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沙县走出去的范旭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7:22 1

摘要:长沙太平街有一家著名商号,即久大盐号(下太平街原29号)。它是久大精盐公司全国分销网的重要据点。民国时期湖南各地盐商,如太平街著名的利生盐号等所出售的精盐大多出自“久大”。

从长沙县走出去的范旭东

——2025年9月20日在长沙县图书馆“松雅”讲坛的讲座

从长沙县走出去的范旭东

长沙太平街有一家著名商号,即久大盐号(下太平街原29号)。它是久大精盐公司全国分销网的重要据点。民国时期湖南各地盐商,如太平街著名的利生盐号等所出售的精盐大多出自“久大”。

太平街利生盐号旧址

长沙还有一处以“盐”命名的老街,也与久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盐道坪与盐运坡。盐道坪为如意街北侧的一条小巷,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雍正十二年(1734)设驿盐长宝道于此街,故名。

盐道坪巷

从盐道坪通往湘江盐码头还有一条老街巷,与碧湾街连接,紧临湘江,与湘江平行,名盐运坡,是旧时运盐的通道,水路盐运由此上岸。

1937年长沙地图上的盐运坡

而久大盐业公司在盐运坡9号建有经销部和盐仓。执照登记的全称为“久大盐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经理处”。久大在盐运坡还开了一个舞厅,远近闻名

“久大盐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经理处”登记执照

久大盐业公司是长沙籍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总公司于1914年初设立于天津,民国后期迁上海。范旭东(1883—1945),原名源让,字旭东,1883年10月25日出生于长沙县东乡安沙镇土地湾,是著名维新派人物范源濂的弟弟。他祖籍湘阴,父早逝。兄弟二人靠母亲在长沙乡下做针线活养大。母亲希望源让成材,曾送他到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但小源让对八股文很是反感,他语出惊人:“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发挥,我决不伪装圣贤来说假话。”

范旭东

范源濂

1898年,15岁的范源让随兄往梁启超任教的长沙时务学堂求学。梁启超的变法图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900年他和兄一道去日本,1908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确立了他的终生志向——化学工业。遂改名范锐,字旭东,谓“锐意救国,以期旭日东升”也。

长沙时务学堂故址

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

1911年,范旭东胸怀“工业救国”之志回国。1914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为中国生产精盐之始。1918年又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所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2年建立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黄海化工社,接着在南京建造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铵厂,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父”。

1913年,范旭东借助其兄在民国政府担任教育总长之便,被派到欧洲考察盐政和制盐工业,深感德、比等国人民食用的精盐,洁白卫生,有利健康。回国后,他几经筹措,在梁启超、张謇、蔡锷、李思浩、王家襄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集资5万元,于l914年7月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以期永远为广大国民造福,不断发达昌盛。该公司由担任中国盐务署的顾问景学钤担任董事长,范旭东担任总经理。

久大精盐公司于1915年12月7日正式投产,所制精盐3万担均品质纯净,色泽洁白,以海王星牌为商标,面市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久大的精盐冲击了旧盐商的市场,也招致了旧盐商的多方抵制。他们利用传统势力挟制长芦的盐民灶户,不准长芦的灶户卖给久大原盐,并通过盐务稽核所限制久大的生产数量和销售地区。但久大毫不退缩,通过多方努力首先在1916年购入灶首张文洲的6副盐滩,又先后与其他l9副盐滩的业主签订了长期供给久大原盐的合同,打破了中国盐政沿袭了近千年的“引岸制”。从此,久大自有盐田2000余亩,基本上保证了所需原盐的供应。

与此同时,久大公司的赞助人梁启超,又在1916年利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之机,帮助久大争取到袁世凯的支持,打破了销售禁区,将精盐打进了长江流域的湘、鄂、皖、赣各口岸。到1918年,范旭东联络汉口18家精盐商号,组成汉口精盐公会,实行联销联营,既缓解了当时两湖地区的盐荒,又开辟了新的市场。由此,久大声名大振,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为中国精盐工业的崛起立下了开创之功。

为了进一步推动精盐的生产和销售,久大于1920年在江西九江组成了精盐公会,通过与旧盐商和地方势力的激烈竞争,占领了九江地区的精盐市场。到1922年,久大又借北洋政府收回日本在青岛的盐田并公开招商的机会,以80万元中标,与山东盐商联合组建了永裕盐业公司,下设永大、裕大两厂,分别经营收回的日本盐田和制盐工厂。

