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传染,简单地说,就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传染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并不是传染源。癌症并非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唯一例外的是器官或组织移植。接受癌症患者捐赠器官
每年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期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编写发布了“十大常见癌症误区”,帮助民众消除错误的癌症认知。
误区1:癌症会传染?
真相:不会
所谓传染,简单地说,就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传染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并不是传染源。癌症并非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唯一例外的是器官或组织移植。接受癌症患者捐赠器官或组织的人,将来发生移植相关病症的风险会增加。然而,这种风险极低。
误区2: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真相:不会
活体组织检(biopsy)——简称“活检”,是指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它是诊断病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绝大多数送检病例都能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活检使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很小,癌症的特性就是容易扩散、转移、复发,即使不做活检,癌细胞也可能会转移。按照标准程序,外科医生使用特殊方法并采取许多措施来防止癌细胞在活检中扩散。以及,国内外的医生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证实穿刺活检引发转移的概率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误区3:化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真相:不是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全身治疗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会对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它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损伤体内原本就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例如毛囊、胃肠道黏膜、骨髓等。因此,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后,身体常会出现脱发、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实际上,化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走到今天有七十多年历史,它的副作用已经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承受。化疗副作用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的一周,随后可逐渐缓解。对常见的副作用,医生通常会采取相应措施,提前预防呕吐、骨髓抑制及过敏等,也可根据患者化疗后的反应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及方案。
误区4:长期服用吗啡等止痛药会上瘾?
真相:不会
癌痛是一种慢性疼痛,无痛是患者的权利,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以及临床经验均表明:规范化个体化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管理,患者的镇痛效果好,成瘾概率极低。强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尤其是缓释制剂或透皮贴剂按时定量给药,产生成瘾的现象是罕见的,发生成瘾的概率低于万分之四。很多患者因为惧怕成瘾,宁愿忍受剧痛折磨,也不接受规范镇痛,依从性较差,这是不可取的。
误区5:肿瘤患者不能吃“发物”?
真相:不一定
“发物”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一个词,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而形成的用药经验。也是中医“忌口”的代名词,包括一些药物及食物种类。
不同的疾病、服用不同的中药甚至不同的中医,给出的“发物”名单可能不同,但富含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虾、牛肉、羊肉、母鸡、鸡蛋、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往往位列“发物”名单。其原因可能与食物蛋白质过敏、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肠激惹)或与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药有关。现代医学强调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发物”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肿瘤患者是否能吃上述“发物”需要基于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
误区6:运动会导致或加速癌症复发?
真相:不会
部分肿瘤患者出院后害怕癌症复发,完全不运动或不敢运动,实际上是不可取的。运动作为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肿瘤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肿瘤患者在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出院后,保持合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抑郁的发生。同时,适度的运动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此外,运动还有助于改善患者整体状况,从而延缓癌症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
误区7:康复出院后不用再随访?
真相:需要
随访是指医院对曾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一般来说,癌症患者结束抗肿瘤治疗后,医生考虑到该病易复发和转移的特性,基本上都会建议定期随访,便于实时监测病情变化,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可能性,所以肿瘤治疗是长期且艰巨的过程。肿瘤病人接受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监测。根据疾病的不同,随访时间略有差异,但一般每3个月或者半年一次,5年以后可1年一次。
误区8: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
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释放到血液等体液中的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物质,正常人健康状态下一般不会升高,它可以存在于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内,也可以释放到血液、胸水、腹水等体液中,通常采用血液化验的方式来进行检测。
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下都提示恶性肿瘤,健康人的生理变化、部分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例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妊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可能会引起CEA的升高,而肝脏肾脏功能异常、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CEA、糖抗原CA125升高。
误区9:放疗后身体带有辐射?
真相:没有
很多肿瘤患者在放疗完成回家后不敢抱孩子,不敢接触家人,觉得身上还有辐射,会影响家人身体健康。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肿瘤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肿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疗机器的照射。放疗设备发出的高能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直接和间接杀伤,患者接受的辐射是瞬间产生、瞬间作用、瞬间消失的,患者不会变成放射源。当外照射停止后,治疗用的射线也就会随之消失,患者身体不会携带或残留辐射,所以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内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质植入到肿瘤患者体内,最常见的是后装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装治疗是把放射性物体放置在患者体内进行5~30分钟不等的照射,当拿出放射源后,患者体内不会带有放射线。
误区10:采用饥饿疗法可以饿死肿瘤?
真相:不可以
很多人心存忧虑,会不会吃得越好,越给肿瘤提供了养分?那就不吃或少吃来“饿死”肿瘤可以吗?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恰恰相反,营养摄入不足会让正常细胞难以发挥生理功能,摧毁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会使肿瘤细胞大肆掠夺正常组织细胞营养,进一步加快营养不良、组织器官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
来源:云南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