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受戒须知》(1995年义德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3:25 1

摘要:我们在讲《受戒须知》,其实两个主题:第一个我们讲到为什么要受戒?第二个如何受戒?为什么受戒等于讲到一个受戒的功德,这一科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这以下的两科,就正式说明,要如何来纳受如法的戒体。

好,我们继续,打开讲义第四面,看第三科“戒体的相状”。

我们在讲《受戒须知》,其实两个主题:第一个我们讲到为什么要受戒?第二个如何受戒?为什么受戒等于讲到一个受戒的功德,这一科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这以下的两科,就正式说明,要如何来纳受如法的戒体。

2、 戒体相状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戒体的相状,包括戒体的因相和戒体的果相。首先我们把这个戒体,先作一个总说,再做个别的解释。总说的地方,我们看释名:

释名:

《资持》云:纳法成业名体

就是说,我们经常听到戒体戒体,到底这个戒体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戒体是要有造作才可以生起的。怎么造作呢?你要领纳戒法在心中而产生一种业,这个业很重要,“纳法成业”,业就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它是一个有为法,它不是一种无为的涅槃,涅槃是寂静的,它是一种造作的法,而这个造作的法是一种无漏的业性。也就是说,你纳受这个戒法,在心中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造作,这个就是“戒体”,它在你心中经常会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造作。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人他经常喜欢抽烟,他为什么会抽烟呢?因为他对抽烟产生了一种虚妄的想像,他认为抽烟对他有帮助,他认为抽烟对他会产生安乐。所以他对这个抽烟的法,产生一种颠倒的希望,这个希望存在他的心中。那么他有这种希望的时候,当这个抽烟的所缘境现前的时候,心境接触就触动他的希望,他就会习惯性拿烟起来抽。刚开始抽一根、两根,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力量,他就抗拒不了这个烟的诱惑了。

等到有一天,他知道抽烟对他产生很大的伤害,他立誓要把这个抽烟的习惯断除。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可以去要求别人,纠正别人,但是我们很难抗拒自己的妄想。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仰仗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他为了抗拒他心中的妄想——对抽烟的妄想,他跑到一个有德行的长者面前,他跪在他的面前,请他替他做证明。说我今天向你宣告,从今天开始,我宁舍生命绝不抽烟,讲三遍。那么这个长者给他证明。

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心中所许下的真实誓愿,你真实所发的愿,那个力量是很大的。那么他缘境发心,缘的是抽烟的境,发下要断除抽烟的一种誓愿。好,发愿以后就过去了,这是因为因缘法是生灭法,但是他心中产生一种功能,“纳法成业”,他心中产生一种无漏的业性。等到他下一次再看到烟的时候,当然又触动他的烦恼,他又伸手要去拿烟,这个时候他心中产生抗拒的力量——不可以,不可以做。

那么他心中讲出“不可以”,这个力量是怎么来的呢?“纳法成业名体”,因为他曾经在一个长者面前“缘境发心”,许下这个誓愿,这个誓愿产生力量,产生一种警觉的力量,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力量,来帮助他抗拒这个业力。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戒体,当然这个抽烟只是针对一个抽烟的所缘境,那是非常狭隘的,那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是缘整个十法界有情无情,那这个力量就不得了。

所以说,戒体就是我们心中对于整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而立下誓愿,最后成就一种无漏的、一种防非止恶的业性,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戒体,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我们把这个戒体,从因地的相貌和果报的相貌给它个别解释,我们先看因地的相貌,述义当中有两段,看第一段的《事钞》,我们把它念一遍:

述义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段的律文太重要,诸位要去受戒,这段一定要清楚。这段律文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第一小段是说明我们所领纳的戒法是什么,所领纳的;有一个能领纳的心和所领纳的戒法。事实上诸位不管你登上了三坛的沙弥尼坛,或者是比丘尼坛,或者菩萨坛,其实你所领纳的戒法一样,你所缘境都是一样的,就是“法界尘沙二谛等法”。就是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都是你所领纳的,都是你持戒的对象。所以我们讲持戒是不能简别,不管是他的世俗谛,不管是真谛,都是你要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所缘境。所以我们今天所领纳的戒法,是整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事实上讲一句白话,就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都是你要去持戒的对象。