1924年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旧址

经过l0年的努力,到l924年,久大精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盐企业,年产量由最初的3万担增至500万担,资本由原来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盐厂设于塘沽,公司设于天津,分销店遍布全国南北各省。设于长沙的经销部基本上占领了湖南的精盐市场。

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新盐法,实行变相的引岸专商制度。久大公司购得两淮盐商的引岸盐票,在汉口成立鼎昌盐号,取得粗盐的承销权利。范旭东决定扩大公司营业范围,除精盐外,还兼营粗盐。将久大精盐公司改名为“久大盐业公司”,并将总公司从天津迁到上海。董事长改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

讲了盐,再讲讲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通阻塞,洋碱外运中断,英商趁机屯货居奇,使碱价暴涨。范旭东身居塘沽,眼见长芦盐区盐坨到处皆是,遂决意以盐制碱,创办民族制碱工业,打破英商的垄断。创办制碱工业除要资金外,还需要技术。范旭东通过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已为创办制碱厂积累了资金。范旭东为了掌握苏尔维法制碱技术,在天津自己寓所的院内,设计、装置了一套小型制碱试验设备,并根据苏尔维法制碱工艺流程,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取得了9公斤纯碱。范旭东为此欢欣鼓舞。1919年,塘沽永利碱厂破土动工,范旭东担任总经理,资本额定为40万元。在渤海之滨荒凉的碱地上,范旭东一干就是4年。

1924年8月,永利碱厂正式开工生产,不料所产纯碱质量不佳,卖不出去,然而此时永利已耗尽资金200多万银元,超过资本额五六倍之多。

英商卜内门总经理尼可逊得知此消息,幸灾乐祸,并企图收购永利制碱公司,彻底终止中国近代的民族制碱工业。尼可逊的阴谋更激励了范旭东的进取之心,范旭东誓把永利办好,不出合格纯碱,决不罢休。他倾家资筹集资金,广罗科技人才,并将被盖搬到工厂,吃住不离厂。这样又奋斗了二年,终于在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洁白的纯碱。在庆功大会上,范旭东风趣地说“我的衣服都见宽大了”。1926年8月,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了金质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从此,中国纯碱进入国际市场,独霸中国市场的英商卜内门公司也甘拜下风,与永利签订合同,“红三角”牌纯碱在中国市场占总销售量51%,卜内门公司迭至49%。

永利碱厂

正当范旭东的化工事业欣欣向荣之际,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7月底天津沦陷,范旭东避走香港。日本商人赶至香港,向他提出收购永利碱厂。范大义凛然:“我们工厂不卖,你们若要抢,就抢走好了。”同时电告天津同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能与日本人合作,尽量设法把设备转运后方。”次年,永利碱厂和久大盐厂相继陷于敌手。

日寇接着把目光盯上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日本军方深知这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工厂,只要改几道工序便可充当军用。因此战争一起,日军即派员找范旭东商谈“合作”,企图保存全部设备,以为军用。范旭东痛斥来者说:“宁肯举丧,不收奠仪。”日寇脑羞成怒,派飞机三次轰炸化肥厂。范旭东决心破釜沉舟,命令员工把凡是可以搬动的机器迅速西迁,凡是无法移动的设备统统沉入长江。敌军占领南京时,化肥厂只剩下一座空厂房。

范旭东冲破包围,毅然率领全体技术人员入川,在四川又办起久大、永利分厂,继续生产盐、碱,支援抗日战争。久大公司经理李烛尘(湖南永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第一轻工业部部长)率领一部分人员转往四川自流井,重新建立精盐工厂,到l938年9月开始出盐。

李烛尘

抗战胜利后,久大由四川迁至上海,所属盐厂相继恢复了生产,各地销盐经理处也相继恢复营业。

1944年海王社报头广告

1945年,范旭东积劳成疾,病逝于重庆。11月3日,陪都召开隆重追悼大会,沈均儒、郭沫若、章乃器等著名人士都参加了大会。毛泽东、蒋介石送了挽幛。毛泽东送的挽幛上书:“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1949年秋,将总管理处由上海迁回了天津。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又在同年秋季与范旭东在塘沽创办的永利碱厂合并,改称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成为生产精盐、纯碱的大型企业。1966年改名为“天津碱厂”,所产“海王星牌”精盐和“红三角牌”纯碱一直畅销国内外,声振中华,享誉海外。

来源:访古湖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