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商藏影】系列报道(一)——鲁鸿宙与他的高原“百益”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1:02 7

摘要:在多数人的印象里,雪域高原的故事多与雪山、经幡相关,却少有人留意。在西藏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土地上,约有10万临夏县人经商创业,他们的身影散落在餐饮后厨、百货柜台、土特产店和酒店大堂——他们带着黄土高原的韧劲,在缺氧却不缺活力的西藏,撑起了当地商业版图里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雪域高原的故事多与雪山、经幡相关,却少有人留意。在西藏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土地上,约有10万临夏县人经商创业,他们的身影散落在餐饮后厨、百货柜台、土特产店和酒店大堂——他们带着黄土高原的韧劲,在缺氧却不缺活力的西藏,撑起了当地商业版图里不可忽视的“临夏板块”。百益集团董事长鲁鸿宙,便是这群“高原逐梦者”中最亮眼的领军者之一。

20世纪90年代的西藏,物资流通还不算通畅,“买件像样的日用品都要托人从外地带”,这样的市场空白,成了临夏商人的机遇。鲁鸿宙那时刚二十出头,带着临夏“西部旱码头”耳濡目染的商贸意识,跟着同乡的运输队往西藏跑。“大部分货从兰州拉,到临夏歇脚中转,再往西藏送。”回忆起创业初期,鲁鸿宙总说,那时候前往西藏的货运车里,临夏籍的占比很大,因此,他们找货源、跑线路都很方便。在他看来,是家乡的“码头基因”给了他第一口“饭”。

随着西藏基础设施改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市场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鲁鸿宙盯着这股变化,果断延伸到家电销售。他带着团队跑遍拉萨周边,硬是把家电卖到了偏远的乡镇。这一次转型,让他的生意从“小打小闹”变成了规模化经营,也为后来的百益集团埋下了伏笔。

在鲁鸿宙眼里,做生意从来不是“一个人闷头干”。临夏商人在西藏能扎根,靠的就是“抱团”。百益集团壮大后,他提出“抢点位、开分店”的思路,不是自己独吞市场,而是带着同乡一起干——老商户缺资金,他帮忙协调贷款;新商户没经验,他派团队教运营……

“当年董事长提出‘迅速开店,抢占优质点位’的战略,这个从一般的企业家来说。很难有一个人以这种独到的眼光去布局这个战略”西藏自治区甘肃商会秘书长、百益集团西藏公司商务部总监乔云峰提起这一决策,至今难掩敬佩。

“开拓是敢闯敢拼,求实是巩固成果,团结是临商在陌生环境里的底气——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好多项目都是抱团做起来的。”鲁鸿宙的创业团队尤其看重“诚信”二字,“诚信是企业遵循的根本,目前我们临夏人能在西藏发展得好,跟诚信有很大关系,也让我们在当地市场更加独树一帜。”

创业从来没有坦途,30余年的打拼里,鲁鸿宙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刻。“一想到已经打下的基础,放弃不仅不甘心,更是对亲戚朋友、对团队的不负责任。”他坦言,不止自己,很多临商在藏发展都有过动摇,“但大家互相勉励,最终都熬了过来,走向了成功。”这份坚守,让百益集团从单一商贸业务,逐步成长为涵盖零售、地产、现代农业三大核心产业的集团化企业。

如今在西藏,百益的超市、百货是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投资1.8亿元打造的百益百货,更是拉萨高端综合商场的标杆,数十家大型超市、数百家连锁便利店遍布拉萨、林芝等地,企业还连续14年获评“西藏自治区先进流通企业”。

在海南、四川,百益的零售业务也稳步推进。

而在老家临夏,鲁鸿宙也种下了一片“花海”,建成了百益中荷国际鲜花港,让来自临夏的鲜花能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地区。

“每一个人都忘不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谈及引入花卉产业的契机,他笑着说“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遇到了几位国外学成归来的花卉专业研究生,必然是临夏需要这样的产业。“我们一拍即合,把产业导回临夏,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在西部也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

除了反哺家乡,年轻一代在西藏的发展,也是鲁鸿宙心头的牵挂。他认为,后辈的“传承”是临商延续发展根基的关键,年轻一代懂直播带货,能把临夏的花椒、西藏的牦牛肉卖向全国;也更懂融合,能和藏族伙伴一起开民宿,把两地文化揉进生意里。“现在我们后辈的年轻人到这来发展,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是在文化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这个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我们的后辈力量,实际上也一直在发展壮大。”鲁鸿宙很欣慰,临商在西藏的根,没断,还长得更壮了。

长期以来,临夏州、县历任党政负责人都会专程赴西藏调研,不仅深入了解临夏籍企业家在当地的经营现状、发展难题,还会针对性地倾听诉求、给予支持。这份来自家乡的持续关怀与务实助力,为在藏打拼的临夏企业家们注入了强劲的发展信心与动力。也正是看到这份来自家乡的支撑,以及临商抱团发展的坚实基础,鲁鸿宙对未来充满笃定:“未来,我们临夏县人在西藏的发展大有可为,前景一片美好。”

在鲁鸿宙看来,这话不是空话,从拉萨宇拓路百益百货里穿梭的人群,到临夏鲜花港里绽放的玫瑰,再到四川、海南超市里忙碌的临夏小伙,都在印证着这份底气。

来源:临夏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