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规模与面貌: 从最初为容纳十万人集会而建的开阔场地,中间立着毛主席像,变成了被高楼大厦包围、以硬质水泥地为主的“城市客厅”。假山、喷泉、大片绿荫被大幅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
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它究竟改了什么,又丢了什么。
改了什么?(What has changed?)
1. 物理形态与功能:从政治集会广场到商业交通枢纽
· 规模与面貌: 从最初为容纳十万人集会而建的开阔场地,中间立着毛主席像,变成了被高楼大厦包围、以硬质水泥地为主的“城市客厅”。假山、喷泉、大片绿荫被大幅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
· 核心功能: 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移。从政治地标(集会) -> 市民文化休闲空间(八十年代的“宝地”) -> 商业消费与交通枢纽(如今)。2019年地铁开通是这一转变的决定性节点,广场的地下空间几乎全部让位于商业,地上则成为交通换乘的集散地。
· 技术与现代化: 增加了智能健身器材(体育馆)、塑胶跑道、大型电子显示屏、地铁网络等现代化设施,客观上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和部分设施的升级。
2. 城市地位的象征:从精神图腾到经济名片
· 过去: 广场是兰州的绝对中心,是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城市图腾。“祖国万岁”的字样能在这里由千人拼出,它承载的是集体的、公共的情感。
· 现在: 广场更像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门面”,其价值更多由周边的商业体(国芳百货)和交通流量来定义。它试图成为一张展示兰州现代化进程的经济名片,但过程显得有些生硬。
丢了什么?(What has been lost?)
1. 丢了“人情味”与“烟火气” 这是最核心的丢失。过去的广场是“活”的,有工人、干部、孩子、老人,有唠家常、追鸽子、读《读者》的具体生活场景。它是一个免费的、开放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客厅。而现在,过度商业化的改造将其变成了一个消费场所。当空间设计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人流量进入商场,而非如何让人舒适地停留时,人情味就自然消散了。夏天烫脚的水泥地,就是“不欢迎停留”的最直接物理宣言。
2. 丢了“生态平衡”与“舒适度” 绿地率从近50%锐减到不足15%,砍伐老树,更换土壤为水泥,这不仅改变了景观,更摧毁了广场的“微气候”。树木提供的荫蔽、蒸腾作用带来的凉爽、绿地给予的视觉舒缓,所有这些提升市民休憩舒适度的自然元素都被牺牲了,换来了所谓“开阔”却“不宜人”的硬质广场。生态功能的丢失直接导致了使用体验的恶化。
3. 丢了“城市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 广场一次次改造,物理形态的巨变割裂了市民与过去的联系。当老一辈人找不到曾经坐在上面唠家常的台阶,当年轻人无法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绿荫书海时,地方的“认同感”就减弱了。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能容纳不同时代的记忆层,而不是用推土机将它们一概抹平。东方红广场的改造,某种程度上丢失了作为几代兰州人情感共鸣点的历史连续性。
4. 丢了“公共性”与“公益性”的核心 广场的“魂”在于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它应该首先服务于市民的休闲、社交和文化生活,而非商业利益。现在的改造明显本末倒置,将最核心、最便利的地下空间几乎全部用于商业开发,只留下少量且设计不佳的公共区域。正如那位规划师所言,当广场沦为商场的“前院”,它就不再属于全体市民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州体育馆的改造,它保留了主体结构,新增设施免费开放,成功地在现代化升级中守住了公益的底线,从而重新赢得了人气。
结论:改与丢背后的城市发展迷思
东方红广场的变迁,是中国许多城市在急速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如何平衡发展(Development)与宜居(Livability)、商业利益(Commerce)与公共利益(Public Good)、现代化面貌(Modernization)与历史文脉(Context)。
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案例,展现了一种失衡的选择:它选择了看得见的商业价值、交通效率和现代化形象,却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作为一个城市灵魂的、看不见的——但至关重要——的市民情感、生态舒适度和公共空间精神。
它改得越来越“现代化”,却越来越“不近人情”。它没有输在“改变”,而是输在改变了“什么”和“为什么”而改变。成功的城市更新,不应是冰冷的商业算计,而应是以“人”为核心,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些让城市之所以成为“家”的烟火气、记忆和温情。
兰州体育馆的例子证明,“改”与“留”并非绝对矛盾。东方红广场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能否找回初心,重新将“人”的需求置于“钱”的需求之上,在现代化的框架内,重新播种绿荫,引入公益文化功能,创造能让人安心停留、自在交往的角落,让市民重新成为广场真正的主人。
来源:景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