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说|“成人奶嘴”走红,它究竟安抚了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8:59 1

摘要:近日,“成人安抚奶嘴订单量暴增”话题登上热搜,并引发热议。在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有网友分享使用体验:“工作压力大时含着它,好像回到婴儿时期的安全感里。”也有人直言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近日,“成人安抚奶嘴订单量暴增”话题登上热搜,并引发热议。在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有网友分享使用体验:“工作压力大时含着它,好像回到婴儿时期的安全感里。”也有人直言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成人安抚奶嘴的走红,映射出背后怎样的心理需求呢?今天,我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郑诚就从专业角度来聊一聊。

01

“退行”背后:成年人的脆弱与渴望

成人使用安抚奶嘴,可以被理解为“心理退行”,即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反映出成人内心一种深层的、对安全依恋和情感安抚的渴望。

在成人的记忆中,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比如婴儿期,往往与安全、被照顾、需求被即时满足紧密相连,这是让人本能怀念的一种感觉。

当面对难以承受的压力或痛苦时,潜意识便会引导我们暂时“退回”到这一时期,用幼稚的方式缓解压力,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快、要求高,成人常常被要求时刻保持理性、坚强和高效,情感表达的空间被压缩。

使用安抚奶嘴,某种程度上是在创造一个私密的、允许自己“脆弱”和寻求即时安慰的“心理安全岛”。

它像是一个无声的自我拥抱,象征着“此刻,我可以暂时放下成年人的重担,单纯地寻求一点舒适”;或许这个行为也在向他人发出一个讯号:即“我需要你们的关心。”

02

警惕过度依赖:削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适度和可控的退行行为,在压力管理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规律性的、非营养性的吸吮动作,如吸吮奶嘴、手指等,能够刺激口腔神经,触发大脑释放内啡肽,产生放松和舒适的感觉,专注于此还能分散对焦虑源的注意力。

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前提下,安抚奶嘴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心理喘息”的机会。

然而,焦虑源自现实工作、关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未解决的童年创伤,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者更深层次的存在性议题等。

使用安抚奶嘴显然没有触及压力和焦虑产生的深层根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不仅如此,若是过度依赖还会让人习惯于躲进这个“婴儿化”的安全区,反而削弱了正确应对压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且,个体可能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安抚效果,甚至可能在不方便使用时感到更强烈的焦虑。

总而言之,安抚奶嘴可以作为一种偶尔的、辅助性的安抚工具,但它不是治疗焦虑的长久之计或根本方法。

03

接纳焦虑,正确减压

首先,学着接纳焦虑情绪,而非执着于将其消除。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正常情绪反应,它只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内在或外在有需要关注和警惕的东西。

可以具体且不带评判地描述焦虑时的感受:“焦躁不安”“头痛胸口堵”等,顺着描述中的“线索”找到压力产生的源头。接着,尝试理解并直面压力背后的本质问题——是“工作超负荷”?还是“关系出了问题”?

其次,日常可尝试多元减压方式: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适当开展跑步、瑜伽等运动来释放内啡肽,消耗压力激素;掌握解压方法,学习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等技巧来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设定自我社交边界,学会说“不”来减少外界恶意的侵扰,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自我关怀;寻找合适的解压途径,通过写日记、绘画、运动等安全、不打扰他人的方式,将焦虑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寻求外界支持,通过参与兴趣小组、支持性社群等方式来建立起高质量的人际连接,从他人支持中获取能量、对抗虚无。

郑诚提醒,如果焦虑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了日常社会功能,出现无法工作、回避社交、失眠严重或心悸手抖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甚至伴随兴趣丧失、绝望感等情绪状态,一定要及时前往专业机构或拨打“12356”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来源:健康的大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