第二个我们看能领纳的心。

(一),“以己要期”。我们许下誓愿是有它的期限,“要期”就是有一定的期限。假设我们今天是受比丘尼戒,那叫“尽形寿”。所以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的戒体自动消失掉,都不用舍戒,因为你当初在受比丘尼的时候叫尽形寿。

但如果你是在受菩萨戒,那个戒体,你心中的誓愿是尽未来际。这个地方的期限有所不同。所以你一定在面对不同的受戒的戒体,你心中的期限不一样。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叫尽形寿的,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总之,你心中在登坛之前,你要很清楚这个戒体的期限是什么,你今天在持守这个戒体,它的期限是什么?

(二),“施造方便”,这个地方的方便,包括身业的方便跟口业的方便,你纳受戒体要有方便。引赞师要带你,身业该礼拜的地方要礼拜;口业该陈词请师的地方,你就要陈词请师。你该请师的地方嘴巴都不讲话,这个地方对你纳受戒体会产生伤害,因为你缺乏这种身口的方便,该礼拜的地方你生起我慢不礼拜,你会产生障碍。所以它整个受戒的仪轨,都是在施设身方便口方便,这个都要遵守。我们要遵守祖师所设定的这些身口的受戒方便,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陈词。

(三),“善净心器,必不为恶”,你不但是身礼拜口陈词,你的内心状态要保持“摄心专注,虔诚恭敬”,要好好的调伏你心中的妄想,叫“善净心器”。在这个时候尽量不要生起恶念,要把妄想停下来。其实这个地方都还不是受戒的真正的开始,这个地方身方便、口方便,调伏妄想,产生虔诚恭敬的心,这个都是前方便。下面这句话是重点,“测思明慧,冥会前法”,这个“测思明慧”,就是你得戒体的关键,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

其实这句话是两个心态:第一个是“明慧”,第二个是“测思”。我们先讲这个“慧”,这个“明慧”就是一种很清楚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而是出世间无漏的智慧。我们受戒之前,你要发起誓愿,而誓愿的发起,你必须要去观照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应该观察苦集二谛,而生起誓度一切众生,从苦集二谛生起大悲心,从灭道二谛生起誓断一切恶跟誓修一切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流转的因缘和还灭的因缘,而生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望。

誓断一切恶和誓修一切善,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但是誓度一切众生,是偏重在利他的功德。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要发起这三种誓愿,你说我怎么要去誓度一切众生?有两种的思考:第一个,悲众生苦;第二个,哀圣教衰。第一个,依人发心,你要观察到众生的苦,而众生跟你有密切的关系,是母子的关系。第二个,你要观想到圣教将衰,你为了护持正法,而生起下化众生也可以。依人发心,依法发心。所以我们的下化众生,可以观察悲众生,哀圣教衰。

那么我们怎么去修习上求佛道?断恶修善呢?你可以思惟佛菩萨的功德,你看到佛菩萨有种种的身相庄严,有内心的种种的三昧神通,你生起好乐之心,他的本性是清净的,我的本性也清净,他可以成就,我为什么不可以成就?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庄严,而生起欣求之心,所以我也要断恶修善,来成就这种殊胜的功德。我们在发愿之前是以智慧的抉择做引导。你没有透过这个流转门和还灭门,这种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观察,你说我刚开始,人家说誓断一切恶,你也念誓断一切恶,你只是嘴巴这样念,心中没有真实的去抉择,其实这样念出来力量薄弱。

