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人好奇,十多年前的贴吧为何被奉若神明?其实其成功秘诀曾明确写在主页之上。2003年,当用户在电脑端登录贴吧时,会看到这样一段话:“传统搜索引擎局限于搜索互联网上有限的已存在信息。
贴吧为何尚未退出舞台?
2015年,贴吧注册用户突破10亿,几乎占据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而如今其生态全面崩塌,活跃用户数已不足巅峰时期的3%。
互联网行业向来以用户为王,起步堪称完美的贴吧,为何迅速遭到淘汰?
有人归咎于贴吧转型缓慢,未能跟上新时代步伐。但实际上,它的衰落并非偶然。摧毁贴吧的并非其他平台,而是部分决策者的短视与贪婪。
许多人好奇,十多年前的贴吧为何被奉若神明?其实其成功秘诀曾明确写在主页之上。2003年,当用户在电脑端登录贴吧时,会看到这样一段话:“传统搜索引擎局限于搜索互联网上有限的已存在信息。
虽然某度可检索高达2亿个中文网页,但与8000万中国网民脑中的知识总和相比,仍只是沧海一粟。
贴吧让您能够分享头脑中的知识、想法与经验,使中国网民不仅能搜寻有限网络信息,更能获取人脑中无限、未上传的智慧。”
如今哪款互联网产品还会在主页放置这样冗长的说明?当年的贴吧却会。即便排版朴素,如今再读这段话,仍仿佛看到一个热情青年急切倾诉真心。
粗糙页面背后,是中文互联网起步时的赤诚。这种试图抹平网络与现实边界、让信息自由流动的理想,显得格外浪漫。可惜,如今的某度似乎早已丢失这份初心。
贴吧确实展现出近乎无限的自由与开放。用户可申请任何关键词建立贴吧,发布内容几乎不受限制。因此当2005年超级女声带来海量流量时,贴吧轻松承接。
从某种程度上说,并非超女捧红贴吧,而是贴吧始终做好了迎接流量的准备,任何风口它都能乘风而起。
超级女声最火爆时,平均每秒就有四人在相关贴吧发帖。仅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三人相关帖子总数就超过1000万。对如今自媒体平台而言,这一数据或许普通,但当时四成网民仍依靠拨号上网,贴吧能达到如此流量,堪称奇迹。
贴吧管理机制更显理想化,主要依赖吧主与吧务团队,他们绝大多数是无偿奉献。用户主动维护精品内容区,在考试、考证等需要干货的领域,用户常能找到实用信息。
甚至计划进入陌生行业创业,也有人在贴吧提供手把手指导。若未找到所需答案,发帖提问也往往有人回应。
时任副总裁梁东与首席产品设计师俞军均曾表示,贴吧改变了用户在网络互动中只能被动参与的局面,真正实现从“客”到“主”的转变。
这一设计使贴吧真正属于所有用户,从吧主选举到发帖成员,均不受互联网公司直接控制。对大厂而言,控制力弱不利于变现,但对用户而言,这堪称赛博乌托邦。
自由之外,贴吧还充满趣味。独特的环境使其在此后十年迅速成为流行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发源地。从“李毅吧”到“魔兽世界吧”,从“屌丝”“然并卵”到“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火前留名”到“打酱油”“狗带”,贴吧文化甚至重塑了部分中文语境。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梗:你知道“度娘”一词的由来吗?
由于某种位列十二生肖、地上数量最多的家禽没有自己的贴吧,网友因而戏称某度为“度娘。虽略带粗俗,但能流传至今,足见贴吧文化生命力。
当然过度开放也带来问题。贴吧曾出现多次爆吧事件,例如2008年东方神起吧遭遇的攻击,堪称网络霸凌。还出现过一些明显不合规的贴吧,如所谓“全国小偷交流吧”及知名的“戒赌吧”。但瑕不掩瑜,在文字信息为主的时代,贴吧仍是行业顶尖平台。
2008年汶川地震时,贴吧表现极为出色。灾难发生三天后,网友就在“汶川地震学生帮”发布159个主题帖,跟帖达1276篇。
至5月19日,该吧已汇集近一万个寻亲与报平安主题帖,回复近十万条,成为重要信息中转站。用户好感度达到顶峰,人数也随之猛增。
2009年,贴吧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日访问峰值达10亿次。同年推出“i贴吧”,注册人数迅速突破6000万。
贴吧流量在某度所有产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搜索与MP3业务。但在无数吧主与吧务无偿努力下,贴吧运营成本远低于另外两项。
2010年,贴吧注册用户突破6亿,上线图片上传功能,进入黄金时代。当时每日有500万张图片上传,日访问量峰值突破10亿,每秒1.16万次访问。
