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把脉气象文化 全面激发精神动能 | 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政策调查研究成果系列报道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1:43 1

摘要:调查研究是新时代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中国气象局党组将重大政策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大制度安排,深入践行“九分调查、一分决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9119”工作法,2024 年锚定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气象文化建设、国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新时代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中国气象局党组将重大政策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大制度安排,深入践行“九分调查、一分决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9119”工作法,2024 年锚定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气象文化建设、国产气象大型装备、金融气象、推进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六项重大政策调查研究选题,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研究成果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气象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示调查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在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10条全国冰雪旅游路线和26个今冬避寒康养好去处;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事迹为蓝本的原创话剧《大漠恒星》首演成功;包罗六十多种近两千件气象文创产品的“桂风雅集”市集热闹开市……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气象文化越来越出彩,也让气象服务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近年来的气象文化建设有哪些好做法?下一步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应该怎么做?2024年,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重点开展气象文化传承、弘扬、培植、传播行动,通过重大政策调查研究推动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

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文化建设,陆续印发《新时代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2024年气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系统加强气象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气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1人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涌现出多个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气象文化推动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全国气象系统连年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400余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入选8部门联合公布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被列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获评全国和省级文明单位1502个。

气象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走基层看气象”“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名家讲科普”等品牌科普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批精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等,一批新媒体账号入选中央网信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佳账号”,一批力作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和国家级出版基金项目。

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能够以文化人、坚定自信。通过气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可以让广大气象工作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气象事业的崇高使命,胸怀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及心系群众、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实现气象文化对人的全面滋养与塑造。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能够以文兴业、增强动力。通过挖掘各地气象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可以全面展现我国在气象科技、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与显著成效,增强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认同感,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能够以文融事、形成合力。通过文化这一纽带,可以促进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合力,提升气象服务效益。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能够以文统志、凝心聚力。通过弘扬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可以推进气象部门形成统一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气象工作者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需坚持四个原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层经验藏着答案。调研组走出气象部门,走进基层一线,综合其他行业和全国气象部门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效做法,挖掘其中共性,总结出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要聚焦“政治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气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二要注重“实践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气象文化建设与气象主责主业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注重工作实效,力戒形式主义。

三要突出“群众性”,坚持人民立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靠气象干部职工开展气象文化建设,同时用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服务全体干部职工、惠及社会大众。

四要兼顾“艺术性”,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受众需求,尊重艺术规律,运用新兴技术,大力提升气象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

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应抓好三类实事

进入新时代,社会公众对气象文化服务需求更加旺盛,气象干部职工也期待更加丰富有效的组织文化建设。但是,现阶段的气象文化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气象文化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应当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将气象文化建设纳入气象“十五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促进气象文化建设与主责主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应当面向需求,优化供给。丰富作品产品,在气象服务产品中增加气象文化附加内容,建强用好气象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主渠道,整合资源研发贴近生产生活的气象文创产品,适时推出脍炙人口的气象文化歌曲等文艺作品,编撰出版《中国气象史》,大力宣传气象科学家的事迹与精神。加强挖掘研究,凝练阐释气象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注重气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建好场馆阵地,在气象实体、数字科普场馆中增加气象文化内容,推动气象党建、文化、科普等空间进入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站、点体系。

应当统筹聚力,赋能发展。集约内部资源,建设气象文化数字平台,推进气象文化品牌体系建设,继续办好各类文化活动。深化对外合作,挖掘气象景观资源和科技资源的文化价值,大力推进气象研学活动等进入地方文化旅游体系,加强与精神文明、文旅等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和高影响力社交平台的沟通,运用新技术创新气象文化供给。加强国际传播,构建中华气象文化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建成多语种、广覆盖、集约共享、高效联动的国际传播矩阵,深化与国际组织、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互动联动,推出国际传播精品。

作者:武蓓蓓根据调研报告整理

编辑:文科 王素琴

发布:刷克

审核:姜虹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