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接说正事。2009年,《我的兄弟叫顺溜》一上映就火了,收视率高得吓人。开播第一集5个点多,冲上8都不带喘气。剧情还能更真?角色塑造都有棱有角。演员一水的熟脸,主角配角都抢戏。王宝强、郝蕾、张国强这些名字,哪里放,观众不都认识?火是有火的道理,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直接说正事。2009年,《我的兄弟叫顺溜》一上映就火了,收视率高得吓人。开播第一集5个点多,冲上8都不带喘气。剧情还能更真?角色塑造都有棱有角。演员一水的熟脸,主角配角都抢戏。王宝强、郝蕾、张国强这些名字,哪里放,观众不都认识?火是有火的道理,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可绕不开的争议,一些看着谨小慎微的老观众偏偏盯上了顺溜手里的那把“狙击枪”,结果一扒拉,笑了。那把戏里道具枪,明面上号称M1941美制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本身连正经狙击功能都没有。偏硬生生塞进了新四军手里,还能装瞄准镜、更离谱得加消音器。上哪儿说理呢?——导演本来给王宝强配了经典三八大盖,后者非要看中了这杆造型奇特的M1941,一意孤行执拗到底,弄得现场道具小哥都劝不动,最后制作组只好妥协上了。
后来看这剧火成了样板间,各路抗战剧一拥而上,“神枪手”成了标配。2012年《神枪》那会还在齐鲁台歪歪上热播,把八路军编得跟特种部队一样。八路军装备本来就寒酸,历史上能碰到带瞄准镜的日式97式,也是凤毛麟角。可这电视剧,土八路人手一把,瞄准镜、专业架势、对狙场面全齐活。观众爱看,制作组爱拍,枪法炸裂、百步穿杨屏幕上一遍又一遍。最夸张的桥段,女八路神枪手一枪射破日军狙击手瞄准镜,透镜前的眼球说没就没,这看着刺激,但你真信?
巧了,张艺谋2022年《狙击手》电影里,美军对志愿军,冷枪五班和美军约翰狙击对狙,还是这段熟到不能再熟的“子弹穿透瞄准镜杀人”情节。场面够炸裂,观众毛孔都炸开了,信与不信无所谓,反正银幕上够带劲。可真有人信?美国射击圈那些实操大神看了也憋不住,要不咱实地搞一轮试验?他们花了冤枉钱、摆了靶子开实弹,子弹一嘴怼上瞄准镜,镜头拍得清晰,砸成渣滓倒是真的,透镜碎掉,后头啥也没剩。能透过钢管镜片来到对面眼球?做梦。现实世界跟电视剧里隔着一大截,这冷知识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不知道的人现在是不是有点想再摆一遍试验?
电视上神奇的狙击一幕,其实也是娱乐工业“捏出来”的假面故事。可现实中,并非没有大胆想象的空间——即便从未见过,观众就是爱看漂移的革命浪漫。大部分抗战剧,其实也就给当下留下个“神剧”的口实。信不信,很微妙。
书页翻回上个世纪的另一场争论。这头热闹的是剧里的假枪,另一头,两个名字同样扎眼: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思·韦伯。1954年9月15日,北京,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场,毛泽东打开话匣子,中国共产党是事业的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这话耳熟能详,不提这个,很多人也在网上随处能看见红皮小本的开篇。
马克思主义就这么走进生活。卡尔·马克思1820年代出生,1848年搞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更是砸出了二十世纪的响雷。多少人没翻完那三卷厚书,可谁都记住了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滴着鲜血那句。马克思对资本的戒心很重,觉得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才是资本主义实质。剩余价值理论意味着,每个资本家分到一杯羹,都是对劳动力榨干后剩下那一滴。结尾是啥?是无产者联合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这故事线,几十年也没人画岔。
可同为“马克思”的还有一个,名字后挂了“韦伯”。比起卡尔·马克思,他出生时间晚了四十多年,但在德国历史上同样不凡。韦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都能扯出一溜故事。在西方教学体系里,三大巨头排场和杜尔凯姆、马克思并列。可他和卡尔·马克思的分歧一点都不小。两个人都觉得资本主义有漏洞,都是黑格尔那一路传人,这倒没错。可走法却完全不同。卡尔·马克思喜欢谈阶级冲突,推翻剥削,激进彻底。另一个“马克思·韦伯”,关注点不一样。他盯上信仰、伦理,迷上社会有没有“理性化”。中国人往往忘了,真正改变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也许还真不是谁先认准了“剩余价值”。
韦伯琢磨欧洲资本主义咋就蹿得这么快。他发现西方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根发芽的黏土。基督教三分天下,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中国翻译“基督教”,其实更应该叫“基督新教”。新教和天主教差别在哪?新教把职业、劳动当神圣天职——劳动即荣耀,哪怕你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工。老一辈天主教那狠劲不一样,觉得赚来的钱得花掉,不然愧对上帝。新教徒则喜欢把钱存下来、投资,赚钱再攒钱,反复投资一点点变有钱。也许,这跟中国人讲“越穷越光荣”对着来。至于那句世俗里流传的“越努力越幸运”,你说是不是新教伦理的移植?
