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全中国的气焰更加嚣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拒不抵抗,反而对抗日救亡的共产党组织进行大肆破坏。10月,邹平简师地下党组织党小组长柳运光奉胶东特委之命调烟台工作,简师党组织由訾乃全负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更
进入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全中国的气焰更加嚣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拒不抵抗,反而对抗日救亡的共产党组织进行大肆破坏。10月,邹平简师地下党组织党小组长柳运光奉胶东特委之命调烟台工作,简师党组织由訾乃全负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更加风起云涌,波澜壮阔。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救亡形势发生了变化,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全国各地抗日志士一样,更加广泛深入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经常对问题展开讨论,特别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并在全县上下进行了大规模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訾修林(乃全 )
简师党组织组织“民先”队员及同学们利用一切机会,到农村中去,向农民宣传日本帝因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讲清誓死不当亡国奴和打败日本侵略者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到青年学生中去,掀起了大唱革命歌曲的热潮,进行化装演出,演出小型话剧等。
出版抗日救亡报纸和在街头张贴时事新闻。乡村建设研究院合作社的罗子文等人出版了《抗战报》,同学们积极投稿,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研究院的同学们还经常在城门的墙壁上和大街上贴出时事新闻,及时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的捷报,并把这些消息尽快从城里传播到农村。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形成了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内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抵抗,简师爱国师生进行了全县范围内的抗日募捐活动,各界爱国人士均热情捐献,特别是农民捐献棉花及废旧钢铁的爱国情景更使人难以忘怀。满腔热情的青年学生,推举了代表,带着募捐的钱财和广大人民的瞩托,到前线去慰问抗战将士,但是到了济南,韩复榘的反动政府根本不让到前方去,这些纯洁热情的学生,只好把钱财和慰问信交给当地信行,希望他们能把这些钱财和邹平人民的心意,想办法转给前方的抗日将士,用于抗日救亡活动.
为了把更多的抗日青年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经地下共产党员刘靖(邹德馨的爱人)、邹德馨、刘瑄等同志商量,建立了“抗日青年团”。“抗日青年团”以刘靖为书记,邹德馨为副书记兼妇女委员,刘瑄为组织委员,夏尚志为宣传委员,苗柏杰为军事委员,积极发展青年团员。在大批积极分子中发展的第一批团员有柴启尧、韩万煜、李峰、孙化利、石宝林、石宗玺、石宗浩、石宗耀、张玉山、宋颜豪、刘林吉、孙玉胜、孙宏、刘力夫、孙先祥、李祟武、宋传华、王春申、曹仁山、曹荣山、王桂山、宋明超、耿佃福、宋守正(宋一平)、纪云程(程雨村)、贾廷江(贾巨川)、贾在桐等40余人。抗日青年团成立后,发展很快,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县立实验完小的进步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加入了青年团。
为了走在抗战的前列,部分“民先”队员和抗日青年团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曾酝酿计划组织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当时的形势非常明朗,日军南侵一过黄河,大片国土必遭沦陷。唯一的选择就是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斗争。为此,曾进行过反复研究讨沦,计划团结怀焕文、杜永辉等研究院中的爱国军事教官,再争取一部分乡队的武装一起干。有的学生到县城东门里县警察局和部分乡公所察看武器、弹药存放地点,并研究了夺取武器的办法,有的学生去南部山区察看了地形,有的学生积极筹划经费。后来由于形势急剧变化,到长白山区打游击抗日的部署未能实现。
1937年9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由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把眼光转向陕甘宁,转向延安,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大批有志之士、进步学生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到延安去,到前线去”成为当时最流行、最响亮的革命口号。
10月,日军逼近山东,全省震荡。大敌当前,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亦惶惶不可终日,都已做好逃跑的准备,整个学校一片混乱。
此时,简师的抗日青年团员们把眼光转向了延安,经过串联,想去延安的达一二十人。但是由于交通联络不便,在兖州乡师集合一起奔赴延安的只有刘瑄、罗琪、戈华、苗柏杰、李振江、霍方侠、张玉山7人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其它的也根据情况各自奔赴了抗日前线。
不久,党中央发出了共产党员、革命青年要“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伟大号召。邹平乡师师生和广大青年,积极投入到党所领导的抗日救国武装斗争中去,有许多师生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
邹平简师的学生运动点燃了邹平县的抗日烈火,播撒了抗日的种子,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培养锻炼了大批的抗日骨干,为邹平的抗日斗争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来源:邹平往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