我们的愿望,DLLM说我们一个人的愿望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跟烦恼相应,一个是跟智慧相应。你看我们发一个愿,“我要去骂一个人”,这也是一种愿望,这个愿望是跟烦恼相应的,这是我们要对治的。我要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愿望是跟智慧相应。你要知道,你许下的誓愿是以智慧来引导的,对这个四圣谛的观察而许下“誓一切恶世,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明慧”,就是你在登坛之前,你要如实的观察流转门和还灭门,这个四谛的道理。

第二个,“测思”,这个测思这个“思”,就是你心中一种决定性的愿望,完全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犹豫不决的这种愿望,叫做“测思”。所以我们讲这个“测思”是由“明慧”而来的,因为你智慧的抉择,而产生一种决定性的思心所,产生决定的愿望。那么以这种愿望来跟前面的“冥会前法”,跟我们前面说的“法界尘沙二谛等法”,这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相合,这就对了。

所以你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透过你智慧的观察而许下“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望。而这个愿望是你能领纳的心,那么所面对的有情无情是所领纳的法,这个时候心境和合,叫“冥会前法”。

很多人在受戒的时候,他就是只是嘴巴念佛,或者持大悲咒,其实你这样子没办法得戒体。我们要清楚一个观念,你在讲一切法空,当然讲一切法的本性是平等的;你讲到因缘所生法的时候,是不平等,是差别的。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持大悲咒有持大悲咒的功德,但是这个跟受戒是完全没有关系。受戒要产生戒体,必须要“测思明慧”,而不是念佛,不是持大悲咒。

你很清楚的知道,你心中从现在开始,未来的生命的目标是什么?而你许下这个目标,是透过对生命的如实观察:对痛苦的观察,对安乐的观察,我必须离苦得乐而许下这个誓愿。你内心当中要有很强烈的觉受,而许下誓愿,下定决心,你以后要往这个方向努力,绝不放弃。这个时候你许下的誓愿,在你心中的力量就非常强大,戒体强大。这个就是所谓的“测思明慧”,而这个“测思明慧”的强弱,会影响到你未来戒体的强弱。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整个能领纳的心,从刚开始的设定期限,身口的方便,然后把妄想停下来,最后生起一种智慧的观察,而许下你的誓愿,这就是整个受戒的重点。

我们前面讲到,所领纳的戒法,能领纳的心。这一下我们把心跟境,把它做一个总结。“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我们前面的誓愿,生起了一种清净的誓愿,跟前面的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妙法相应的时候,在我们心中就产生防非止恶的一种警觉的功能。这个警觉的功能叫缘起,它本来是没有,现在因为因缘的造作而生起叫缘起。这个时候领纳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所谓的阿赖耶识,成为一种清净的戒体,这个戒体是这样产生的。整个产生的过程,其实这段讲的相当的详细。我们看《业疏》,把整个戒体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看这个律文:

《业疏》云: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这一段的律文,把前面的整个戒体生起的过程把它做一个总结。简单的讲,什么叫戒体呢?就是在第八识当中,产生一种无漏的善种子,这个就是戒体。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善种子。唯识学把有为法分成两种:一种叫做现行,一个叫种子。表现在外面的,你看得到的叫做现行;潜伏在心中的,它有但是它潜伏,好像一个人在睡觉,但是它随时可以被叫醒的,只要你有声音出来,有境界刺激它,它就随时可以表现出来,叫种子。所谓的潜伏就是说它存在,但是它暂时不表现,只要你用外境的因缘刺激它,它随时可以表现,叫种子。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戒体不能讲现行,要约种子,为什么诸位知道吗?你今天登坛以后,你很真诚的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许下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誓愿,你心中产生一种潜伏的功能。但是诸位要知道,修行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如意,我们一定是摇摇晃晃的;不是说你受了戒体以后,你永远可以断恶,永远可以修善,永远可以度众生,我们难免在身口意会出现过失。那么这个时候你戒体有没有失掉?你开始质疑。