新教还讲克制、节俭,和天主教那种只求清心寡欲不同。前者看重积累,后者重在放下欲望。这两种气氛下,财富也堆成完全不一样的楼。你看美国、德国,还有英国这些新教传统强的国家,资本主义推得飞快。巴菲特、比尔盖茨、马斯克哪一个不是日夜折腾,把钱都再投资,低调生活。和中国近些年大把挥金如土的暴发户差别大吗?也许真是被“新教伦理”洗了一代又一代。
两位马克思的分歧其实反映在人跟资本的关系。卡尔·马克思认定资本积累本质是走剥削歪路,剥削得越狠,劳动者越穷,最后团结起来就推翻你。韦伯不这么看,他认定资本的堆积靠一代代人脚踏实地劳动,靠节俭,反复投资,财富自然而然堆高。这理念现在很多人居然也能认同?历史发展方向,怎么就给找成两个岔路。
顺嘴提一句,这世上其实还有第三种模式——靠权贵垄断、武力巧取豪夺来的财富。你说那些官僚、军头、土豪收刮的老百姓血汗钱算哪路资本?没查过两位马克思到底有没有严密论述这个,但直觉告诉人,这种方式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最后结局都不怎么好吧。
社会发展千头万绪,哪有什么绝对适用的通用模式?理论再牛,也挡不住现实的野路子。拿来主义、强移硬套搞不好还真能踩雷。历史上,毛泽东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没闭眼盯着俄罗斯模式,才闯出来那条不一样的路子;后头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才搁下教条,走到今天。中国人骨子里认定灵活变通,猜不透的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还真可能被不断劳动的中国人用出新花样。可要说真理解,那也是一代代人实践出来的,不是光翻书能搞懂的道理。
有人说这两种思路实际上互相缠绕,这种讲法也未必站得住。市场经济都有资本逐利那一面,拼命劳动、不断积累,也许最后劳动者也会变成“有产者”。或者说,资本最终总能和劳动混成一堆,到头来走成什么形态未必有剧本。可人们总把历史看得简单,喜欢分流派、划界线。但历史的混沌其实没人能逃过。你说,卡尔·马克思的阶级对立和马克思·韦伯的劳动光荣,谁真改变了世界?
至于当下的我们,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翻书论道、讲主义都太远。看剧追星、上班刷钱,现实早混成一锅烩。有人信理想,有人只认机会。到底哪家理论在中国土地上开花?搞不清,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成为历史中的一粒沙。社会怎么走、财富怎么分,最终还得人自己推着往前。只是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一样,谁说得准明天是风、还是雨?
今天的中国,灌进了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影子,还有韦伯新教精神一点点。这两条路并不是非走一头,可一眼望不到头的路,注定谁也不能画死。
每个人都或许只拿到了半本剧本,没人能保证走对哪一条,只能在自己的路上试着不断往前走。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