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医院走廊尽头的长椅上,一个穿着灰色羽绒服的中年男人低头翻着手机。他神色慌张,眉头紧锁,手指不停滑动。
旁边一个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女护士路过,他立刻站起来,声音有些急促:“我爸心脏病刚确诊,医生说要马上手术,这种手术是不是特别危险?手术完是不是也可能很快……”他后面的话没说完,整个人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
很多家属在得知亲人确诊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瓣膜病后,第一反应就是同意手术治疗。因为在普遍观念里,动了手术,就等于问题解决了。
但事实并不总是这么简单。有不少患者,在手术后不久突然去世,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背后有更复杂的医学原因。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心脏病到了确诊阶段,本身就不是早期了。很多人没有症状或者忽视了小症状,等到发现,不是多支血管严重狭窄,就是心功能已经下降。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中心统计过,急诊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率为8.3%,远远高于择期手术的2.1%。也就是说,越是急着动刀的病人,整体情况就越差,手术风险自然也高。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心脏手术虽然技术成熟,但它本质上是对全身的一次巨大打击。开胸、体外循环、血流中断,哪一样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手术时,为了让医生操作心脏,必须用药物或物理手段让心脏停跳,靠体外机器维持血液循环。
虽然机器很先进,但再先进的机器也比不上人体自然系统的精准。术中血压、血流速度、微循环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微小的失控,就可能引发脑梗、肾衰等严重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手术只考验心脏。其实,手术真正考验的是全身各大器官的耐受力。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肝肾功能已经下降,免疫力弱,动完手术后,恢复力远不如年轻人。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数据表明,65岁以上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风险比年轻患者高出近4倍。而一旦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在72小时内飙升到68%。
术后感染是另一个潜在的杀手。开胸手术需要大切口,体外循环会抑制免疫功能,加上术后卧床时间长,极容易诱发肺部感染、血流感染。
英国心脏基金会的统计显示,冠脉搭桥术后严重感染发生率约为6%-9%,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感染患者最终因感染引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很多患者表面上手术很成功,但几天后因为感染急剧恶化,猝不及防。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就是术后心脏本身的负荷问题。即使血管重新疏通了,但长期缺血已经让心肌受损,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手术修补了血管,却无法立刻修复心脏肌肉本身。
医学研究表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35%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心源性死亡率可高达30%。而很多病人在手术前并未进行充分评估,以为血管通了就是康复,实际心脏功能早已大打折扣。
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患者的身体状态往往并不允许承受复杂手术。很多人长期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系统早已脆弱不堪。
动一次手术,就像在破旧的房屋里拉扯水电线路,一点点震动,都可能引发连锁问题。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有过一组数据,糖尿病患者在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1.7倍,死亡率也高出40%以上。
除了身体问题,心理状态也在无形中加重了风险。人在极度紧张、焦虑、恐惧下,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血压、心率异常波动,增加了术中术后突发心梗、心律失常的几率。
很多患者在手术前就有明显焦虑症状,但往往被忽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重度焦虑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术后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焦虑患者的2.3倍。
还有一种情况极少被提起,就是手术并不是治疗终点,而是治疗的开始。心脏手术后,需要长期服药、康复训练、定期复查,一旦中间哪个环节掉链子,复发率和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
美国心脏协会的随访研究显示,术后1年内坚持规范用药(抗血小板、β阻滞剂、ACEI类药物)的人群,再次心血管事件率为12%,而不规范用药的人群高达28%。
很多人手术前觉得只要熬过手术台就行,术后立刻放松警惕,觉得病已经治好了。这种松懈,往往才是致命的。
手术只是修复局部问题,无法改变全身动脉硬化的大环境。心脏病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身血管病变的局部表现。忽视全身管理,等于拿命赌博。
有人提出质疑,既然风险这么高,难道心脏病就不该手术?其实不是。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手术,而在于什么时候手术、怎么手术、术前术后怎么科学管理。把每个环节都准备到位,确实能显著降低风险。
例如术前强化心肺功能锻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贫血、优化营养状态,都能让患者更好地承受手术打击。
术中精准控制体温、血压,术后早期活动、肺功能锻炼、感染防控,这些细节决定了最后的成败。
更应该打破一个误区,不是动刀越快越好。有些慢性心脏病患者,经过药物优化治疗,心脏功能可以暂时稳定,争取到更好的手术时机。
急着手术,有时候反而把本来可以控制的病,推向了不可控的局面。医学上叫做"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死亡率差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除了医学准备,更应该强调患者和家属心理上的真实认知。不是听到“手术”两个字就盲目害怕,也不是听到“成功率高”就掉以轻心。手术只是概率战,从来不是绝对安全的保险单。
真正决定一个人手术能不能顺利挺过来的,从来不是单一的心脏病变,而是整体身体系统的协作能力。光是把一颗心脏修好,没有用,只有把整个人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手术才有意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朱坤,徐航,郑珊珊,等.心血管外科手术复杂性评估系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6):620-624.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