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道上,一位身高1.5米的“老陈醋”瓶子正在奔跑。这是2025年太原马拉松的一幕,跑友罗先生用泡沫棉制作的山西老陈醋造型服装,让他成为全场焦点。
赛道上,一位身高1.5米的“老陈醋”瓶子正在奔跑。这是2025年太原马拉松的一幕,跑友罗先生用泡沫棉制作的山西老陈醋造型服装,让他成为全场焦点。
他从深圳特地赶来,辞职一年半跑了30场马拉松,每到一城就化身当地文化符号:在兰州是“飞天”,在大连变“海鸥”。
罗先生不是来夺冠的。他用了5小时40分钟跑完全程,远比他个人最好成绩3小时59分要慢。文化展示和互动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成绩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罗先生坦言。他选择辞职跑马拉松,是因为认为“一个人一段时间内只能有一个目的,不能既要又要”。
他的泡沫棉“战袍”重仅2公斤,精心考虑了适穿性和安全性。这位来自深圳的跑友提前五天抵达太原,一边游览当地景点,一边准备他的文化展示。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马拉松赛道上的奇装异服现象越来越多。从新西兰的“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到各地的趣味跑步活动,表演元素正大量融入体育赛事。
新西兰的“可穿着艺术大赛”上,选手们从垃圾堆里寻找材料,制作出令人惊叹的服装。有的甚至因为服装过于怪异,需要支付高昂的“超规”运输费。
时尚界也在推崇这种戏谑风格。比利时设计师本哈德威荷姆直言:“时装就得荒谬可笑!”
表演化趋势背后存在着商业推手。马拉松赛事需要吸引赞助商,而赞助商则需要曝光度和话题性。
转播费金额有限、报名费价格低廉,导致马拉松赛事更加依赖赞助商。赞助商支付的赞助金越高,对赛事的话语权就越重。
有时候这种商业干预过于明显,如何杰在北京半马比赛中被三名外籍选手“保送夺冠”的事件,就引发了巨大争议。
商业利益驱动下,马拉松赛事已经从单纯的体育竞技转变为文化展示和营销舞台。
罗先生们的奇特装扮何杰们的“被护航”,本质上都是表演化马拉松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是自我选择的文化展示,后者则带有明显的商业操控痕迹。
当赛事组织者、赞助商和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体育精神与文化展示才能相得益彰,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来源:篮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