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降至,天气逐渐转凉,各种细菌、病毒也进入了活跃期,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染病”。
秋分降至,天气逐渐转凉,各种细菌、病毒也进入了活跃期,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染病”。
同样是感染,有些人可能难受几天就痊愈了,有些人却迟迟不见好,咳嗽咳痰不止,甚至一活动就气短、胸闷……
尤其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次感染甚至可能成为肺功能“断崖式下跌”的转折点。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感染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破坏?感染后又该如何科学保护肺功能?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
01
什么样的肺部感染更伤身?
能引起肺部感染的“元凶”有很多,常见的有这2种:
①病毒感染:免疫系统有时会“误伤”
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这类病毒不仅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更棘手的是,它们在感染过程中可能会触发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具体来说,就是病毒侵入肺部后,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形成所谓的“炎症风暴”。
这种反应的本意是清除病毒,可一旦反应过度,就会“误伤”正常的肺组织,导致肺泡结构破坏、肺间质水肿,从而影响呼吸系统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
严重时,甚至会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危及生命。
此外,病毒感染会削弱人体防御,导致免疫力大幅降低,许多平时可能被免疫系统压制住的细菌便会“趁虚而入”,造成继发感染。
②细菌感染:常常“趁火打劫”
常见的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这些细菌感染可直接引起肺部炎症渗出和实变,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肺脓肿或胸腔积液。
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医院内感染常见菌,往往耐药性强、治疗难度大,对肺组织的破坏也更持久。
一般来说,如果感冒一周后症状突然加重,出现高热、脓痰、胸痛等表现,要高度警惕继发细菌性肺炎,建议尽快就医治疗。
02
感染后如何避免
肺功能“断崖式下降”?
对于支扩、慢阻肺、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来说,一旦发生肺部感染,身体代偿能力变得更差,肺功能下降的风险会更高。
因此,“早识别、早干预”至关重要。
当患者出现这些情况时,别耽搁,尽快就医:
①感染后胸闷、心悸,甚至神志改变:如原本清醒的人变得嗜睡、反应迟钝,或者莫名烦躁、情绪激动,头晕、意识模糊等。
②口唇青紫、结膜充血水肿:尤其是慢阻肺患者,如果出现口唇发紫,同时眼球结膜水肿、充血,往往提示身体已处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
③心率加快、双下肢水肿:用手指按压小腿前方,如果留下凹陷且久久不恢复,同时心率明显增快(如>120次/分),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肺源性心脏病。
及时就医后,医生通常会通过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核酸检测、血清抗体等)明确致病微生物,从而针对性用药:
抗病毒药物:如玛帕西沙韦、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
其中,玛帕西沙韦是健康元研发的抗流感1类创新药,是一种新型帽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不仅能够同时有效抑制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效阻断病毒的复制及传播,还有着起效快、抑制病毒时间长、耐受性好、口服不受食物影响等优势。
抗生素:如青霉素、阿奇霉素、妥布霉素吸入溶液等。
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为例,治疗时,临床通常会选用具有抗铜绿活性的抗菌药物,比如多黏菌素类(如硫酸多黏菌素B等)、氨基糖苷类(如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
其中,国内首个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雾化吸入抗生素——妥布霉素吸入溶液,通过改变给药途径,由静脉注射变为通过呼吸经由气道直接进入肺部,无需由血入肺,在提高肺部局部有效药物浓度的同时避免了全身毒性,耐药风险也显著降低,适合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要注意的是,合理用药的前提是明确病原体,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
03
预防胜于治疗,这些事项要注意
除了及时治疗,保护肺功能更关键的是预防感染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可这样做:
①切莫贪凉,注意保暖
秋季早晚温差大,每天可留意天气预告,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要做好头部、颈部、肩部、腰腹、足部等易受寒部位的保暖。
老年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要注意,避免受凉后免疫力下降,给病原体可乘之机。
②适度运动,强身健体
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膈肌和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
平时还可以多尝试“腹式呼吸”训练:
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缓慢深长呼吸,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能有效锻炼肺功能。
③充足睡眠,养精蓄锐:
睡眠是免疫系统修复的重要时段。成人每天应保持7~8小时睡眠,每晚尽量在11点前入睡。
有时间的话,睡前可用“温水泡脚”,适当加入艾叶、桂枝、花椒、干姜等温经散寒的中药,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来源:呼吸专家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