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这儿,咱得讲清楚一点:补阳和通阳,不是一码事。补阳就像往锅里加柴火,通阳则是把烟囱掏通。你光添柴,烟囱堵着,火也烧不旺,还呛人。身体里的阳气也是这么个理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一吹风,脖子立马就僵了,夏天一进空调房,脚底板先凉,然后整个人就开始没精神了。
或者明明穿得不薄,却老觉得骨头缝里冒冷气。有人说是怕冷体质,有人说是阳虚,但其实这都是一个问题——阳气不通。
说到这儿,咱得讲清楚一点:补阳和通阳,不是一码事。补阳就像往锅里加柴火,通阳则是把烟囱掏通。你光添柴,烟囱堵着,火也烧不旺,还呛人。身体里的阳气也是这么个理儿。
可怎么通?这时候就得请出我们厨房里最不起眼,却最有本事的老朋友——大葱。
说大葱是一味药,很多人不信。可你要是翻开《本草纲目》,就会发现李时珍早就说了,大葱通阳解表、发汗散寒,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它不像人参、附子那么霸道,它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路子,一点一点,把你身体里那股子被寒湿困住的阳气,给撬动了。
我有个老同事,五十多岁,冬天手脚冰凉,早晨起来一泡尿,都是凉的。跑遍了医院,查不出什么大毛病。后来我跟他说,别折腾补药了,先试试每天早上空腹来一碗“葱白煮水”,煮的时候记得加点生姜。三天之后,他打电话给我说:“老张,我早上出门终于不怕风了,脚底也有劲了。”
这不是玄学,是医学。大葱所含的挥发油,尤其是烯丙基硫化物,能刺激汗腺分泌,帮助散热、祛寒。你一出汗,寒湿就走了。再加上它温性走表,能把你被堵在皮肤下的阳气给带出来。
还有个妙招,很多老中医都在用,叫做“葱白通阳贴”。方法简单,把新鲜的葱白捣烂,加点面粉拌成团,贴在脚心涌泉穴。这个穴位可是通任督、连五脏的要地,一贴上去,寒从脚走、阳从脚生。尤其适合夜里手脚冰凉、睡不着觉的人。
有些人说,我阳虚得厉害,早上起来连刷牙都没力气,这时候光靠一根葱能行吗?话不能这么说,阳气不是靠一顿饭补回来的,是靠日积月累的通与养。你每天一碗葱姜水,坚持三个月,阳气就像春天的草,悄悄地冒出来了。不是猛药,是细水长流的功夫。
再说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你知道为什么老人爱吃葱油拌面?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葱油里有一种温通的能量。吃下去之后,肠胃蠕动加快,气血也跟着流动了。尤其是葱绿部分,里面的有效成分比葱白还多,别老舍不得吃。
现代研究也早就证实了这点。《中华中医药杂志》里有一篇文章提到,大葱中含有的前列腺素A类物质,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你血一通,气就通,气一通,阳气自然上来了。比你去拔火罐、推经络,来得更省事。
也不是说大葱人人都能吃,什么时候吃都行。要是你舌头红、口干口苦、舌苔黄腻,那就不是阳虚,是内热。这种人一吃葱,反而会火上浇油。还有胃溃疡、肠炎的人,空腹吃葱会刺激胃黏膜,得注意。
你也别小看寒湿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很多病的“幕后黑手”。像什么宫寒不孕、慢性咽炎、类风湿关节炎、反复感冒、脂肪肝,背后多半都有寒湿困住阳气的影子。
你身体就像一个锅,锅底有水没烧开,啥都煮不熟。你得点火,但火再旺,风口堵着也没用。要让阳气能自由地走全身,才能谈得上调理。
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地方——情绪也能堵阳气。你看那种老是闷闷不乐的人,脸色发白、手脚冰凉,说话没声儿,其实他们的问题也不只是心理,而是阳气被压住了。
现代医学也发现,长期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管收缩,局部循环变差,久而久之,寒湿就进驻了。这时候一碗葱姜水,不只是暖身子,也是暖心。
有一次我去农村义诊,一个大娘跟我说,她年轻时候种地,天一冷就背疼,后来一个老太太教她,拿几根大葱切碎,包在布里敷腰,每天晚上睡前热敷半小时。
不出半个月,腰不疼了,手也不凉了。你说这是偏方?其实这是经验医学的积累。大葱外敷,有点像现在的“温阳理疗”,只不过咱老祖宗早就会用了。
你要是家里有老人,怕冷、夜尿多、舌质淡、脉沉弱,这种“阳虚寒湿体质”的典型症状,就像春天没阳光的土地,种子都发不了芽。别光想着给他们吃补药,先帮他们通阳,把地翻松了再播种,才有收成。
说到底,大葱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是通阳的钥匙。关键是你怎么用它、什么时候用它、用得是否坚持。就像炒菜放盐,一撒就咸,一点不放就淡,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身体这个锅炖得香。
而且你别以为只有冬天才需要通阳,夏天也一样。很多人一到夏天就贪凉,空调开得呼呼响,冰可乐一瓶接一瓶,结果晚上睡觉肚子疼、腿抽筋、关节酸。
你以为是“热伤风”?其实是寒湿趁虚而入,阳气被封锁在体表散不出来。这时候来点温阳的东西,比如葱白煮水、葱油煎蛋,能帮你把那股子冷气逼出来。
有人说,大葱那么便宜、那么寻常,真有那么神?你想想,老祖宗什么没见过?偏偏在膳食里留下了大葱的位置,从北方的葱爆羊肉到南方的葱油饼,从煮粥到煲汤,大葱几乎无处不在。不是因为它香,是因为它通阳、散寒、解毒、活血样样都行,是那个“厨房里的小郎中”。
再回头说那句老话:一百次补阳,不如一次通阳。你阳气走得起来了,身体才是真正的“活”了。别小看这一根大葱,它不是佐料,而是通阳的钥匙,是你厨房里最被低估的健康守护者。
你试试,明早起来别急着喝牛奶,先煮一碗葱姜水,喝完再出门。别说你阳虚,就算你阳气不缺,也能感受到那种从胃里升起来的热流,像太阳从肚子里升起一样——你会发现,今天阳光特别好,连人都精神了不少。
参考文献:
[1]王铁强,赵文辉.大葱温阳解表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1123-1126.
[2]李晓红,陈燕,王志强.大葱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J].中药材,2020,43(9):2183-2187.
[3]张春玲,刘建军.中医“通阳”理论在寒湿体质调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3):357-360.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