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文化月•征文 ||渭水河畔的守望者——黄婷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2:11 1

摘要:为聚力打好“五场硬仗”,献礼学校65周年华诞,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学校组织开展“师德文化月”系列活动。活动以“扬师德之光,育师魂之范”为主题,激励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改革攻坚,心无旁骛谋求发展,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编者按】:为聚力打好“五场硬仗”,献礼学校65周年华诞,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学校组织开展“师德文化月”系列活动。活动以“扬师德之光,育师魂之范”为主题,激励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改革攻坚,心无旁骛谋求发展,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1年的夏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踏进渭南师范学院的大门。犹记得那时外国语学院前身的英语系蜗居在汉马校区的东南角,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楼外墙上爬满爬山虎,办公室深红色的木门开关时会发出吱呀的声响。清晨,在这栋二层小楼上,推窗可见操场上晨读学生的身影;黄昏,精力充沛的学生们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我的第一堂课是给历史专业的学生讲授《大学英语》。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那些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一双双好奇、期待,而又带着些许怀疑、审视的眼睛,那份紧张与兴奋交织的心情至今难忘。我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开始了第一堂课,虽然我已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我仍然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太过生硬,互动环节也不够流畅,学生们反应平平,并不如我预期般热烈。下课后,我感到无比沮丧,深刻意识到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自此以后,我有空就听学院老教师的课,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我的教学观察:阎老师在大学英语课上怎样用贴合学生生活和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王老师在精读课上如何用《双城记》选段激活学生思辨;李老师在语音室怎样设计阶梯式跟读训练……

2003年,渭南师范学院正式搬迁至美丽的朝阳校区,学校整体的教学与办学条件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外国语学院拥有了多间多媒体教室,黑板也从原来的粉笔书写,变成了可以播放电子课件的智慧黑板。作为初次使用智慧教室的教师,我经历了从“技术恐惧”到“技术驾驭”的认知跃迁。记得第一次使用交互式白板时,误触屏幕导致课件乱跳的窘境,反而拉近了我与“数字原住民”学生的距离。

2020年的春天,线上教学启动得猝不及防。由于疫情,几乎所有教师不得不在家中通过网络直播授课。小小的电脑屏幕取代了熟悉的三尺讲台,面对《英语语法》直播课,我在阳台上搭建起简易的录播台。从手忙脚乱、状况频出,到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在这段网络授课期间,我不但掌握了如何在线上授课的技巧,还学会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日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结束后,英语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英语语法》课堂,课前学生们可以在慕课平台完成语法讲解视频的学习,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解决语法训练中的难题,课后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完成提前设计好的测试,以此检验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查漏补缺。本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大力更新了教学设备和设施,倡导教师使用智慧型教学方式。

站在外国语学院整洁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透过洒满阳光的窗户,可见朝阳校区镜面湖的粼粼波光。二十年余间,从传统课堂的守护者到混合式教学的探路人,我的专业成长始终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那些在教案本上反复修改的批注、在直播镜头前调整的补光灯、在虚拟现实中构建的教学场景,共同编织成一部动态演进的教育叙事。我更加笃定: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固有知识,而在于点燃思想的火种,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既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使命担当,更是每位教师需要书写的永恒课题。

在智慧教室给学生授课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