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用户访谈到行为分析,产品一号位如何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本文系统梳理14种用户洞察方法,并结合实战案例,帮助你构建更有温度、更有洞察力的产品策略,是从“经验驱动”走向“用户驱动”的关键一步。
从用户访谈到行为分析,产品一号位如何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本文系统梳理14种用户洞察方法,并结合实战案例,帮助你构建更有温度、更有洞察力的产品策略,是从“经验驱动”走向“用户驱动”的关键一步。
这篇文章帮你解决的问题:
1. 做了一堆问卷、收集了一堆反馈,怎么样才能有效、精准的找出真正的用户需求呢?
2. 我没有收集到太多的用户需求反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快速的做出初步判断呢?
你是否曾在海量的用户反馈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你是否曾经因为错误判断了用户需要而感到沮丧?
又或者,你是否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决定哪些需求最值得投入?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篇文章正是为你准备的。
在本文中,我将带领大家深入探讨14种由简入繁的用户需求评估方法,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大型企业,都能根据评估时间和数据量的不同,找到合适的评估工具。
从传统的二八法则、紧急-重要四象限法,到MoSCoW方法、RICE模型、KANO模型,再到最前沿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这14种需求评估方法将帮助你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让你在面对用户需求时更加的笃定、更加的有信心。
我将这14种方法分为 L1 ~ L4 四个等级。首先,我们从数据需求量较低的 L1 方法开始介绍。
L1. 数据需求较低在用户需求分析中,有些方法只需要少量的数据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需求评估。这类方法简单易行,非常适合在初步筛选和快速识别用户需求时使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二八法则、用户反馈排序法和需求频率统计等三种方法。
1. 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也称为帕累托法则,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 1906年提出。
最初是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现象,他在研究社会财富分配时发现,80% 的财富往往集中在 20% 的人手中,后来推广到多个领域,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通用法则。
将二八法则运用到用户需求分析时,重点不是纠结是否真的20%的关键需求会对产品整体效果产生 80% 的影响,而是透过用户需求的收集,来识别并优先处理最关键的需求,以便提升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和市场表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集中资源和精力,解决用户最核心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先从用户的常见抱怨、频繁提及的问题或者那些如果不满足就会导致用户大量流失的需求入手,这些很可能就是那关键的 20%。
举个栗子:以某家化妆品品牌为例
杭州某家化妆品公司的产品经理,通过对市场销售数据、用户评价以及客服反馈等多方面信息的初步整理。
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虽然对产品有很多期望,比如精美的包装、多样化的香味、独特的名字等,但是其中 80% 的消费者在选择粉底产品时,最关注的是产品的遮瑕效果和时间持久度。
这两个因素就构成了那关键的 20% 的需求。
该品牌在后续的研发和推广新粉底产品时,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遮瑕效果和持久度上,确保这两个关键需求得到满足,顺利抓住大部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销售量番了一倍。
2. 用户反馈排序法
用户反馈排序法是通过统计用户提到某个需求的次数来确定需求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容易实施。
这个方法就像是一个倾听用户心声的扩音器,我们需要从多个渠道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例如在线客服的聊天记录、用户在电商平台的详细评价、专门的用户反馈问卷以及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对产品的讨论等。
然后,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统计出针对每个需求点,有多少用户提到了相关的问题或者建议,以及这些用户表达的强烈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用户的需求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哪些需求是最需要优先解决的。
举个栗子:以某款智能扫地机器人为例
国内某品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公司,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品牌方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用户反馈。
有些用户在客服聊天中提到,希望扫地机器人在遇到地毯时能够自动增加吸力;还有些用户在产品评价中说,希望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能够更强;另外一些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希望机器人能够更智能地避开一些小障碍物。
品牌方对这些反馈进行统计后发现,关于续航能力的反馈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用户都表示续航短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强烈希望得到改进。而关于地毯自动增加吸力和避开小障碍物的反馈相对较少且用户的诉求没有那么强烈。
在后续的产品升级中,提高扫地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就成为了研发团队优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需求频率统计
需求频率统计是一种在用户需求分析中非常实用的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它就像一场 “数数游戏”,只关注某个需求被提到的次数,不考虑人们提这个需求时的情感强度。
具体而言,这种方法通常基于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像是使用频率、点击率、页面访问量等进行统计,这些数据都是量化的,不包含用户的情感反馈。
在产品优化方面,它有着明确的应用方向,即通过识别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从而对这些功能进行改进或增强。
举个栗子:以某款智能手环为例
深圳某家智能手环硬件公司,通过收集用户使用手环的数据发现,查看心率的功能每天被用户点击查看的次数高达 50 次,查看运动步数的功能被点击次数约为 30 次,而查看睡眠质量的功能被点击次数只有 15 次。
