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产品设计中,用户面对空白输入框时的“卡顿”往往被忽视,却是影响留存与转化的关键节点。本文深入剖析“输入障碍”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一套可落地的引导策略,帮助产品人打造更具交互温度的AI体验。
在AI产品设计中,用户面对空白输入框时的“卡顿”往往被忽视,却是影响留存与转化的关键节点。本文深入剖析“输入障碍”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一套可落地的引导策略,帮助产品人打造更具交互温度的AI体验。
“为一款新上市的运动饮料,设计一张富有冲击力的创意广告海报。”
当满怀期待地向最新的AI生图产品输入指令后,结果屏幕上只出现了一瓶平平无奇的饮料,背景是几个模糊色块,跟脑海中那种充满动感、活力四射的画面相去甚远。
相信很多用户刚接触ai都是这个情况。我们天天惊叹于AI的飞速进步,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和AI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难以言喻的“次元壁”。到底该怎么和它沟通,才能让它真正“听懂人话”?
这背后其实是产品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命题——用户引导。在AI产品里,引导不再是画个箭头、写句提示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产品设计者、用户与AI模型之间的“三方共舞”。如果这场舞跳不好,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
正如OpenAI的CPO Kevin Weil在一次对谈中指出的那样,这个问题关乎生死存亡:
“如果用户第一次用你的产品时,需要停下来思考‘我该写什么 Prompt’,你已经失去了 80%的留存。”
—— Kevin Weil (OpenAI CPO), 与 Anthropic CPO Mike Krieger
80%的流失!可能就发生在用户面对看似简单却充满压力的空白输入框的瞬间。这迫使我们产品人必须重新审视:在AI时代,我们该如何设计引导,才能跨越这道鸿沟?
一、为什么AI的“引导”这么难?说实话,跟传统软件比,给AI产品做用户引导,挑战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传统软件的交互是确定性的,而AI产品则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三大核心难题。
1. 挥之不去的“黑箱感”
传统软件的功能是明确且有形的。按钮A就是导出,菜单B就是设置,所见即所得。但AI的能力边界是模糊的、动态的。用户根本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今天能理解的比喻,明天可能就无法复现;它能写出惊艳的诗歌,却可能算错简单的数学题。这种感觉,就好比你拿到了一个号称万能的遥控器,却没有说明书,只能靠一次次试错来摸索它的能力范围,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感。
2. 开放式交互的“自由与诅咒”
自然语言交互是AI最大的魅力,但也是最大的“天坑”。当一个简洁的输入框摆在用户面前时,它给予了用户无限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认知负荷。用户会瞬间陷入迷茫:
我该说什么?是该用命令式的口吻,还是聊天式的口吻?我说到多细?是简单说“总结一下”就行,还是必须得说“请帮我把这段3000字的内容,总结成500字的核心要点,并以无序列表的形式呈现”?我该用什么格式?它能理解我上传的附件吗?它能看懂我给的链接吗?这种“开口的恐惧”正是Kevin Weil所说的80%流失率的根源。最近一个月,国内外的产品大佬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空白输入框”。
“用户才不管你 AI-first 还是 BI-first,他只关心‘我下一步该点哪’。把 Prompt 藏进按钮,就是新一代产品经理的 KPI。”
—— 玉伯(蚂蚁/支付宝前 VP)
这句总结道出了问题的本质:空白输入框是AI产品最大的流失漏斗,引导层的第一使命就是把“写”变成“点”。
3. 被科幻拉高的“期望值”
从《钢铁侠》里无所不知、善解人意的贾维斯,到《流浪地球》中运筹帷幄、逻辑缜密的MOSS,流行文化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过于性感的AI形象。这导致许多初次接触AI产品的用户,潜意识里都把它当成了无所不能。他们期待AI能理解弦外之音,能领会模糊意图,能共情复杂情感。然而,当他们发现AI连一个简单的比喻都听不懂,或者无法理解上下文中的“那个东西”时,巨大的期望落差就会迅速转化为不信任感和挫败感,最终让他们得出“AI也不过如此”的结论。