就算在身口意生起一些微细的过失,但是不能影响你的戒体。

因为你当初成就戒体,是针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你的过失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产生过失,那是一个广大的白纸当中有一个黑点,但是你的戒体是一个广大的虚空。一时的现行不表示你失去戒体,不是的,你心中的愿望没有失掉。因为你当初的时候,你成就的戒体是面对整个十法界有情无嘛,而你的过失只是在这当中的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发生的过失,所以戒体不能约现行,只能约种子,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戒体约现行,那就完了,那你出现一点现行,这个戒体就失掉了,所以它是约种子。

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会真正失掉戒体,诸位要知道:第一个,毁犯根本重戒。你这个菩萨戒四重戒,比丘尼戒八波罗夷,你毁犯了四重戒法,你的戒体就失掉了。第二个,你退失菩提心。你不想再追求无上菩提了,你放弃对生命的努力了。你说那么辛苦干什么?我一天过一天就好了,随顺妄想就好了,你生起这样的退失无上菩提的心,你的戒体也失掉了。只要你没有毁犯根本重戒,只要你没有对无上菩提放弃努力,谁也不能否定你的戒体。因为你那个誓愿还在,我们只能够说你戒体有瑕疵,但是不能说你失掉戒体。

我认为没有人有资格说谁失掉戒体,只要你不犯根本重戒,不退失你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因为戒体是你自己产生的,毁犯也只有你自己毁犯,别人不可能把你毁犯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当你受完戒以后,你心生产生一种无漏的善功能,这个功能其实是经常的陪伴你身中。唯识学讲一句好的话说,“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当我们受了戒体以后,这个戒体它就在你心中睡觉,经常的陪伴你;眠就是睡眠,它虽然睡眠,但是它遇到因缘刺激的时候,他随时会醒过来。我们下一段就说明。戒体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你感觉不出它的存在,这个人你看到他平常睡觉,但是一有声音的时候,他马上醒过来,这个就是一种善种子。

好,这个地方讲到我们整个成就戒体的因相,我们看它的果相。那我们今天花了这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地方,种种的努力成就这个戒体,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有什么帮助呢?我们看它的果相功益。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功益

《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这个戒体当然也是因缘所生法,因为它是有为法,有为法当然是要慢慢的去栽培它。所以“由本种熏心”,我们刚开始在纳受戒体的时候,成立的第一个善种子,就是最初的誓愿,但这个誓愿不断的在心中酝酿,不断的熏习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恒常的功能。这种防非止恶,就像我们前面说过,它在你心中睡觉,但它随时保持警觉。

那么它的警觉性,能够牵引后续的力量,生起一种强大的功用,什么功用呢?“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其实戒体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不是在你正常情况。平常没有因缘来刺激你的时候,你感觉不出它的作用;但是等到有过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体就表现出三种力量。

能忆,忆念不忘,这个时候你开始在妄想在缠绕你的时候,烦恼在诱惑你的时候,你心中会产生一个忆念的力量,说“不可以,我已经受戒了,我已经在佛前许下誓愿”。你不断忆念你当初的愿望,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会对这个戒体的力量产生忆念。

第二个,能持,持守不失。你心中观想这个戒体是你的摩尼宝珠,你未来的生命的安乐、离苦得乐都靠这个摩尼宝珠了,我不能把摩尼宝珠给打破了。所以你这个时候会产生保护摩尼宝珠的一种力量出来,会持守不失,以这个持守的力量来抗拒妄想。

最后产生一种防非止恶,就是透过忆念,透过要保护戒体的这样的力量,来防止过失的出现。能忆、能持、能防,这个是戒体的三大力量。

“随心动用,还熏本识”,你一次一次的去造作,我们讲每一次的戒体产生一个戒行,这个戒行又会去增长你的戒体。如是的辗转,就像滚雪球一样,你的善的功能慢慢地增长,虚妄的力量慢慢地减少,就把这个妄想的力量慢慢慢慢调伏,乃至于完全的消灭。这个就是戒体在我们心中产生的力量,简单的讲,“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这个是我们透过其它的方法很难做到。

在律上讲一个公案说,这个莲华色比丘尼,她是在整个比丘尼当中第一个成就阿罗汉果的。那么她成就阿罗汉以后,当然阿罗汉她就无学位,就离开了僧团,经常来到人世间去度化众生。但是莲华色比丘尼她度化众生,她专门找这些有钱的贵妇人度化,让她们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萨戒。这个时候这些贵夫人就说了,师父啊,我们不能受戒,为什么呢?我们福报这么大,个性又这么放逸,烦恼这么重,我要是受了五戒,万一要犯了戒怎么办?

