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团购、不要好评,一批餐饮人回归“实价”、回归“本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0:04 1

摘要:它的确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既能帮助新店迅速获取曝光,也曾在寒冬时为不少餐厅带来急需的客流。对许多商家而言,团购一度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文 | 职业餐饮网 张铎

在当下的餐饮业,团购几乎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动作。

它的确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既能帮助新店迅速获取曝光,也曾在寒冬时为不少餐厅带来急需的客流。对许多商家而言,团购一度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但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团购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

有人主动投入价格战,希望用折扣换来短暂的热闹;也有人明知利润被严重压缩,却依旧不敢缺席,担心“缺席即出局”。团购从最初的辅助渠道,逐渐演变为行业的标配动作,并在无形中变成许多餐饮人肩上的沉重枷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被这种逻辑裹挟。从“很久以前羊肉串”到“米村拌饭”,再到散落在街角的普通小店,一些餐饮人正书写着另一种答案:不做团购,回归实价。

米村拌饭们的新选择:

不做团购,选择更实在的相见

很久以前羊肉串,在大众点评的 banner 图上,没有摆出勾人食欲的菜品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几句醒目的文字:“没有团购、没有打折,店内就是实价。不做收藏、不做打卡,更不索要评价。”

另一张图更是给出了直白的解释:为什么不做收藏、打卡?因为拿人家的会手短;为什么没有团购、打折?因为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

其实,这背后曾有过痛苦的代价。2016 年,很久以前遭遇了创业 8 年来的最大滑铁卢,连续数月亏损,业绩同比下滑至 -13%。最终,他们选择了断臂自救:彻底砍掉所有打折、促销与团购。

创始人宋吉曾向职业餐饮网表示, “如果只是重营销,只能解决创造客户的问题,不做好体验一样还是解决不了复购,真正决定餐厅生死的其实还是复购”。 “

而在今年的一档播客中,他的表述更为犀利:

正常打折会伤害品牌。

打折后涨价,会伤害原价顾客。

算计式的打折,更会伤害新顾客。

在他看来,“发心即终点”:当你开始算计顾客的时候,就已经走错了路。餐厅真正要赢得的,是顾客的长期信任。而这种信任,唯有依靠高品质的产品、真诚的服务,以及在行业中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积累并持续获得。

如果说很久以前羊肉串拒团购,是在经历滑铁卢后的断臂求生,那么米村拌饭的决定,则更像是一场经过长时间慎重思考后的主动选择。

近日,米村拌饭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声明,标题直白:“致想念米村团购的你。” 在这份声明中,品牌用颇为郑重的语气写道:

“经过 11 个月的慎重考量,我们决定告别团购,选择更实在的相见。”

同时进一步明确:在米村的门店内,不团购、不求打卡、不引导收藏、不索要好评。

“吃多少、点多少,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愿你在餐厅的每一顿都随心自在。”

从烧烤连锁到快餐连锁,这两家品牌在不同语境下,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拒绝团购。它们的姿态,已然在喧嚣的团购价格战之外,点亮了另一条可能的路径。

三个小店的故事

不做团购的日常

散落在城市街角的小店,更直接感受着行业团购内卷带来的压力和代价。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不做团购,坚持走自己的路。

1、 “折扣和比价绑架了顾客的注意力”

在重庆,一位烧肉店老板直言:“我们的性价比已经够高了,就没有理由再上团购。”

对他来说,开这家店本就带着很多个人色彩。他希望客人进店后,坐下点餐、开烤、干饭,一切水到渠成,而不是先掏出手机去比价。

“吃饭本来就是一件开心的事。”他摊开手说,“如果顾客的注意力全被折扣和比价绑架了,我们做的肉再好吃,也没意义。”

于是,他选择坚守实价,不做团购、不卷折扣。“我们要留住的,是愿意吃好的人,而不是只来薅羊毛的人。”

2、“为了团购硬压价格,最后牺牲的是品质。”