二、好的AI引导,应该长什么样?既然AI引导如此困难重重,那好的引导应该怎么做?关键在于转变思路:我们不应把用户看作是需要被“教育”的学生,而应把他看作一个聪明但缺乏经验的“实习生”。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精妙的机制,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着他快速上手,并最终能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
这套机制可以贯穿用户旅程的三个关键阶段:首次接触、互动过程和持续反馈。
1. 第一次接触:别只说,让他试
用户的第一次体验至关重要,决定了的留存。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打破僵局,让用户成功地与AI完成一次有价值的互动。
互动式Onboarding:从“看说明书”到“做任务”
传统的几页静态图功能介绍已经过时了。对于AI产品,最好的介绍就是让用户亲身体验一次“魔法时刻”。例如,一个AI写作助手,可以在用户首次打开时,直接弹出一个对话框:“你好!我可以帮你处理各种写作任务。我们来试试?比如,帮你写一封请假邮件?” 用户只需点击“好啊”,然后输入“明天下午想请假3小时”,AI就能立刻生成一封格式完整、语气得体的邮件。这次成功的体验,远比看十遍说明书都有用。
提供“脚手架”(Examples & Templates):把“输入”变“选择”
一个空白的输入框会让人焦虑,而高质量的范例和模板则是缓解这种焦虑的良药。这正是近期行业讨论的焦点。
“小白用户只能说出 X,但真正的需求是 X+Y+Z。AI 产品的引导层,必须主动把 Y 和 Z 翻译成可点选的标签。”
—— 陈紫尧(Creao AI 创始人)
这意味着,当用户输入“小红书文案”时,产品不应该等待用户继续输入,而应该主动提供“探店风”、“好物分享”、“干货教程”等标签供用户点选。这不仅降低了门槛,更在无形中教会了用户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Prompt。
国内独立开发者王登科在开发“哄哄模拟器”时的A/B测试数据,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别让玩家打字,先给 3 个‘哄女朋友’模板,点击率 42%→78%。AI 产品第一步:把‘输入’变‘选择’。”
—— 王登科(哄哄模拟器作者)
从42%到78%的点击率跃升,生动地展示了从“开放式输入”到“引导式选择”的巨大威力。这与玉伯所说的“把Prompt藏进按钮”异曲同工,都是通过具象化的交互组件(按钮、标签、模板)来替代抽象的思考过程,让用户“先点起来再说”。
主动“亮底牌”:有效管理用户期望
为了避免因期望过高而导致的失望,AI在初次见面时不妨坦诚一点。在欢迎界面或新手引导中,用清晰直白的语言告诉用户:“我是一个大语言模型,擅长处理文本、生成创意内容。我的知识库截止到2024年,所以最新的时事我可能不知道哦。” 主动说明自己的能力边界、知识局限和潜在缺陷,是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 互动过程中:成为用户的“副驾驶”
当用户开始与AI进行多轮交互后,引导的角色就从“领路人”变成了“副驾驶”,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即时建议与思考过程外显
就像我们用搜索引擎时,输入一半就会跳出搜索建议一样。当用户在输入框中打字时,AI可以根据已输入的上下文,动态推荐一些更精准、更高效的指令或参数。例如,当用户输入“画一只猫”时,系统可以实时提示“在阳光下”、“赛博朋克风格”、“使用–ar 16:9”等补充选项。
“傻瓜式”纠错(Graceful Failure):化失败为教学
当AI无法理解或执行任务时,最忌讳的就是弹出一个冰冷的“执行失败”或“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好的失败反馈,应该是一次有效的即时教学。例如:
澄清式提问:“抱歉,您提到的‘那个方案’我不太明白,您是指我们上次讨论的A方案,还是B方案呢?”提供解决方案:“您提供的图片分辨率太低了,可能会影响生成效果。可以试试上传一张更清晰的图片吗?”引导修正Prompt:“您希望我‘写得更有趣一点’,能具体描述一下您喜欢的风格吗?比如‘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或者‘加入一些网络热梗’?”这种“优雅的失败”将交互的断点,转化为了一个引导用户学习如何与AI更好地沟通的契机。
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让高手之路更平滑
对于像Midjourney中的宽高比、风格化这类高级功能或复杂参数,不要在第一时间就全部塞给用户。初级界面应该保持极简。当用户熟悉了基础功能后,可以通过一些小Tips(“你知道吗?你可以通过–ar 16:9来控制图片比例”)、“高级模式”开关,或者在用户执行了某些特定操作后,再适时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和使用这些高级功能。这能保证新手不被吓跑,高手有成长路径。
3. 别忘了反馈:让用户成为“AI训练师”
