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六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受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作题为《弥纶天地之道:凌家滩玉龟、玉版与紫禁城规划》的讲座。
9月17日,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六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受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作题为《弥纶天地之道:凌家滩玉龟、玉版与紫禁城规划》的讲座。
讲座中,王军通过讲授“元龟衔符”面世、斗建授时与“天地之中”、新石器时代的玉制“经书”、紫禁城的设计“蓝本”、余论五个部分,从史前凌家滩的神秘玉器到明清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再到贵州黄平县的风俗名物,以及贵阳老城的时空格局,揭示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解读了古老智慧如何跨越时空在现代文明中延续传承。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越剑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伊始,王军以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玉龟、玉版为核心切入点,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史前社会的知识殿堂。他特别指出,出土时,玉龟、玉版摆放在墓主人的胸部,可见其重要程度和神圣性。“这套玉龟、玉版蕴含的信息令人震撼,它是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卓越见证,是上古时期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知识与思想体系的集中呈现,与北京明清紫禁城虽相隔五千年,仍分享同一个时空体系,在今贵州民间民族风俗名物中仍有鸿泥,诚为令人浩叹的文化现象。”
王军结合凌家滩遗址的规模、规划布局,对出土的玉龟、玉版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凌家滩玉龟、玉版以平面比例、图案和钻孔之数,直观呈现了上古时期观象授时、空间测量、宇宙模式、阴阳哲学、创世纪观念等最为核心的知识与思想体系。此“元龟”所衔之“符”,显然是那个时代技术成就与数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堪称一部玉制“经书”。他援引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指出,玉版与龟背甲的组合,形成北斗指示二十四节气的观象授时模式,玉版的方心八角图案是空间测量几何运算图形的艺术化呈现,印证了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地区大规模农业剩余、大规模水利设施之所以产生的技术成就,其体现的以“地中”对应“天中”的“天地之中”模式,显示了凌家滩文化已经具备的早期文明的基本特征。
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史前文化跨越五千年时空,在明清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仍有体现。王军举例道,玉版与紫禁城同为9:7平面比例,合于《周礼》所记“东西九筵、南北七筵”的周人明堂比例;紫禁城建筑设计大量运用的“方五斜七”比例、圆方方圆构图法,在玉版的平面设计中也能看到;紫禁城外朝区域大量分布的二十四节气望柱头,与玉版二十四位圆周规划一样,表示了北斗指示二十四节气的授时方位;紫禁城建筑中屡见的三五数列,与玉版钻孔的三五数列一样,都是对一节气十五天的表示;玉版以四个矢标指向四维,与紫禁城角楼对四维的强调,意义相通。王军认为,凌家滩玉龟、玉版堪称紫禁城的设计“蓝本”,其所承载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历五千年风雨,传承有序,在紫禁城的空间营造中得以凝固,堪称五千年文明之绝唱。
王军指出,对时间与空间的测量,关乎农业生产、社稷安危、万事根本,由此形成的时空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介绍了他的新著《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与大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发现,进一步阐释了因观象授时而形成的时空观是如何定义紫禁城的空间格局的。
“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平方位测定天体的位置以获得时间,在立表测影和对北斗、东宫苍龙的观测中,东南西北都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由此衍生东春、南夏、西秋、北冬,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王军说,基于这样的时空观,时间就成为了空间的“规划师”,在东南西北表现春夏秋冬,成为规划设计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紫禁城的文华殿在东边,是因为“生长之事,文也”,东是春的授时方位,春主生;武英殿在西边,是因为“收藏之事,武也”,西是秋的授时方位,秋主收藏;太和殿庭院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也是对春生属仁、秋收属义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时空法式”的经典呈现。
作为贵州黄平人,王军尤其关注贵州在地文化中所保留的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他指出,凌家滩出土的头顶璇玑、曲腿状的玉人形象,与西汉马王堆帛画中的太一形象、今贵州黄平民间剪纸的神人形象高度一致,玉版的四正四维矢标图案与黄平剪纸中的八卦纹图案也极为相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需要深入研究。
互动环节,王军回答了贵州屯堡文化的活态传承特质对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有何启示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因适应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稳定,无论是安顺屯堡,还是贵州其他古代遗址,都蕴含了以观象授时为核心的知识与思想。屯堡傩戏对五行的演绎即为一例,因为“五行标识了东南西北中,也就标识了时空”;安顺天龙屯堡学堂建于1907年,其建筑窗牖显示的圆方方圆图案、二十四节气规划图案,与距今五六千年的考古学资料显示的情况一致,让我们看到了1912年经学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废止之前,一处乡间学堂对文脉的坚守。
王军说,考古学资料让我们看到,一万年前中华先人已驯化了农作物,开始从事栽培种植,彼时他们已经具备测定时间的能力。自兹以降,此种文化与文明赓续不绝。基于观象授时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贵阳老城、安顺屯堡等历史聚落呈现的与山水对应的时空格局即为这一文化的体现。贵州民间民族风俗名物包含的人文信息,直贯史前与历史时期,极为珍贵,亟须保护、整理与研究。
此次讲座引发了热烈反响,现场听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听众杨海浪深感通过5000多年前的玉龟、玉版学习到了太多蕴含其中的奥妙知识。听众赵秉维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未来的讲座能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据了解,本次讲座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文润黔山”系列讲座是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旨在汇聚名家智慧,深化对贵州集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与传播,为贵州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深厚的学术动力。
来源:贵阳孔学堂
舒锐/文 张晨/图
来源: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