻腔。
你知道,这是要蒸点什么好东西了。
不是什么网红店里,用塑料膜封得严严实实,撕开时发出“嘶啦”一声,像扯一块橡皮糖的预制菜。
那是真正带着温度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带着老辈人智慧的食物。
我脑子里闪过杜甫那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哎呀,这句诗,简直就是为“椿天”量身定做的。
那香椿,它能有多“椿天”?
你掰下来的那一刻,它的香气就如同吞进了一整片田野,那种甘冽,那种鲜活,是任何科技都无法复制的。
可就是这么个宝贝,你不能直接生吃,得给它点儿“仪式感”。
“香椿焯水去毒”,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藏着“珍惜时令”的哲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步,看似简单,里面学问大着呢。
水要够滚,得是那种“咕嘟咕嘟”冒着大泡泡的,香椿芽进去,就像是给它们洗了个热水澡,瞬间就褪去了那股子有点儿冲鼻的涩味,颜色也变得更加鲜亮。
捞出来,快速过凉水,这样才能锁住那抹翠绿,也锁住那股子灵魂香气。
然后,就是切末。
你得切得细细的,就像是给它做一次精密的“手术”,这样它才能更好地和鸡蛋融合,把它的味道,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我一般会用刀背,轻轻地把香椿末碾压一下,这样它的汁水更容易出来,味道也更浓郁。
说到鸡蛋,那可是个好东西。
尤其是对于那些“8-12个月手抓饭狂魔”的小家伙们,碎面条剪1cm防鼻孔卡面,这个道理,用在香椿鸡蛋里,也是一样的。
鸡蛋得打散,别怕打得太久,搅打个五分钟,让蛋液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蓬松的云朵感”。
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家里的小宝贝做这个,他抓着那金黄色的香椿鸡蛋饼,吃得满嘴都是,那样子,比我跑了十公里还让我觉得满足。
接下来,就是油温的掌控了。
这点儿油,可不是你想象中的“3滴油≈跑步机忏悔10分钟”那种抽象的概念。
这油,得是那种,已经开始微微冒烟,但又没到“噗噗噗”冒大火的程度。
得是那种,你把筷子放进去,它会“滋啦”一声,冒出细密小泡泡的温度。
这样,香椿鸡蛋下锅,才能瞬间被“定格”,外表金黄酥脆,内里嫩滑鲜香,那种“焦香扩散”的感觉,简直能让你瞬间忘记,自己是不是又被老板PUA了。
我跟你说,这道香椿炒蛋,它可不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
它承载的是一种“顺应天时”的饮食哲学。
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司岁备物”,就是要根据季节的节律,去准备食物。
春天,就该吃点儿“椿天任性”的香椿,夏天,就该来点儿“点红朵朵”的年糕。
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我记得,我外婆,她就会做一种年糕,叫“点红”。
就是在年糕上,用红色的食用色素,点上几朵小小的红点,她说,这是“贫穷日子里开出的花”。
你看,这多有哲思啊!
它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给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给希望注入一丝温暖。
我妈呢,她那时候,就开始用烤箱了。
给她儿子烤鸡翅,给女儿蒸蛋挞。
她总说,现在的孩子,嘴巴刁了,得给他们点儿新鲜的。
但她心里,还是念着我小时候,她用那个掉瓷的搪瓷锅,慢悠悠炖出来的红烧肉。
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带着一股子,怎么说呢,带着岁月温情的甜。
而到了我这里,我可能就会玩点儿更花哨的。
比如,把香椿鸡蛋,做成那种,像莫奈的画一样的燕麦碗。
或者,把剩下的香椿鸡蛋,再炒点儿米饭,做成一份,能让“宿舍10元晚餐”党,瞬间破防的炒饭。
你看,这中间的跨度,多大啊!
从外婆的手工馄饨,到妈妈的烤箱料理,再到我的创新菜,这不仅仅是烹饪技法的演变,更是时代变迁中,家庭情感的传递。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个又一个,承载着记忆的道具。
那祖传的醪糟碗,那掉瓷的搪瓷锅,它们就像是时间的胶囊,里面封存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关于家、关于爱、关于食物的记忆。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盘,金黄色的香椿炒蛋,别只把它当成一道菜。
想想它背后的故事。
想想那凌晨三点的冰箱嗡鸣,想想父亲在晨露中采摘香椿的背影,想想母亲用掉瓷的搪瓷锅炖出的红烧肉,再想想自己,在厨房里,为家人忙碌的身影。
这不仅仅是做一道菜,这是在传递一种情感,延续一种文化,更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给生活,注入一点儿,诗意。
对了,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事儿。
如果,你也有一个,藏着故事的餐具,或者,是某个食材,勾起了你一段特别的回忆,不妨,就把它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也许,你的那段小小的故事,就能点亮别人的一个清晨,或者,给某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送去一丝,家的温暖。
毕竟,生活嘛,总得有点儿,让人心头一暖的东西,不是吗?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