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氯化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视频中,一位自称“医学博士”的博主正分析洗发水成分,痛斥市面产品“不靠谱”。但进度条过半,他突然从桌下掏出一款海盐洗发膏,开始高呼“价格低”,请大家“闭眼入”。这种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操作,当下已成
蒋璟璟
“只要氯化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视频中,一位自称“医学博士”的博主正分析洗发水成分,痛斥市面产品“不靠谱”。但进度条过半,他突然从桌下掏出一款海盐洗发膏,开始高呼“价格低”,请大家“闭眼入”。这种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操作,当下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常见套路。记者在近日调查中发现,不少本应做到客观公正、为消费者“探路”的网络测评却变成了商家夹带私货的途径。(法治日报)
视频博主“触发连招”乃是家常便饭,带货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在长时间的浸染、适应之后,大众对于“博主恰饭”已然是见怪不怪,甚至可以说是淡定、包容。可即便如此,某些测评博主“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行径,还是引发了极大的反感。究其原因,其实也好理解。毕竟,不少测评博主都是以客观、专业、公允自居,前一秒还在一本正经搞“科普”,下一秒就图穷匕见推销卖货,没有丝毫的起承转合,就是一百八十度硬转,戏路这么陡,观众自然是跟不上节奏。
从本质上说,测评博主也是博主,也要营收谋利。其赚钱方式,其实无甚特别。要么是流量分成,要么是恰饭广告、带货佣金。不难发现,这种特殊化的账号设定与一般化的商业路径,是存在明显矛盾的。所谓“测评”,中立性是内在诉求,而要维持这种中立,一个合理的结构性设计,其实就是“非商业化”“非营利性”——横向比照,市面上各种专业的检测机构,通常都是如此的。但非常微妙的是,“测评”毕竟不是“检测”,后者是理化计量的逻辑,前者则是效果逻辑、流量逻辑、传播逻辑。
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让很多装模作样的测评博主,一瞬间原形毕露。这并非偶然翻车,而是行业生态的管中窥豹。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主观化、随意化、逐利化,这俨然是许多测评账号的通病。
以商养测,并非不可。但,还是要顾忌个瓜田李下,讲究个起码的“利益隔离”才是。测评的商品,与带货的商品,至少要错开时间、要分开品类,这是确保“账号信用”的基本自律。
来源:Mya穿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