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其实已经有了伏笔,在7月8日马克龙抵达伦敦,王室亲自接待,礼遇很齐全,到了第二天马克龙与斯塔默举行面对面会谈。
英国这阵子过得不安生:街头人潮挤满警戒线,网上话题一路冲高,内阁疲于应付。
表面看是几件事叠在一起:非法移民一直压不住,美国关税风向摇摆,预算迟迟敲不下。
扒开看就是同一根线:谁来承担跨海偷渡的成本,谁来背治安和福利的压力。
七月其实已经有了伏笔,在7月8日马克龙抵达伦敦,王室亲自接待,礼遇很齐全,到了第二天马克龙与斯塔默举行面对面会谈。
英方要求法国在英吉利海峡多出手拦住非法移民,法方说愿意配合,但迟迟没什么实际进展。
访问前,还有一段插曲:法方示意,若要推进更深合作,可以考虑在更大的国际场合探讨承认巴勒斯坦国。
英方没有当场应承,但两边都把目光放到九月的联合国大会,谋求拉更多国家一起表态,再看风向的空间。
另外防务与对乌援助也被摆上桌,但都让位给移民议题。
可海上的小船没等共识落地就先到了岸。
英国想把送去卢旺达的思路改个版本,起名“一进一出”。
直白说就是英国把没有合法文件的偷渡者遣返到法国;法国每接收一人,英国就从法国接收一名在法境内已递交庇护申请、与英国有亲属或明确关联的合规难民。
计划也很详细:先小规模试点,每周50人,一年约2600人;运输、食宿、安置等费用由英方买单;个别人愿意直接回原籍,可拿一笔钱走自愿返乡。
安排得很好,可第一班机却没飞起来。
试点阶段,单次载客只安排两三人,航前一天,人权组织、公益律师、慈善机构一起行动,给承运航空公司打电话、发邮件、刷社媒,法庭紧接着批出临时禁令。
结果就是航班被叫停,拘留所人满为患。
英国国内反对党趁机抓住把柄,痛批零驱逐、两次受挫,扬言要直接动手修法,别每驱一人就打一场消耗战。
支持强硬路线的议员催促内政部先堵漏洞再执行,要把可诉不可诉、何时可诉写清楚。
但街头可不会等法条慢慢磨,9月中旬,右翼活动人群集聚广场,诉求围绕非法移民,阵势越滚越大,据称十多万人在场。
网红账号在社媒上连续打call,跨境名人也来拱火,口号在屏幕上刷屏。
警方抽调千余人增援,防爆盾、头盔都上了,好在场面被压住,没有重演上一年夏天的全面失控,可带来的政治影响已经产生:议会里的质疑声变多,媒体的追问更尖锐,内阁的解释也越来越吃力。
法国那头也不好过,国内反对党质疑为什么替英国接盘,政府也是首尾难顾:一边是欧盟伙伴情绪,一边是本国沿海城市的承受力,还要顾同盟之间的面子。
英法其实心里清楚,一次性表演性航班根本没法为移民议题降温,岸上联合审查的标准统一,证据与翻译的成本,遣返与接收的节奏。
这些只要有一环模糊,就会被告、被堵、被拖。
英国的另一条火线也没闲着:平台要不要装后门的争吵延续到今年。
政府一度希望科技公司给执法开更大的接口,可企业担心伤了用户信任。
几轮交锋之后,政府宣布不再强求个别公司装技术后门,转而走法院授权、运营协作那条路。
线下在追船,线上在追帖,两条线经常互相点燃。
还有人事风波也接二连三,9月10日,首相在议会为驻美大使辩护,强调对其为人信任;第二天,这位大使就因为与爱泼斯坦的旧交被翻账本,迅速去职。
前后不一致的节奏让舆论抓住了手柄。
美国那边有人公开表达不满,媒体甚至把斯塔默比作追车的狗。
没几天,首相高级助理也因为2017年的私信被曝光而辞职,私信涉及对英国第一位黑人女议员的不当言论。
工党的传统支持群体对此颇有情绪,党内批评声音也逐渐增多。有人主张换人,有人主张改线,不同的声音充斥着政坛。
民调这边也不好看,到9月中旬,工党政府净支持率掉到负区间,数字被拿来和上一届保守党末期比较,差距也很难看。
统计机构的访谈里,很多人在被问为何投工党时,给出的理由是“先把保守党换下去”。
极右翼的舞台却越搭越好,9月10日,美国的政治网红mega查理科克一案冲上热搜,其相关言论很快被英国右翼转用,社媒话题一路攀升。
9月19日,刚出狱的英国右翼头面人物汤米·罗宾逊组织集会,原本以为只是老面孔例行出场,没想到队伍越聚越大。
有人在现场直播,有人在平台上用更直白的词汇怂恿换政府、解散议会。
与此同时警方也在扩编,后续几天都在重点区域布防。
看上去熟悉,因为去年的暴乱也是同样的配方:遣返计划被法院卡住,治安案件引爆情绪,组织者立刻出面,海外名人插话,场面迅速升级。
政坛另一边,改革党的存在感靠着强边境、强遣返一路走高。
支持率一度站到31%左右,甩开保守党,也和工党拉近了距离。
这位党魁的打法朴素,曾经还录过祝福视频来拉近身段,在特朗普访英时还放出“我就是下任首相”的话。
至于能不能从话头走到台阶,还是要看他怎么把“强边境”的口号拆开,怎么和法国谈,怎么和欧盟接,怎么跟法院磨,怎么跟财政算。
英国目前还在找一套能落地的细节。
偷渡要降温,得从源头、路径、落点三头去拆。
源头上,偷渡中介的成本要抬高;路径上,海上拦截的标准要统一;落点上,拘留、审理、遣返要有能跑通的时钟。
现在的尴尬在于,任何一步卡住都会把另外两步拖死。
法条写得太抽象,官司就多;预算压得太紧,机位就少;协作不够透明,媒体就会追打。
每一处都有人盯,任何一次失手都会变成街头的口号。
法国的算盘也清楚!把非法移民留在自家,是财政和治安的压力;把人往欧盟内部导,也要讲程序;接英方的对等换人,得要英方掏足成本。
双方谁都不愿意每次出动都变成国际新闻。
伦敦的日常依旧紧绷:地铁站出口口号此起彼伏,法庭的紧急禁令说来就来,发言人走进走出,一口气讲完三页纸;
议会里的追问排到深夜,内政部的答复拿出一摞数据;
新闻节目把航线、预算、警力、法条剪在一起,一遍一遍放。
每一次镜头切回海峡,都会有新的难民小船进框。政客们知道观众在等一个明确的动作,可他们手里能做的实在不多。
九月过去一大半,伦敦的雨又密起来,防爆警车停在拐角,示威的人群散去一拨又来一拨,社交平台的页面跳出新的话题。
河对岸的办公楼没熄灯,文件夹里又多了一份标注试点的方案。
谁也不愿意把海峡变成一台情绪放大器,可只要第一班机打不开,这台放大器就会一直响。
来源:厉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