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太原西南悬瓮山麓,晋祠圣母殿一侧,一座玲珑楼阁依山傍水,静静矗立,这便是水母楼——一个与水母娘娘传说息息相关的地方。楼内,那位梳妆未竟、神态安详的坐像,正是民间尊崇已久的晋祠水神——水母娘娘。她端坐于水瓮之上,仿佛仍氤氲着千年前的湿润气息,诉说着一个关于善行
邱萍正在向游人讲解水母娘娘的传说
在太原西南悬瓮山麓,晋祠圣母殿一侧,一座玲珑楼阁依山傍水,静静矗立,这便是水母楼——一个与水母娘娘传说息息相关的地方。楼内,那位梳妆未竟、神态安详的坐像,正是民间尊崇已久的晋祠水神——水母娘娘。她端坐于水瓮之上,仿佛仍氤氲着千年前的湿润气息,诉说着一个关于善行、宽容与奉献的传奇。2006年,水母娘娘的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深植于三晋大地的古老传说,由此获得了新的时代生命。
古建无言诉沧桑
游览晋祠,除了著名的“三大国宝建筑”和“三绝”外,水母楼也是游客必到之处。这座建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传说故事的实物载体。
据资料记载,水母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于公元1844年重修,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均回廊,屋顶覆以琉璃瓦,雕花精美。一层为一明两暗北方式砖砌窑洞三穴,中间供奉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二层为通堂三间楼阁形式,正中设神龛,塑水母成仙像,龛旁共有侍女塑像八尊,分列于神龛两侧,前看人形,后看鱼形,造型优美,衣纹飘逸,被称为“东方美人鱼”,是明代雕塑中的优秀作品。
游客在此不仅能欣赏古代建筑与雕塑之美,还能聆听到水母娘娘柳春英的故事,一个广泛流传于三晋大地的动人故事。
水母楼中的水母娘娘像
清泉有声寄深情
九月是太原最宜旅游的时间,晋祠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水母楼中,讲解员高梅正带着一拨游客,投入地讲述着水母娘娘的故事。即便这个故事她已经讲了无数遍,但每当面对新游客,她的讲述依旧绘声绘色、充满热情。
水母娘娘原名柳春英,相传是晋源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为媳。她善良贤惠,勤劳俭朴,宽容忍让,却有一位十分刁蛮的婆婆。当时,晋祠一带水源紧缺,百姓吃水需要到十几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婆婆都逼春英去挑水。为虐待媳妇,婆婆还特意让木匠做了一对尖底水桶,使她途中无法休息,并且只喝前桶水,不要后桶水,声称后桶水被媳妇弄脏。春英挑水稍迟,便会遭到打骂,但她始终默默承受。
一天,春英在挑水返回的路上,遇到一位牵着马的白发老翁。老翁请求春英,让他和他的马喝点水,春英为难,让喝吧,眼看一担水就要到家,再返回重挑必定误时挨打;不让,又实在不忍见老人和马口渴难耐。她本想让他们喝后桶水,老翁却道:“我这马有个怪癖,只喝前桶的水。”春英见他们实在可怜,便毫不犹豫地将水给他们喝。结果,她不仅耽误了挑水的时间,回到家中也没饭吃,还挨了婆婆的一顿毒打。
第二天、第三天皆如此。第三天离开时,老翁笑吟吟地对她说:“你这般好心,还这样辛苦,老夫送你一条金丝马鞭,回去后把它放入水缸,用水时只要轻轻往上一提,水就满了,记住千万不能把马鞭提出缸外。”说完,老翁便不见了。
春英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趁春英回娘家,她便把马鞭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
春英闻此消息,连忙奔回婆家,迅速地冲进厨房,拿起一个蒲团盖在水缸上,自己坐在上面,汹涌奔流的水被制服了,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缸底源源流出,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水。村子和老乡得救了,春英则从此坐化成仙。
“一直以来,水母娘娘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它体现了三晋大地上的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寄托,物质上是对水的渴望,意识上是对奉献精神的崇敬。”晋祠博物馆副馆长、水母娘娘的传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邱萍表示。
杨成雯(中)在情景剧中扮演的水母娘娘
代代相传焕生机
如今,水母娘娘的传说的传承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千百年来传统的民间口耳相传,发展到如今由专业传承人、文化学者和博物馆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传承体系。
“我们不仅要讲述故事本身,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邱萍表示。作为晋祠的资深讲解员,她已从事水母娘娘的传说传播工作20余年,“每次讲述这个故事,我都能感受到游客眼中的震撼和感动。”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积极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编排水母娘娘情景剧,并联合太原市话剧团打造话剧版本进行公益演出,开展青少年非遗体验活动,让这一古老传说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杨成雯,今年刚被确定为水母娘娘的传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上大学时来晋祠游览初次听说水母娘娘的传说,到后来参加工作讲解水母娘娘的传说,再到参与晋祠博物馆情景剧《水母娘娘的传说》的编排,并饰演水母娘娘。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演故事,杨成雯内心的感触愈发深刻,她认为,水母娘娘的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多重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守护着地方文化的根脉与乡愁,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精神坐标;另一方面,传说中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等主题,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至今,每逢重大节假日,在晋祠水镜台就会有这部话剧上演,持续向八方游客讲述着这个动人的传说。
千年流响润古今
尽管面临叙事方式创新、避免过度商业化等挑战,但在晋祠博物馆和邱萍等3位水母娘娘的传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水母娘娘的传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在稳步推进。
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晋祠仍会举行传统祭祀活动,感念水母恩德,祈求风调雨顺。这一延续数百年的传统,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盛事。
当前,晋祠博物馆正积极推进与学校的教育合作,并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千年传说焕发新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邱萍说,“正如难老泉的涓涓不息,水母娘娘的故事必将跨越时空,永泽后世。”(记者 申波 文/摄)
记忆档案
水母娘娘的传说,这朵诞生于三晋沃土的文化之花,历经岁月洗礼,因其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崇高的精神价值而历久弥新。从水母楼的香火氤氲,到当代传承人孜孜不倦地讲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全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活跃的文化力量,持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综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