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不够,两个“哈”敷衍,到底要多少才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9:56 1

摘要:最离谱的是“笑”,发“哈哈”像敷衍,“哈哈哈”算礼貌,不发个“哈哈哈哈哈哈”都对不起对方的梗。

家人们谁懂啊!

现在网上聊天快卷成“密码本”了 ——

叫陌生人“家人”,听着比亲爹妈还热乎;

说“爱你”可能只是想代替“谢谢”,主打一个感情超标;

最离谱的是“笑”,发“哈哈”像敷衍,“哈哈哈”算礼貌,不发个“哈哈哈哈哈哈”都对不起对方的梗。

这哪是聊天?

分明是语言在搞“通货膨胀”啊!

语言“通货膨胀”的表现之一—“通哈膨胀”截自微信群

PART.01

️别慌!语言“通胀”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你以为“夸张”是现代人的专利?错了!汉语从古代就开始“卷”语气了。

图源:科普中国

古代“夫人”是诸侯正妻专属,现在成了对已婚女性的普通尊称;明朝“太太”得是正二品高官的妻子才能叫,现在街坊阿姨都能这么称呼;古人写信动不动“再拜稽首”“叩头叩头”,搁现在相当于发“收到,谢谢”。

图源:花瓣网

就连表程度的词也逃不过。以前说“很累” 就够直白,后来加“非常”,再到“累死了”,现在“十分累”都没人当回事,甚至得说“十二分累”才显得够劲儿。语言学家早总结过:所有表高度的词,用久了都会变“平淡” ,然后新的夸张说法又会冒出来。

PART.02

不止汉语!英语也在“疯狂夸张”

英语里的“very”原本是“千真万确”的意思,现在就相当于“很”;

图源:花瓣网

“awesome”字面是“令人敬畏”,现在用来夸食堂饭菜好吃都很平常。

更夸张的是,“super”(超级)不够用,就叠成“super duper”(超超级),甚至 “super duper ultra mega”(超超超超级)—— 跟咱们打一串“哈哈哈哈”简直异曲同工。

PART.03

现在为啥“通胀”更快?

·商业推波助澜:商家为了讨好顾客,从“您” 喊到“亲”,再到“亲亲”“亲爱的”,怎么夸张怎么来;

图源:花瓣网

网络放大情绪:网上聊天没了面对面的约束,想表达开心就得多打“哈”,想吐槽就得用更激烈的词,情绪需求比平时翻了好几倍。

PART.04

⚠️ 通胀虽正常,可别踩坑

语言“通胀”本身不是坏事,反而说明语言有生命力。但也得注意两点:

不同代际、圈层的人可能因为“网络黑话”产生隔阂,比如长辈可能不懂“绝绝子”“yyds”;别被过度情绪化的表达带偏,要是说话只剩“激昂”,思考被冲动代替,反而会弄丢表达的深度。

最后提醒一句:

偶尔“夸张”没问题,

但别把“绝了”“笑死”挂在嘴边,

不然真遇到特别开心的事,

可能都找不到更夸张的词了!

来源:科普陕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