通过这样的需求频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查看心率的功能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
在之后的产品迭代时,就着重对于心率监测的准确性、展示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增强,比如提高了心率监测的精度,以及在手环屏幕上更清晰、更直观地展示心率数据,满足了用户最常见的需求。
L2. 数据需求中等当需要更详细的来评估用户需求,但拥有的时间却不够充分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中等数据需求的方法,来更全面地评估用户需求信息。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四种数据需求中等的方法:紧急-重要四象限法、莫斯科(MoSCoW)方法、故事地图(Story Mapping)和ROI评估。
4. 紧急 – 重要四象限法
紧急-重要四象限法源于时间管理领域的四象限法则,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Stephen R. Covey)提出。这种方法将需求或任务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且紧急,如产品核心功能严重漏洞,不及时处理会致严重后果。重要不紧急,像音乐播放软件开发智能推荐算法进阶版,对长期发展重要但可后续规划。紧急不重要,例如用户对产品外观颜色的临时调整建议,当下处理但不影响核心价值。不重要不紧急,像产品界面细微装饰性调整可暂搁置。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资源,优先处理最关键的需求。
举个栗子:以某智能家居产品为例
深圳的某智能家居产品公司经过用户需求调研发现,安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可能被泄露是重要且紧急的需求,需要立刻进行修复。
开发新的智能家居场景联动功能,这是重要但不紧急的需求,可以在后续版本中逐步完善。
另外,处理一些用户对产品界面颜色的小意见,这属于紧急不重要的需求,可以安排专人简单调整。
而一些对产品几乎没有影响的小装饰元素的调整则是不重要不紧急的需求,可以最后再考虑。
5. 莫斯科方法(MoSCoW Method)
莫斯科方法是由Oracle软件专家Dai Clegg在1994年《 Case Method Fast-Track: A RAD Approach》一书中提出的,又被称为莫斯科分析、莫斯科优先、莫斯科技术或莫斯科规则。
MoSCoW中的两个o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便于发音而加入的。
此方法将需求分为四类:
MustHave:必须有ShouldHave:应该有CouldHave:可以有Won’tHaveThisTime:这次不需要Must have 是产品存在基础,如汽车的发动机;Should have 是提高质量和体验的元素;Could have 可提升附加值,如智能保温杯的显示水温功能;Won’t have 是当前不太适合纳入开发的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需求上。
举个栗子:以某智能保温杯为例
在设计一款智能保温杯时,保温和密封不漏水是 Must have,因为如果保温杯不能保温或者漏水,它就失去了作为保温杯的基本意义。
从用户健康和使用便利性的角度考虑,杯子的材质安全且易清洗的材质是Should have。
杯子可以显示水温的功能就属于 Could have,这个功能方便用户随时了解水温,对于一些对水温比较敏感的用户来说是 个贴心的设计,但不是所有用户都必须依赖这个功能。
通过手机远程控制保温温度可暂列为 Won’t have,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太实用,而且实现这个功能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
6. 故事地图(Story Mapping)
故事地图由敏捷开发领域的专家Jeff Patton在2005年代提出,这方法是把用户需求按照用户的使用流程和场景进行组织和排序。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用户与产品互动的故事,从用户最初接触产品开始,到完成使用离开,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需求。
在构建故事地图时,首先要明确用户的角色和目标,然后按照用户使用产品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梳理出每个步骤中用户的需求、期望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透过将用户体验流程梳里成上面四个阶段后,产品与研发团队更能聚焦在关键步骤,对用户最需要的关键功能进行迭代。
举个栗子:以某宠物自动喂食器为例
广州一家宠物自动喂食器公司的产品经理,将用户的使用流程进行详细记录后发现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用户刚开始使用时需要进行简单的设备安装和设置喂食计划,这时候就需要设备有清晰明了的安装说明和简单的设置界面,如果安装过程复杂或者设置不清晰,用户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甚至可能放弃使用。
第二阶段: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稳定地按照设定时间出粮,这就需要设备有可靠的机械结构和精准的控制系统,这是喂食器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关键,否则宠物可能会饿肚子或者吃得过多。
第三阶段:当宠物吃完粮食后,喂食器需要能够及时提醒主人添加粮食,这样可以避免主人忘记添加粮食而导致宠物没有食物可吃。
第四阶段:如果喂食器出现故障,要有简单的故障提示和方便的维修方式,这样可以让用户在遇到问题时快速解决,不影响宠物的正常喂食。
透过将用户体验流程梳里成上面四个阶段后,产品与研发团队更能聚焦在关键步骤,进行用户需求功能的迭代。
7. ROI评估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评估是一种通过评估需求的成本和收益来确定优先级的方法。
在20世纪初就已经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财务管理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方法也被引入到了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领域。
通过计算需求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分析实现这个需求需要投入多少成本,以及能带来多少收益。
在计算过程中,成本不仅仅包括直接的研发成本、材料成本等,还包括间接的运营成本、市场推广成本等。收益则包括直接的销售收入增加、用户满意度提高带来的口碑收益、市场份额扩大等。
这个过程需要对市场、用户、产品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以准确评估成本和收益。
举个栗子:以儿童智能学习平板为例
在开发一款儿童智能学习平板时,如果要增加一个智能护眼提醒功能,需要投入研发成本去设计感应光线的传感器以及相关的提醒算法,同时还需要考虑这个功能对产品成本的增加,以及后续市场推广中需要强调这个功能所需要的推广费用,这些都属于成本项。
而从收益方面来看,这个功能可以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因为家长更愿意为保护孩子眼睛的产品买单,从而带来更高的销售量和利润。
通过计算 ROI,如果收益大于成本,这个需求就可以优先考虑;如果成本过高而收益有限,可能就需要调整或者放弃这个需求。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