2013年,贴吧进军移动社交领域,效果显著。同年11月推出兴趣群组,一周内群组数达40万,27天后突破200万。贴吧还首次推出SNS游戏“世界杯竞猜”,吸引1600万人参与互动。
2014年,贴吧移动端全面改版,最重要是添加“@用户”功能。该功能让贴吧APP日均打开次数突破2亿。想象有人@你,出现小红点,多数用户难以忽视。
2015年,贴吧月活用户突破3亿,是同期微博的1.8倍,累计注册用户达10亿。其中70%为95后年轻用户,这段可谓贴吧黄金时期。若再坚持几年,或能迎上短视频与直播浪潮,以其用户基础,必能在新领域大有作为。
但可惜没有如果,贴吧一系列失误操作使其从巅峰坠落。
面对巨大流量与年轻用户,某度急于变现。这本不难,优秀基本盘下很多方式可选,但某度却选择最差几种。首先是广告,这本正常,但贴吧广告大幅损害体验。
2009年3月27日,贴吧推出商业化皮肤功能,即在登录界面插入广告,试图取代经典蓝白界面,遭到用户强烈抵制,一天后被迫恢复原貌。
为降低用户敏感度并加强控制,贴吧开始削弱包容性与去中心化特质。2009年4月15日,建吧标准提高,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核才可建吧,终结此前自由建吧模式。
五月,某度强制关闭国内各高校贴吧,七月改为“班级俱乐部”,切断学生自发讨论空间,引发学生强烈不满。随后贴吧推行验证码与IP封禁功能,为广告布局铺路。
2010年,随着竞争对手退出中国市场,某度更加放任,广告越发无节制。但此时贴吧基本功能仍可使用,审核虽严,自由度仍高于其他平台,这类审核也阻止了如“贼吧”等不良贴吧出现,因此用户数反而上升。
但2012年推出的“贴吧合伙人”计划,尝试将垂直类贴吧运营权外包,此举极具破坏性。客户多为医疗类贴吧。2016年1月10日,网友“蚂蚁菜”发帖称,作为血友病吧原吧主,其吧务组遭单方面撤换,空降官方吧主,原账号无法发帖。
随后网友发现,某度40%的热门疾病吧已被出售。
舆论反应迅速,事件曝光24小时内,官方与原吧主沟通,撤下空降吧主,紧急叫停所有病种类贴吧商业合作。购吧商家损失惨重,有代运营商称,某度曾承诺“一年赔、两年平、三年赚”,结果吧被购买后遭关停,血本无归。
这造成多方共输:贴吧公信力下降,用户被广告困扰,运营商遭受损失,无人受益。
时任贴吧事业部总经理陆富斌事后接受采访时称,贴吧对某度营收贡献基本可忽略,试图否认靠贴吧盈利。但此时贴吧合伙人已运行四年,期间多少人借此牟利不得而知。至此,贴吧仍有无数机会止住下滑。
贴吧庞大體量与优秀生态赋予其极高容错能力,但随后迎来的是全平台删帖潮。或许为挽回形象或控制舆情,2015年起贴吧删帖概率急剧上升。用户反映,讨论疾病治疗时,提及“钱”、“药物”、“价格”等词就会触发删帖。
2016至2017年,贴吧因早期乱象成为互联网内容整治重点。面对35亿主题帖和646亿回复,治理极为困难。2017年1月1日,贴吧采取极端措施,删除所有2017年之前的帖子,并将审核力度提至苛刻程度。
如今许多平台将“钱”称为“米”,这一说法最早便源自贴吧。这一系列操作令竞争对手窃喜:公信力尽失、自由度不再,连历史内容也荡然无存。贴吧对用户吸引力骤降,以往被忽视的问题全面爆发:UI设计难看、交互别扭、功能稀少。
短短两年,用户数量断崖式下跌,至2019年初仅剩2016年的一半。
随后新媒体崛起,直播与短视频取代文字信息,占据用户手机。贴吧未能像应对超女流量那样接住新潮流,被新一代用户抛弃,沦为时代眼泪。目前贴吧活跃用户仅3000万,较2015年减少九成。
虽然如“孙笑川吧”、“行车吧”、“口吧”、“弱智吧”等个别贴吧依旧活跃,但整体已衰落。曾经最热闹的吧,如今充斥广告机器人所发帖子。往日的贴吧如同网络繁华都市,虽有阴暗但充满生机;如今却像未来废土,用户寥寥,幸存者在废墟中寻找有限信息,失控机器人四处游荡,令人唏嘘。
某度在竞争压力下决定收缩战线,将用户生成内容(UGC)作为新重点,内部计划重塑UGC生态。其产品中贴吧规模最大,因此某度推出“2025贴吧复兴计划”。
但具体措施有限:优化移动端体验、多推出活动、鼓励创作者入驻、辅以AI支持。
这些动作为时已晚,宛如为木乃伊做心肺复苏。无怪在华为、小米等应用商店中,众多用户为贴吧打出一星差评。
既然贴吧问题众多、风评不佳,为何仍未彻底消失?
原因很简单:直至今日,贴吧仍有一批朴素而热忱的用户。他们或许言辞直接,信奉“简单嘴臭、极致享受”,但当你真诚提问,贴吧老哥仍愿尽力相助。有人说贴吧用户素质未必多高,但关键时刻从不缺席,他们支撑着社区最后一口气。
贴吧还有机会重振吗?难以断言。
但只要仍有用户愿意相信,就总存有一线希望。相比功能、界面或变现,用户认可才是互联网永恒的底层逻辑。毕竟引领潮流的从来不是某款软件,而是选择它的亿万用户。
来源:时代读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