每一次交互的结束,都应该是下一次更好交互的开始。建立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反馈闭环至关重要。
简化反馈操作
没人愿意填写复杂的反馈问卷。一个简单的“赞”或“踩”按钮,就已经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信号。如果能更进一步,比如允许用户在不满意的生成结果上圈出具体段落,并提供几个预设的标签(如“事实错误”、“语气不当”、“逻辑混乱”)供用户点选,那就更好了。操作越简单,用户提供反馈的意愿就越强。
解释反馈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明白他的反馈是有意义的。产品可以在用户点击“赞”或“踩”之后,给出一个即时回应:“感谢您的反馈!您的每一次评价都在帮助我变得更聪明。” 这种正向激励,能让用户从一个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AI训练师”,从而产生成就感和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
三、几个有意思的案例我们来看看市面上一些优秀的产品是如何实践这些引导策略的。
Notion AI:融入无形的引导
Notion AI的引导做得非常克制且高度融入工作流。不是为了用AI才去打开一个专门的AI功能,而是在你写作的任何时候,只要敲一个空格键(或输入`/`),AI助手就会像一个随时候命的秘书一样出现,轻声询问你需要“总结”、“润色”、“找点灵感”还是“翻译”。这种“在情境中”(in-context)的引导方式,将强大的AI能力化整为零,无缝地嵌入到用户的既有习惯中,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Midjourney:社区即引导系统
虽然Midjourney以其陡峭的学习曲线和纯命令行的交互方式“劝退”了不少新手,但它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构建了强大的引导体系——社区。在Discord频道里,所有用户的作品和他们使用的Prompt都是默认公开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新手都可以随时“偷师”大神的作品,复制、修改、再创作。这种开放的“抄作业”模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学习氛围和正向循环。社区本身,成为了一个活的、不断更新的、拥有海量范例的引导系统。
豆包/扣子(Doubao/Coze):预制化的场景专家
字节的豆包和扣子平台,则将“模板化”引导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内置了海量的“智能体”(Bots)。这些Bots本身就是针对特定场景(如“小红书写作专家”、“英语学习伙伴”、“旅游规划师”)的最佳实践固化。用户不再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如何编写复杂的Prompt,只需在Bots商店里选择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专家”,就能立刻开始高质量的对话。这极大地降低了AI的使用门槛,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享受到专业级的AI服务。
四、总结:好的引导,是让用户感觉自己更聪明了从Kevin Weil的“80%流失率”警告,到玉伯、王登科等人对“把输入变选择”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当前AI产品设计的风向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说到底,AI产品的用户引导,其核心目标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会用户“使用”一个工具,而是教会他们一种与AI“协作”的思维方式。它需要产品经理像一位优秀的导师一样,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用漂亮的“开场白”(Onboarding)吸引用户,用实用的“脚手架”(Templates)帮助用户起步,用及时的“点拨”(Suggestions)陪伴用户成长,并在用户受挫时给予“鼓励”(Graceful Failure)。
一个真正优秀的AI引导,最终带来的效果是,用户会觉得“不是这个AI厉害,而是我用这个AI很厉害”。他会感觉自己的能力被延伸了,创造力被激发了,而不是被一个冷冰冰的、捉摸不透的机器所支配或取代。
作为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这或许是我们在这个激动人心的AI时代,最应该追求的价值所在。让技术隐于无形,让用户感觉自己更聪明、更强大——这才是用户引导的终极奥义。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