莲华色比丘尼说,犯戒啊,没关系,忏悔就好。这个时候,莲华色比丘尼就讲出她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说,我以前在生死流转当中,第一次跟三宝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就是我演一个戏女。她那个时候的角色,是扮演一个比丘尼的角色,因为她很认真,所以她把整个比丘尼的心态、过程,揣摩得非常的真实。

因为她这样子演一个戏女,有这样的心态,有穿袈裟的因缘,就跟三宝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在迦叶佛时代就对三宝生欢喜心,正式剃度出家做一个比丘尼,她心中有一个“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产生警觉的功能。当然有时候抗拒烦恼,有时候被烦恼消灭,她也就会出现一些过失,后来她也产生很多过失。那么她在迦叶佛时代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圣道,到了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时候,她正式的又出家。这个时候的戒体就更强了,后来就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讲“如是展转”,也就是说,当你心中出现戒体的时候,这个戒体的善根是不会失掉的。即使你有过失堕落到三恶道,三恶道的罪业受完的时候,你曾经在三宝当中,所受戒的这个善根的力量,它会相续的保持下去,展转增胜。

我记得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案,我听了非常感动。他说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婆罗门当然邪见外道,婆罗门当然是对佛陀佛法是非常排斥。后来这个婆罗门有一天喝醉酒了,喝醉酒这个人精神错乱,跑到僧团面前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那么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在僧团,就跟舍利佛说,赶快把他抓进来,这个机会难得,然后把这个婆罗门给剃度了。剃度以后,这个婆罗门酒醉醒过来说,哎,我是一个外道,怎么跑到这个出家呢,他就还俗去了。

那么舍利弗尊者就跟佛陀说,佛陀你知道他是外道,他昨天是喝醉酒才出家的,你要叫我给他剃度。佛陀说,我观察他无始劫都没有跟三宝结缘,现在好不容易喝醉酒了,有这个因缘,我怎么能够失去这个机会呢?当然我们希望大家把戒体守好,因为你这个善业会成就安乐的果报。意思就是说,我们成就这个戒体叫做无漏的,这种善根是不可破坏的。其实我讲实在话,你今天受了比丘尼戒、沙弥尼戒,虽然你嘴巴讲尽形寿,你死亡的时候戒体失掉了,但事实上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心中那个无漏的善种子其实没有失掉。你那种防非止恶的功能,你来生再遇到人身的时候,你遇到过失的境界,你跟一般人不一样。

你今生受过比丘尼戒,来生的时候,你的很多心态会跟别人不一样,会不一样,你那种防非止恶,对恶法的排斥的力量会特别强。可能你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是你今生栽培的,“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其实那个戒体很多功能是没有失掉。

我记得蕅益大师在讲唯识学,他讲完《唯识三十颂》的时候,他在最后作一个总结,他说我们学唯识学,我们看到我们的烦恼,也看到我们的善根。当然不幸的是烦恼很多,你看烦恼的心所这么多,根本烦恼六个、二十个随烦恼,二十六个烦恼。我们的善根,善心所只有十一个,十一个心所要抗拒二十四个烦恼很难,烦恼几乎是我们的两倍。但是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不要怕,他说我们的烦恼是虚妄性,我们的善根是真实性,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句话很重要,邪不胜正。

