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秋天,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蹦出“枯藤老树”“凄凄切切”?但唐代诗人刘禹锡偏要“唱反调”——他说,秋天哪有那么惨?在我眼里,它比春天还热闹!
1.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提起秋天,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蹦出“枯藤老树”“凄凄切切”?但唐代诗人刘禹锡偏要“唱反调”——他说,秋天哪有那么惨?在我眼里,它比春天还热闹!
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改革被贬,从京城长安贬到偏远的朗州。换作别人,可能整天唉声叹气,他却抬头看见:秋日的晴空里,一只仙鹤振翅高飞,冲破了云层的束缚。那一刻他突然明白:秋天不是凋零的终点,而是生命拔高的起点。
这只“排云而上”的鹤,何尝不是刘禹锡自己?他被贬23年,却始终保持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豁达。秋天的风会吹落树叶,但也能托起翅膀;生活的挫折会让人低落,但也能让人跳出“悲秋”的惯性,看见更辽阔的天空。
今年秋天,不妨学学刘禹锡:别总盯着落叶,抬头看看鹤;别总怀念春天的花,珍惜此刻云端的诗意。秋天的爽朗,本就是给勇敢者最好的礼物。
2.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39年的秋天,龚自珍辞去了官职,从北京出发南归。他骑在马上,望着西沉的太阳,心里既有“离愁”(离开京城的失落),也有“希望”(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挥起马鞭,指向远方——那里,是他新的起点。
龚自珍不是“躺平”的人。他辞官,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不满官场的腐败,想用另一种方式改变社会。你看他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离开了朝廷(像花瓣从枝头落下),但我不会消失,我会变成泥土,滋养下一代的花朵。
秋天的“落花”,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就像龚自珍,他辞官后写了315首《己亥杂诗》,继续批判社会、呼吁改革;他培养的学生,后来成了“戊戌变法”的中坚力量。
今年秋天,如果你也面临“离开”(毕业、辞职、搬家),不妨学学龚自珍:别害怕“失去”,你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都会变成“春泥”,滋养你未来的路。秋天的“落”,是为了春天的“开”——你以为的“终点”,其实藏着更美的风景。
3.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带着军队打了胜仗,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今河北昌黎)。他望着眼前的渤海:海水翻涌,山岛挺立,秋风吹过,掀起层层巨浪——这哪是秋天的海?分明是一颗壮志未酬的心在沸腾。
那时的曹操,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他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但眼前的巨浪让他想起:人生就像这大海,有风平浪静,更有惊涛骇浪。可他偏不服老——“日月星辰,都能被我装进心里”,这种气魄,哪像一个“老人”?
秋天的海,最能照见人的胸怀。曹操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季节的“萧瑟”也从来不是终点。当你站在人生的“秋天”,不妨像曹操一样,多看看自己“洪波涌起”的内心——那些未完成的梦想,那些想守护的人,都会变成推动你前行的力量。
4.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夜,浙江山阴的老房子里,一位白发老人躺在床上。窗外的风雨越来越大,打在屋顶上沙沙作响。他裹紧被子,却没有喊冷——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件事:要是能穿上铠甲,去边疆守卫国土该多好!
这位老人是陆游。他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几乎每一首都离不开“爱国”。哪怕被朝廷排挤,哪怕年老体衰,他依然在秋夜听着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冲向战场。
有人说陆游“傻”,放着安稳的晚年不过,偏要“折腾”。可你看他的诗:“僵卧孤村不自哀”——他不为自己可怜,只恨不能为国家多做一点。秋天的风雨,在他眼里不是凄凉,而是“冲锋的号角”;衰老的身体里,藏着一颗永远年轻的热血之心。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会上战场,但每个“秋天”都是一场“考验”:工作遇到瓶颈,生活有点疲惫,是不是就想“躺平”?陆游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哪怕身处低谷,依然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秋天的风雨,会浇灭懈怠,也会浇醒热血。
5.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的一天,杜牧坐着马车往山上走。山路弯弯曲曲,寒风吹得人直缩脖子。可他却突然叫停马车——前面的枫树林太美了!夕阳把枫叶照得红彤彤的,比春天的桃花还要艳。
在别人眼里,秋天是“寒山”“霜叶”,是万物凋零的象征;可在杜牧眼里,这是一场“色彩的盛宴”。他没像古人那样感叹“时光易逝”,反而蹲下来仔细看:每一片经霜的叶子,都像被点燃了一样,红得透亮、红得热烈。原来,秋天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叶子落了,但它用最绚烂的方式告别;生命老了,也可以活得比年轻时更精彩。
我们的生活里,也会有“寒山”般的艰难时刻:考试失利、工作受挫、梦想暂时搁浅。这时候不妨学学杜牧:别急着叹气,蹲下来看看身边的“霜叶”。那些打不倒你的经历,终会把你淬炼成更耀眼的样子。秋天的美,从来不在“悲”,而在“破茧”——当你穿过萧瑟,就能看见属于自己的“红于二月花”。
