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伊斯坦布尔,厨师内贾提·伊尔马兹正让那个遥远的世界重焕生机。他推出一套11道菜的菜单,灵感源自赫梯食谱,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三千多年前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印记。
在安纳托利亚腹地,远早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王朝兴衰之前,另一支文明已在饮食领域写下独特篇章。
如今在伊斯坦布尔,厨师内贾提·伊尔马兹正让那个遥远的世界重焕生机。他推出一套11道菜的菜单,灵感源自赫梯食谱,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三千多年前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印记。
桌上古文字,每道菜皆历史
在远离赫梯古都哈图沙遗址的一家餐厅里,一块泥板被放置在餐桌中央。
泥板表面刻有楔形文字(即按压在泥板上形成的楔形书写符号),而背面的二维码则能让食客以土耳其语或英语查看菜单。
对许多人而言,单是这些文字就足以短暂将他们带入另一个时代。“我既不是投资者,也不是商人,” 伊尔马兹在接受阿纳多卢通讯社采访时说,“我是一名厨师。所以我想,我能推广这种文化的方式,就是通过食物。我也正是由此踏上了这条道路。”
从乔鲁姆到伊斯坦布尔:一年半的溯源研究
伊尔马兹推出赫梯菜品并供应食客已有约8个月时间,但前期筹备工作耗时远久于此。
两年前,他首次到访乔鲁姆省,此后便多次往返。在18个月里共往返41次。在当地官员的协助下,他搜集古老食谱与烹饪技法,为复原赫梯饮食奠定基础。
乔鲁姆曾是赫梯帝国的都城,如今既成为这个项目的方向指引,也充当着食材宝库。
在当地指导与反复试验下,伊尔马兹将赫梯人顺应季节的饮食习俗,提炼成一套可全年供应的11道菜菜单。
餐具、食材与共享仪式
用餐本身遵循着一套特定仪式:每周四、周五晚7点30分,所有食客统一入座,菜品将同步上桌,直至晚10点用餐结束。
餐盘仿照赫梯时期的陶器样式,由乔鲁姆当地黏土制成;小麦、樱桃叶、李子等食材,则来自曾滋养赫梯核心区域的同一片土地。
伊尔马兹表示,食客们反响热烈。“有人甚至告诉我,通过我们的菜品呈现与故事讲述,他们仿佛有了‘重生’之感”。他还提到,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食客专门为这顿赫梯主题餐前来伊斯坦布尔。
面包:文明的核心象征
伊尔马兹指出,赫梯人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统治着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饮食方式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土耳其人的日常生活。
小麦是赫梯饮食的核心。伊尔马兹提到,赫梯人的面包种类极为丰富,多达200至300种。
伊斯坦布尔肯特大学美食学讲师穆内夫韦尔·卡亚进一步阐释了面包的核心地位:楔形文字泥板中,仅描述面包的术语就有146种以上,提及的面包种类总计超过180种。
赫梯早期有一句著名表述:“Nu NINDA-an ezzateni watar-ma ekuteni”(楔形文字原文),意为“你将吃面包,你将喝清水”。这句话既体现了面包在赫梯人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为当代人理解安纳托利亚饮食文化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桥梁。
流传至今的技法、供品与食谱
卡亚表示,赫梯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食材,还延伸至烹饪技法、用餐礼仪以及食物的社会意义。
相关信息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留存至今,其中包括超过2.3万块楔形文字泥板。这些泥板为研究赫梯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与仪式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赫梯人将神想象成人的形态,认为神也需要进食,因此会向神供奉与自身饮食相似的食物,并在宗教文献中记录这些供品。
肉类在赫梯文化中具有神圣意义。“人们相信烤肉的香气能让神更接近人类,” 卡亚说,同时补充道,当时的肉会被彻底烤至微焦。由于赫梯人生活的地区远离海洋,他们更偏爱淡水鱼、大麦与小麦等谷物,以及种类繁多的面包。
来源:马安信信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