其实讲实在话,我们受完戒以后,你成就这个戒体,当然我们以后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你只要忏悔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持戒,根本精神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就是——绝不放弃,只要你对戒体的一份坚持,你最后的成功一定是你的。很多人有一些小过失就放弃了,自暴自弃了,其实这个很可惜。我们的戒体其实是不受恶法染污的,你随时可以透过忏悔把它擦掉。

我觉得一个成功和失败,一个失败的人就是他太容易放弃了。当然,我们现在说在末法时代环境差很多,其实不管怎么样,你坚持你的戒体,坚持你当初所许下的本愿,总有一天妄想会慢慢调伏。我记得《楞严经》有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帮助,佛陀说,“不随物转,即能转物。”你不随烦恼而转,总有一天你可以改变它。

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你要记住一句话,你的持戒的善根是真实的,是光明的,这个烦恼是虚妄的,它是一时的,你这个长久的力量,总有一天会战胜它。就算你有过失,你如法忏悔,忏悔久了,慢慢慢慢你就会改变。持戒的精神就是“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这个地方讲到了持戒的因相和果相。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过失出现的时候,它能够产生能忆、能持、能防的作用。

3、 观想方法

诸戒受体时机

好,我们看观想的方法。我们前面讲到受戒的重点在于“测思明慧”,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缘境发心”。它的时机我们分成三类:如果你是在五戒、八关斋戒或者沙弥尼戒,你是在三皈依的时候得戒体,所以在三皈依的时候,你要开始缘境、开始发心。

如果是在比丘、比丘尼戒的时候,是“白四羯磨”。得戒和尚做一个单白,做三番羯磨,跟这个尊证作三番羯磨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不要管得戒和尚讲什么话,他讲的话是给尊证听的。得戒和尚在作白四羯磨的时候,是跟尊证作白四羯磨,跟你没有关系,你要干什么?你要开始作“测思明慧”,开始缘境发心。那么菩萨戒的时候是在“三番羯磨”。我们看这段文,三皈依的文,引赞师在菩萨戒的时候,或者是五戒、沙弥尼戒的时候,引赞师会引导我们。

三皈依:一)正受三皈

我弟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我今随佛出家,上道下海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三说三叩

这个时候三皈依的时候,或者三番羯磨的时候,你拜下去的时候就开始发愿。这个都是说明你在缘境发心的一个时机。

(2) 受戒观想法

我们看第二个“受戒观想法”。我们在纳受戒体的时候,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你的所缘境,第二个你心中所发的心。你所缘的境是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

这个我过去在某一个道场,讲五戒的时候,讲到受戒有一个居士告诉我说,他说他很想去送受五戒,但是他说,他受了五戒以后,他有一个有情的境是做不到。他说他是种田的,很多稻田,辛辛苦苦所种的田,很多的虫吃他的稻米,他说他一定要喷农药,所以他不杀生缘境,必须有所简别,他不能够把这些吃他稻米的这些虫,放进他发愿的对象。我说你这样子得不到戒体。我们要知道,你在发愿的时候是叫设定目标,目标跟实践不一定要划等号。诸位要知道你在发愿的时候,你先不要考虑说你以后做得到做不到,先不要想这件事情。

其实设定目标是理想化,实践的时候很务实,当你在发愿的时候,你想到你冤家的境界,说我没办法对他断恶修善,那你就得不到戒体。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你就平等的对你的有情无情,不管是你的亲属,不管是你的冤家,这都是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境界,这个要记住。发愿的时候不能有所简别。

第二个,你发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聚净戒。我们也可以有观想的方便,一般我们在得戒体都有三番,不管是三番的皈依或者三番的羯磨:

你在第一番的时候,可以观想十法界的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故,悉皆震动。这时候我们可以观想这个清净的戒法、我们清净的愿望就像白色的云雾,大地震动以后慢慢地从大地而生起。第二个,观想十法界的妙善戒法,涌于虚空如云如盖覆行人顶上。这个时候白色的云盖,这个妙善戒法在心中慢慢地集中、集中、集中,像个伞盖一样集中在你的头顶上。第三次,你观想十法界的这个如云如雾的妙善戒法,从头顶当中慢慢地灌入,从头部灌到你的身体到脚部,灌到你的身体,这个时候你身体上那些烦恼妄想,就像黑色的水,从脚底下流出来。当然我们这个时候观想,我们要纳受这么广大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我们的心量是广大的,才能够去纳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观想,过去的我已经死掉了,现在的我是重新的开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观想方法。