6.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南宋的秋天,辛弃疾站在庭院里,看着友人廓之穿上崭新的白苎袍,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他笑着说:“你看这秋风刚起,多凉快!你呀,就像春蚕吃桑叶一样,沙沙地写着文章,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那时的辛弃疾,已经47岁,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他没像别人那样担心“考不上怎么办”,反而用“鹏北海,凤朝阳”的典故鼓励朋友:你是大鹏鸟,要飞向北海;你是凤凰,要朝着太阳。就算前路茫茫,只要你带着“书剑”(知识和勇气),终有一天会“青云直上”,到时候再回头看,那些忙碌的考生,都成了你脚下的风景。
秋天的意义,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收获前的耕耘”。就像廓之参加秋试,就像我们每年定下的目标——秋天是检验成果的季节,更是播种新希望的季节。当你觉得累的时候,不妨想想辛弃疾的话:你走的每一步,都在靠近更辽阔的天空。明年的今天,你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7. 郑燮《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画的竹子,最有名的不是春天的新竹,而是秋天的老竹。他在《竹石图》上题了这首诗:你看这竹子,紧紧咬住青山,根扎在破裂的岩石里。不管风吹雨打,它都挺得笔直——这哪是竹子?分明是一个人在逆境中的姿态。
郑板桥一生坎坷:早年家贫,卖画为生;做官时得罪权贵,被罢官;晚年靠卖字画糊口。可他偏不服输,就像画里的竹子——根扎在“破岩”里(恶劣的环境),却依然“咬定青山”(坚守初心);被生活“千磨万击”(挫折打击),却越来越“坚劲”(坚韧有力)。
秋天的竹子,没有春天的鲜嫩,却多了几分沧桑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受伤,而是受伤后依然能站起来;真正的成功,不是永远顺遂,而是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青山”(信念)。
今年秋天,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郑板桥的竹子:别抱怨“风太大”“土太硬”,咬咬牙,把根扎得更深一点。等你熬过去,回头看,那些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8.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秋天,不在“悲”里,而在“静”中。
公元736年,王维因政治失意回到终南山辋川别业。一个秋夜,他坐在竹斋里,听见窗外传来雨声——这不是愁人的雨,是“空山新雨后”的清冽;抬头望,月亮从松枝间漏下来,像撒了一把碎银;低头看,泉水撞在石头上,叮咚作响,比琴声还轻。
更妙的是人间的烟火气:竹林里传来姑娘-们的笑声,是洗衣归来的浣纱女;荷叶晃了晃,是渔船正穿过荷塘回家。王维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天的花谢了又怎样?这秋天的山、月、泉、人,明明更值得留下。
现代人总说“内耗”“焦虑”,但王维早给我们演示了另一种活法:不必追着热闹跑,不必为过去悔。秋天的山风会吹散烦恼,泉水的声音能洗净心尘。当你觉得生活太吵时,不妨学学王维:找个“空山”,哪怕只是小区里的一片林子、窗前的一盆绿萝,静静听一场雨,看一轮月——你会发现,秋天的“静”,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9.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范成大写秋天的田园,没有“悲秋”的愁,只有“丰收”的甜。
南宋的某个秋日清晨,范成大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看见:刚夯实的打谷场泥地像镜子一样平,家家户户都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场院里,连枷(打稻的工具)敲在稻穗上,“噼啪噼啪”响成一片,像远处的轻雷;笑声、喊声混在一起,连睡觉的人都醒了——可没人觉得吵,反而跟着节奏一起唱,一起笑。
这哪是“苦秋”?分明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生命庆典”。秋天,对农民来说是“收获季”,但对范成大来说,是“生活的答案”。他辞官回乡后,没有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反而在田间地头找到了最珍贵的幸福:汗水换来的稻谷,邻居间的互相帮忙,孩子追着蝴蝶跑的笑声……这些“小事”,比官场的虚名更实在、更温暖。
现在的我们,总盯着“诗和远方”,却常常忽略身边的“小确幸”。范成大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正能量,不在远方的“宏大叙事”里,而在眼前的“一粥一饭”中。秋天的田野会告诉你:认真生活的人,连风里都飘着甜味。
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节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的秋天,长沙的湘江边,一个32岁的青年站在橘子洲头。他望着漫山遍野的红枫,像火一样烧红了天际;江面上千帆竞发,浪花拍打着船舷;老鹰在高空盘旋,鱼儿在水底穿梭——这不是萧瑟的秋,而是一场生命的狂欢。
这个青年叫毛泽东。他此刻“独立寒秋”,却在思考更宏大的问题:这片土地上的万物都在“竞自由”,那谁来引领它们走向更好的未来?秋天的肃杀,在他眼里成了“万物生长”的注脚;寒冷的风,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强者,从不怕环境的艰难。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会站在历史的风口,但每个秋天都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当你看到落叶纷飞,不妨想想:是像落叶一样“躺平”,还是像“百舸争流”的船一样,借着秋风驶向更远的地方?毛泽东用这首词告诉我们:秋天的意义,不在“悲”,而在“问”——问问自己,你想成为怎样的“竞自由者”?
秋天从不是“悲伤的季节”,它是一场关于“沉淀、突破、重生”的仪式。这些诗词里的秋天,有人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人退而不休奉献到底(龚自珍)……季节的轮回从不是为了“伤春悲秋”,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不同的风景里,看见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或宁静,或热闹,或平淡,或热烈,都是值得珍惜的礼物。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