在广东的一家社区汉堡店,主理人坦言:“别人给我提意见,我都会尝试听听看试试看;唯独在同行前辈问我,为什么不做外卖、为什么没有团购时,我特别坚持。”

原因其实很简单:店里只有三到四个员工,本就是一家小小的社区汉堡店。菜单上只卖汉堡,没有其他餐品去“拼团”凑折扣,也不可能砍出四折、五折的价格。

“如果为了团购硬压价格,最后牺牲的只能是品质。”

他更愿意守住现做、多汁的汉堡,用手里的铁板和炉火去赢得顾客的好评。“团购不适合我们,我们要靠的,是一口真实的味道。”

3、“我不想靠虚假的折扣活下去”

在杭州,另一位烧烤店老板的态度更为直接。他至今都不理解平台上的低价团购逻辑。

“先把菜价抬高,再打一折两折,看似优惠,结果顾客到手发现分量和宣传不符,反手就给差评——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如果要配合团购,他的菜品价格必须上调 10~20 元,团购价才能“显得便宜”。但这样真的能让顾客满意吗?他摇头说:“我不想靠虚假的折扣活下去。”

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守住体验,有人出于现实,有人拒绝算计。

但共同的决定只有一个——把餐饮的本质拉回最简单的一件事:一顿饭的真实价值。

团购的双刃剑

好工具,坏依赖

团购的确是一个好工具。它曾帮助许多餐厅度过冷清期,也让新店能够迅速曝光,把线上流量引到线下餐桌。对于不少商家而言,团购在拉新、导流、提升知名度方面,确实起到过实打实的作用。

然而,任何工具一旦被过度依赖,就会暴露出问题。当团购从“辅助渠道”变成“标配动作”,从“短期补充”演变为“长期依赖”,它带来的副作用也开始浮出水面。

1、 生意账算不过来

在高房租、高人工的背景下,餐饮毛利本就有限。上团购后,流水数字看上去漂亮,但经营者往往陷入“越忙越亏”的困境。

团购的成本,不只是平台扣点和折扣。还有大量的隐性消耗:

商家每天都要按照平台的规则作答,像是在应付一张无休止的考卷。核销、退单、对账,占据了本不宽裕的人力和精力。

甚至连“五星好评”都成了 KPI,服务员不得不频繁提醒顾客“打卡、收藏、点赞”,结果是餐饮体验被异化。

团购确实能带来流量,但这种流量背后,往往意味着利润被稀释、团队被消耗、服务变得机械。对很多商家来说,这已经不是一笔能算得过来的生意。

2、 顾客信任被撕裂

团购不仅压缩了利润,还伤害了商家与顾客之间最脆弱的信任。

价格锚定是第一道伤害。团购固化了“最低价”的心智,让正价消费显得“不划算”。顾客开始习惯等待活动,或只在低价时光顾,久而久之,餐厅失去了真实的定价权。

餐饮的生意,本应是用一道菜、一份体验换取长期关系。但“算计式套餐”不断侵蚀这层信任:

有的分量不足,逼顾客加单;有的过度堆料,只为博取好评;有的先抬价再打折,制造出伪装的优惠;还有的通过捆绑组合,把客单价拉得更高。——顾客进店时以为占了便宜,离开时却往往觉得被套路。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明白——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相比复杂的优惠逻辑,他们更希望获得简单直接的就餐体验:不必提前买券,不必反复比价,只需走进店里,点餐、吃饭。

对这部分顾客来说,“实价即安心”,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理由。

职业餐饮网小结:

团购无疑是一个好工具,许多商家依旧需要它带来的流量与曝光。但当它从“助力生意”的手段,变成无法绕开的枷锁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批餐饮人主动拒绝团购,回归真实定价与现场体验。他们选择不再依赖折扣吸引顾客,而是用产品和服务本身来赢得信任。

团购不是救命稻草,也不是毒药,它更像是一道选择题。在流量焦虑和经营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每一位餐饮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来源:职业餐饮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