总而言之,就是在受戒的时候,我们以这个菩提本愿,贯注我们的心中,把我们过去控制我们的妄想,把它排除掉。总而言之,如果你说这个观想很困难,你就观想不管它是头顶也好,是从外面也好,你就观想你的心中,开始进入到一个白色的光明,白色的云雾,代表你的菩提本愿;你原有心中一些烦恼妄想,因为白色的光明照射进去以后,这些妄想慢慢的退失掉,产生一个新的生命。“过去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你这样子观想也可以。总而言之,你观想你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生命的开始。

我们一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活在过去,我们一直不能突破。就是说我过去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其实过去不等于未来。所以受戒就是怎么样?放掉过去,面对一个新的未来,其实这个观想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而已。你说,诶,我过去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我不做不可以,没有这回事情,一切法无自的,没有说哪一件事一定要做的,没有这回事情。

我希望诸位要修行,你要有一个观念,过去的你不代表未来的你,你可以突破,你可以超越你的烦恼,你一定做得到,因为过去不等于未来。所以当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观想过去的你已经全部死亡,而生起一个新的你。这新的你心中,充满了三大誓愿,所以当你走出去戒坛的时候,你是一个“法王座下添新生”,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你要有这样的想法。

伍、结示劝修

好,我们看第五个结示劝修。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受戒的方法,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资持》云: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难酬;苦海导师,朽宅慈父。愿从今日,尽于未来,竭力亡身,常赞三宝,广度群品,少答圣慈。

这段祖师的开示我们分成三段,戒德高胜我们先说明。

我们在纳受戒体之前,你对戒体要生起一种珍重的心情,你要觉得这个是对你生命很重要,如贫得宝想。怎么想呢?就是说你在受戒的时候是“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藏识”。因为你的如实的发愿,就把整个清净的善法,把它会归到你内心的深处去了,这个时候成就一种无漏的善种子。

从现在开始,你心中产生一种警觉的功能,产生一种“能忆、能持、能防”的功能。你跟以前不一样,你以前面对烦恼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抗拒的力量,现在对烦恼有抗拒的力量,所以这个是你整个圣道的基础开始。也就是说,当你受完戒以后,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现在的你跟过去不一样了,你已经有善种子,已经是一个圣道的基础。

“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以前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都是你放纵造业的对象,现在因为你的如实发愿,这些有情无情变成是你持戒的对象,在因地上这样子讲;在果报上,你的有漏的果报,也慢慢地转成法身了。也就是说当你受完戒以后,你的因地开始改变,你的果报也开始改变,所以“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你在污泥当中已经成就一个微小的莲华,这个莲华也慢慢的在扩大当中,这个讲到“戒德高胜”。

佛恩难酬

第二个,我们看“佛恩难酬”。我们在受戒之前,除了珍重之心,还要生感恩之心,为什么我们今天在末法时代有这样的戒体可以去承受呢?因为“佛恩深重,粉骨难酬,苦海导师,朽宅慈父”。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如法的受戒,是因为佛陀的出世来制定戒法,这件事对我们太重要了,它是我们三界苦海的导师,是这个朽宅的慈父。佛陀的善巧方便,使令我们活在妄想的众生,有一种出离的因缘。

发愿奉持

释[受戒须知]竟—

我们看第三个“发愿奉持”,“愿从今日,尽于未来,竭力亡身,常赞三宝,广度群品,少答圣慈。”当我们成就戒体以后,我们要发愿,从今生当中,一方面对于三宝的功德,要不断地随喜赞叹,上求佛道;对众生的苦恼的境界,要尽量地去下化他们,帮助他们,来使令我们的戒体力量慢慢的增长广大。

