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点睡觉”这句金科玉律,仿佛是从天上刻下来的圣旨,一旦错过,仿佛就要被健康判刑。但真相是:年龄一变,睡觉的“黄金法则”也得跟着变。医生们并不是要推翻“十点睡”的说法,而是想说,过了65岁,光盯着几点睡,远远不够了。
夜幕降临,老张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健康节目,主持人满脸庄严地说:“每天十点前必须上床睡觉!”
他咧嘴一笑,心想:我65了,怎么就越睡越晚还越精神?难不成我这觉,睡错了?
“十点睡觉”这句金科玉律,仿佛是从天上刻下来的圣旨,一旦错过,仿佛就要被健康判刑。但真相是:年龄一变,睡觉的“黄金法则”也得跟着变。医生们并不是要推翻“十点睡”的说法,而是想说,过了65岁,光盯着几点睡,远远不够了。
一位65岁的老年人,和25岁的年轻人,身体的作息节律就像装了两套完全不同的时钟,硬要照搬年轻人的作息表,只能换来一个字:累。
有个退休教师,67岁,身体一直不错,晚上总坚持十点就躺下,结果半夜总是醒两三次,早上四点就睁眼,白天昏昏沉沉,以为自己失眠。检查下来没啥大毛病,医生提醒她:不是你失眠,是你把年轻人的睡觉时间,套在了老年人的生理节奏上。
睡觉,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拍”越好。
过去总说“子时睡觉,养生之道”,那是针对农耕社会的作息。现代人,尤其是60岁以后,身体的昼夜节律、褪黑素分泌、深睡比例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再照搬“十点睡”的老规矩,就像穿上二十年前的裤子,勒得慌、也不合身。
更关键的是,过了65岁,睡觉这回事,已经不是单纯的“几点睡”能决定的健康问题了,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第一件事,是别熬情绪。很多老年人表面平静,晚上却满脑子转:儿女工作、孙子成绩、今天菜市场谁说了刺耳话……这些事不解决,睡得再早也白搭。情绪垃圾不倒掉,半夜自然清醒得像猫。
第二件事,是别躺太久。不少人一到晚上八点就开始“预备睡”,结果十点躺到床上,翻来覆去像烙饼。真正该做的是:白天多活动,晚上才有睡意。床不是等睡觉的地方,是困了才该去的地方。
第三件事,是光线别乱搞。现代老年人爱用手机、看电视,晚上灯火通明,但偏偏65岁以后,褪黑素的分泌能力本就减弱,光一刺激,脑子就以为白天到了。建议晚八点后,灯光调暗、屏幕远离。
第四件事,是午睡别贪多。不少人一到中午就躺下,两小时起步,醒来头昏脑涨,晚上自然睡不着。午睡像调味料,点到为止;贪多,就把“睡觉这锅汤”搅浑了。
第五件事,是别“空腹入夜”。老年人代谢变慢,晚饭吃太少,或吃得太早,半夜容易饿醒。可以在睡前两小时喝杯温牛奶或燕麦粥,既安神又防低血糖。
第六件事,是别和药“打架”。很多常见慢病药物会影响睡眠,比如部分降压药、利尿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时间,减少夜间频繁起夜的干扰。
第七件事,是别怕“早醒”。年纪大了,身体本就会提早“打卡”,早上五点醒,其实不是失眠,而是正常的节律提前。此时不必强行赖床,可以起床活动,顺应天光,比硬撑着再睡一觉要健康得多。
所以说,过了65岁,睡觉的逻辑就变了:不是追求“几点睡”,而是追求“怎么睡”。
传统中医讲“阳气自中而出”,夜里养的是阳气,但“养阳”不是早睡就行,而是情绪平稳、脾胃调和、心肾相交。这些,恰恰是老年人更要注意的内在节奏。
从功能医学角度看,睡眠不仅是大脑休息,更是细胞修复、激素调节、免疫系统校准的关键时段。这个时期如果被打断,不只是第二天没精神,长此以往,还会加速老年痴呆、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问题的发生。
心理学上也早就指出,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生理问题,而是“睡不安稳的心”在作怪。比如退休后的身份落差、孤独感、社交减少,这些都藏在夜深人静的片刻里,变成“睡不着”。
比起“睡够8小时”,老年人更应该追求的是:睡得安、醒得稳、起得轻、整晚不折腾。
看看古人怎么说,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每日午后小酌,黄昏吟诗,夜里八九点睡觉,凌晨四五点起床,精神矍铄,写诗写到80岁。他从不强迫自己十点前必须入睡,而是顺应自然节律。
现在再回头看“十点睡”的命题,不是错,而是不全。对65岁以后的人来说,睡觉这件事,不是“几点”的问题,而是“状态”的问题。
别再纠结“早睡一定好”这种一刀切的标准,真正重要的,是你晚上能否自然入睡、半夜不被打扰、醒来有精神、白天不犯困。
一句话:别拿别人年轻时的作息,要求自己老了还得照搬。
要把睡眠当作一场“修复之旅”,而不是“早睡比赛”。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掌握了65岁以后的“睡觉之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老年人健康睡眠指南》
2.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相关科普资料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健康管理白皮书》
来源:吃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