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出艾滋病时,医生愣了一下,他也愣了。“不可能,我又不乱来。”他反复说这句话,眼神里是惊恐和委屈。他是家里顶梁柱,上有老母亲,下有一对刚上初中的儿女。病房走廊里,他打电话回家,声音发颤,像是冷风里的树叶。
他是个送外卖的,四十出头,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缝隙里。那天他来医院是因为反复发烧,医生一开始以为是普通病毒感染,查了血,发现白细胞很低。
病人脸色发青,嘴唇干裂,整个人像是脱了水的苹果。医生继续追问生活习惯,他说自己从不抽烟喝酒,工作努力,身体一直挺好。
查出艾滋病时,医生愣了一下,他也愣了。“不可能,我又不乱来。”他反复说这句话,眼神里是惊恐和委屈。他是家里顶梁柱,上有老母亲,下有一对刚上初中的儿女。病房走廊里,他打电话回家,声音发颤,像是冷风里的树叶。
医生把他单独叫进办公室,问得更细。他才想起一件事:去年夏天送外卖时摔了一跤,右手擦破了皮,附近正好有个小诊所,进去让人简单处理了下。针筒没拆封,他也没多想。那时候活多,赶时间,“当时没留意”这句话,他说了三遍,声音越来越低。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某些“特殊人群”才会得,这种想法太危险。做了二十年健康顾问,听过太多“我又不乱来”的辩解。每次听到这句,我心里都一紧,因为真正的风险,往往就藏在这种大意里。
诊所的针头有没有消毒,用没用过,没人知道。小诊所为了节省成本,有时会重复使用针具,哪怕明令禁止。这种交叉感染的风险,一直存在,只是很多人不当回事。
他开始回忆过去几年的所有接触,越想越糊涂。他送外卖时间长,手上常有小伤口,夏天流汗多,皮肤破了也懒得处理。有一次送餐路上淋雨,回家发烧,吃了几片感冒药就扛过去了。现在想来,也许那时病毒已经进了身体。
他母亲听说后哭了一夜,小孩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爸爸只是送外卖,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他心里。他自己也想不明白,直到医生告诉他,艾滋病毒不只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在一些人眼里,艾滋是“道德病”,所以很多人不肯去查,更不愿承认。但病毒不认人,不分职业、不看学历,只挑机会。针头、纹身、采血、拔牙,只要有血液交换的地方,就可能中招。尤其是没有消毒彻底的环境,风险比你想的大多了。
他家住在城边,房租便宜,楼下有个“黑诊所”,小区里不少人去那看病。“方便、便宜、省事”是大家的理由。我曾去那观察过,棉签是散装的,针管放在桌上没盖,医生手上戴着用旧的一次性手套。那种场景,哪怕看一眼都让人后背发凉。
我有个朋友,女儿上大学,寒假回家说牙疼,去楼下诊所拔了牙。两个月后查出感染丙肝,源头就是那次拔牙。她哭着问我:“我们做错了什么?”其实她只是太多家庭习惯了“将就”,以为小病小痛不必大动干戈,能省就省,结果反而把命搭了进去。
送外卖的男人开始吃抗病毒药,副作用让他整晚睡不着,恶心、头晕、四肢僵硬。他原本每天下午能送三十单,现在一到傍晚就头晕眼花。他没告诉单位,只说自己胃不好。他怕别人知道他得了艾滋病,怕邻居指指点点,怕孩子被同学孤立。
“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倒霉。”他的声音颤抖,那种无力感我太熟悉。很多中年人,活着已经很难了,还要背负误解和羞辱。社会对艾滋病的偏见,比病毒本身更残酷。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曾在社区做健康讲座,台下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九十年代:不正经的人才会得、得了就等死。我讲得再认真,他们也只是点头,脸上没一丝波澜。只有当我举例说“你们去社区诊所打针、拔牙、修脚,工具没消毒,也可能感染”,他们才坐直了背。
生活里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习惯了”三个字里。送外卖的男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每天骑车、送单、抢时间,哪里还顾得上伤口包扎、工具消毒。他不是不在意健康,而是太忙了,忙着活下去,就忽略了细节,而细节里正藏着命运的转折。
我问他,准备跟家人说实话吗?他沉默了很久,说:“等孩子中考完吧。”他不想影响他们学习,不想家人担心。那一刻,他像极了我认识的很多中年男人,一边承受病痛折磨,一边扮演家庭的顶梁柱,什么都往肚子里咽。
不是得了艾滋病的人才需要警惕,而是每一个以为自己“不会有事”的人。生活中太多看似无害的举动,都可能是风险源头。理发店用的剃须刀、修脚店的工具、社区的小诊所、街边的针灸摊,那些看起来普通不过的场景,只要一个细节没做好,就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送外卖的男人开始变得沉默,他不再跟同事一起吃饭,也不再开玩笑。他说自己像一只被困住的鸟,想飞却没有方向。他想过放弃治疗,可又怕孩子没人照顾。他说,“我只是没留意,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也讲给不少人听。健康不是讲道理能守住的,是靠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个个选择慢慢积累出来的。不是不怕死的人才不在意,而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死亡从来不是轰轰烈烈地到来,而是悄悄地潜伏在你每一次“将就”的决定里。
他现在每天定时吃药,定期复查,生活还在继续。他说自己终于学会在意那些小事,比如摔倒时要用干净纱布包扎,比如不再去没有执照的诊所看病,比如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他说他“后悔太晚”,但还来得及。
每一个以为自己“干净”的人,都可能因为某一次不经意的选择,陷入深渊。不是世界变坏了,是我们太信任表面,太相信“别人不会害我”。可病毒不讲情面,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放过你。
这位送外卖的男人,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我们一句话:健康从不等人,只有你走在前面,才能不被命运拉下。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传播途径解读
2. 国家卫健委-血液传播疾病防控手册
3. 《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规范》2023年修订版
4. 中国医学期刊《现代传染病学》2024年第6期
5. 《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健康的大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