《受戒须知》我们归纳成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在登坛之前,对戒体要有一种珍重感恩的心情,如果你受戒之前你都无所谓,那你这个戒体就算生起也是很薄弱,没有希求好乐的心情,这个缘起就不好。那么你为什么没有生起这样的心情呢?表示你对戒体不了解,我们在登戒坛之前,就好像一个贫穷人,马上要得到摩尼宝珠的感觉,希求好乐,这样的缘起对你很重要,生起珍重爱惜的心情,这个是受戒之前。等到你正式登坛的时候,你就开始要缘境发心,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许下你“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望,心境和合。在阿赖耶识成就一种无漏的善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戒体。

好,我们这个《受戒须知》,跟大家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有没有问题?可以把纸条交给引赞师父。

我们一般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心随妄转,我们很容易活在过去很熟悉的习惯性的想法当中,而不能自拔。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情,做了以后,我们又会想要做第二次的冲动;那么这种抗拒的力量,只有在重新发愿以后才能够产生。所以当你受了戒以后,其实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开示,纳受戒体的时候,是在单白的时候开始发愿?或者是在初番羯磨的时候才开始发愿?

师父答疑】:其实单白的时候就可以发愿了。你进去的时候你先展具,展完具的时候拜三拜,其实你跪下去的时候,你身心安定下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发愿了,多发几次没有坏处,那最好是有三次以上。但是我们讲到,你发的愿是要跟你的智慧相应,你经过你真实智慧的抉择。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生命当中就是两种两种选择:第一个你继续随顺你的妄想,第二个你重新开始好好的随顺戒体。你随顺妄想的结果就是在三恶道里面流转。我们为了随顺妄想,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诸位想想看,我们过去生为什么会在刀山油锅里面受苦?就是我们随顺了妄想。这个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我们感觉到随顺妄想给我们快乐,那种快乐就像刀上的蜂蜜,那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非常的可怕。我们可以想想过去,就知道妄想给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我们现在不随顺妄想,必须要重新发愿,因为我们心中都是妄想,我们没有一个依靠,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新的戒体、新的誓愿,以这个当作我们重新的依靠。而这个依靠必须在二十师的面前发愿才有力量,有人证明。所以你进去的时候,你这个具一展下去,拜三拜,心静下来马上就开始发愿。一方面发愿,一方面观想你心中所发的愿,变成一个云盖也好,变成一个光明也好,摄入到你的心中,把过去控制你的妄想慢慢的排除掉,你观想你的生命在变化当中,从现在开始主导你的,不是你的妄想,而是你心中的本愿,你这个时候就这样观想。而你以前控制我们身口意的妄想,变成一个黑水,从脚底下排出去。一方面发愿一方面观想,就对了。

学员提问】:第二个,如果发愿跟观想来不及同时完成的时候,是发愿比较重要还是观想比较重要?

师父答疑】:其实这两个我觉得不冲突,一方面观想,一个方面发愿。当然你不一定说,第一次一定在头顶上,然后……,我倒是觉得这个次第不一定要这样。总而言之,你观想有一个清净的东西,进入到你的心中,把你过去的东西排掉,就这个原则。但是它的次第不一定要说,一定要到头顶上面,然后怎么样,倒不一定要这样,因为有点复杂。

总而言之,你要知道,当你发完愿以后,你的生命改变了,你要知道你改变了,你跟过去的你完全不同,你要有这样的想法,才有办法得到戒体。过去的你是心随妄转,妄想来主导你;现在的你是由戒体来引导你,这怎么会一样呢?我们经常讲说“法王座下添新生”,所以受戒就是放弃过去的你,创造一个新的你,这个就是受戒。那这怎么办呢?透过发愿就对了。我希望你这个观想跟发愿,这两个可以同时的操作,都可以。当然你可以事先稍微练习一下,有问题可以跟引赞师父请教。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来源:妙音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