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731》的评分之争:当技术的“显微镜”对准历史的“黑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0:26 1

摘要:这两天,电影《731》的上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在众多为影片的历史意义与情感冲击力所震撼的声音中,也夹杂着一些因“技术细节”而给出的低分评价(比如豆瓣上的评分):叙事节奏略显仓促、某处特效不够逼真、某个角色的刻画不够丰满……

这两天,电影《731》的上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在众多为影片的历史意义与情感冲击力所震撼的声音中,也夹杂着一些因“技术细节”而给出的低分评价(比如豆瓣上的评分):叙事节奏略显仓促、某处特效不够逼真、某个角色的刻画不够丰满……

这些评论本身无可厚非,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理应接受全方位的审视。

但当一个题材的重量足以压垮任何艺术评判的天平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过分执着于技术的“显微镜”,是否让我们模糊了凝视历史“黑洞”的视线?这种评分上的“纠缠”,或许揭示了我们当下某种值得警惕的集体无意识。

其一,是审美娱乐化对历史严肃性的无意识消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高度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大众习惯于消费经过精心打磨、节奏明快、视听震撼的文化产品。这种审美习惯被不自觉地带入了对《731》的评判中。然而,用评价一部商业类型片的标准去衡量一段旨在“铭刻”而非“娱乐”的历史叙事,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错位。

《731》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将那段被刻意掩盖、甚至即将被遗忘的骇人历史,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推至公众面前。它的首要任务不是提供艺术的愉悦,而是履行记忆的传递。当观众因为“节奏问题”而否定整部影片时,我们或许该问:是影片的节奏真正失败了,还是我们被短视频时代驯化的耐心,已经无法承受历史真相本身的沉重与冗长?

其二,是技术完美主义对情感共鸣的遮蔽。

电影技术——无论是剪辑、摄影还是特效——服务的终极目的是叙事与情感。

对于《731》这样的影片,其最巨大的情感力量来自于历史事实本身,来自于对“马路大”们所承受苦难的赤裸呈现。此时,过于聚焦某个场景的特效是否“五毛”,某个转场是否生硬,就像是在一场庄严的追悼会上,纠结于鲜花的包装纸是否够高档。它转移了注意力,稀释了本该直抵心灵的悲恸与愤怒。

这种对技术细节的纠缠,有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情感避障”。直面那段历史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和巨大压抑是惊人的,而讨论技术问题,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抽离的学术化距离,让评论者可以暂时从那种难以承受的情感冲击中逃脱出来。给低分,有可能不是因为影片没拍好,而是因为它带来的痛苦太真实,以至于我们需要找一个技术性的理由来为自己“减压”。

其三,我们更应关注“完成度”而非“完美度”。

在评价《731》时,一个更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它是否成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是否让更多人知晓并正视了这段历史?它是否激发了观众对和平的珍视、对强国意义的思考?

从无数观众走出影院后“长吸一口新鲜空气”的震撼与庆幸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它的“完成度”是高的。它像一座敲响的警钟,声音或许不那么婉转悠扬,但足够洪亮、足够震耳欲聋,足以唤醒一代人。这远比一个叙事精巧、特效完美但情感隔靴搔痒的作品更有价值。在历史的苦难面前,艺术的“完美度”应当让位于记忆的“完成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并非鼓吹电影应该放弃艺术追求,也不是说《731》不容批评。而是希望引发一种思考:在面对某些特殊题材时,我们的评价维度是否需要一次深刻的校准?当我们手中的评分权,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沉甸甸的历史符号时,我们评分的,究竟是一部电影的艺术表现,还是一段民族记忆的价值本身?

奇怪的或许不是有人指出技术瑕疵,而是将这些瑕疵置于历史重量之上,并因此给予否定。这仿佛是在提醒我们:遗忘并非从彻底消失开始,而是从将记忆“降维”为一次普通的消费体验,并因体验不够“完美”而轻易抛弃开始的。

《731》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深渊,也照见了我们如何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别让技术的微尘,蒙蔽了我们凝视深渊的眼睛。因为记住它本来的样子,远比评价它被讲述的方式是否华丽,重要得多。(王根喜)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