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最高亩产674.31公斤!水稻最高亩产841.58公斤!玉米最高亩产815.24公斤!2025年,当这组刷新纪录的亩产数据从南充市田间地头传来,伴随着“亩均增效150元以上”的民生欢笑,一幅“粮丰民富”的画卷在川东北大地徐徐展开。
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丰收。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洪源 摄
●粮食安全产业带内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60%
●净作夏大豆亩产262.7公斤、间作200.4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一
●小麦亩产674.3公斤,刷新川东北高产纪录
●玉米、水稻亩产分别达815.24公斤、841.58公斤,创全市历史新高
●全市已培育规模经营主体2225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03.2万亩
●粮油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品牌赋能,附加值提升30%以上
●李璇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易立权
小麦最高亩产674.31公斤!水稻最高亩产841.58公斤!玉米最高亩产815.24公斤!2025年,当这组刷新纪录的亩产数据从南充市田间地头传来,伴随着“亩均增效150元以上”的民生欢笑,一幅“粮丰民富”的画卷在川东北大地徐徐展开。
9月19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作为四川省粮食生产大市,南充市以4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统揽,通过创新引领、项目建设、科技赋能,推动大面积单产显著提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交出了一份让国家放心、让百姓满意的粮食安全答卷,为新时代“天府粮仓”丘区粮仓树立了高质量发展样板。
A 破壁垒促融合:三位一体布局筑牢“丰收根基”
“过去田块零散、灌溉不便,现在连片成带,路相通、水相连,种粮全程机械化,成本低、效益高!”在西充县“义青观”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种粮大户陈小东望着完成收割的稻田感慨道。这背后,是南充市打破县乡村行政壁垒,推动“田水路”全要素、“人机技”全环节、“产加销”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高产成为可能。营山县柏林乡同步推进道路与水利建设,2024年新建13.8公里产业路,其中5.5公里直通种植基地,4.9公里加宽路连接3个自然村;新建的龙宫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让300亩旱地变良田,石坝子水库整治后保障近千亩稻田灌溉。“路通到田头,水管到地块,现在种粮心里有底。”柏林乡登超农牧合作社负责人周登超说。
围绕“项目布局、农田建设、技术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南充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管收技术应用、农机装备升级,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以西充“义青观”、南部“建伏双”、仪陇“双赛复”等为代表的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带内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60%,现代化农田格局基本形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筑牢“硬件基础”。
B 强科技聚人才:创新机制激活“增产密码”
“专家手把手教技术,业主面对面学经验,现在种粮不仅靠力气,更靠科技!”南部县伏虎镇种粮大户李永的话,道出了产业带内科技增粮的新风尚。南充市依托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创新建立“市巡回、县包片、乡蹲点”服务指导机制,推行“专家田间授课、业主田间交流、成绩田间比拼”技术推广模式,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1台收割机10分钟收1亩小麦,是人工的24倍!”在嘉陵区金凤镇,程粮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洪指着停放在路边的农机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小麦亩产达400公斤,较上年增加50公斤,机械化作业让每亩节约成本200至300元。
科技赋能下,产业带内良种覆盖率超98%,绿色高产技术覆盖率达90%,一批高产纪录接连诞生:净作夏大豆亩产262.7公斤、间作200.4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小麦亩产674.3公斤,刷新川东北高产纪录;玉米、水稻亩产分别达815.24公斤、841.58公斤,创全市历史新高。“从靠政策、靠补贴到靠规模效益、靠科技增产,南充种粮正在实现质的飞跃。”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C 兴规模提效益:集群发展构建“现代粮仓”
走进南部县45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烘干仓储、精深加工产业链沿带有序布局。南充市通过引育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耕种管收加”全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全市已培育规模经营主体2225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03.2万亩,形成“一带贯穿、两翼齐展、规模高产”的新时代丘区“粮仓”新格局。
作为全省粮油播面、产量常年“双第一”的农业大市,南充4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不仅实现“量”的突破,更带来“质”的提升。产业带内亩均“超吨粮”的“致富田”比比皆是,一亩增效150元以上,带动数万农户增收,粮油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品牌赋能,附加值提升30%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让丘区的粮仓既丰盈“米袋子”,又鼓起“钱袋子”。
从零散地块到连片粮仓,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南充4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书写了丘区粮食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以更高产、更优质、更高效的姿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南充力量”。
来源:直播南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