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乌鲁木齐多所学校纷纷以校园小菜园为舞台,开展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活动。这些学校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把丰收现场变成鲜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收获果实,更收获成长。
市第83中学学生来到新疆农业科学院体验采摘。(记者王煜摄)
市第131小学学生在小菜园体验摘茄子的乐趣。(记者王煜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煜)秋风送爽,金穗飘香。
近日,乌鲁木齐多所学校纷纷以校园小菜园为舞台,开展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活动。这些学校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把丰收现场变成鲜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收获果实,更收获成长。
指尖泥土 润泽童心
“摘豆角不能硬扯,要轻掐豆角柄,还得留一小截在藤上。”9月18日,市第44中学的劳动课教师正在小菜园里手把手教学生采摘技巧。
菜园里,一片丰收景象。翠绿的豆角挂满藤架,挺拔的大葱整齐排列,枝头的青苹果泛着光泽。学生们手提篮筐,穿梭在田埂间,小心地采摘果实,不时交流心得,比比谁的收获更多。
校长马俊介绍,这片2亩的小菜园是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种有苹果、桑葚、人参果、西梅等水果,还有多种蔬菜和中草药。每块地都有介绍牌,详细说明植物的生长周期、适宜温度和功效,使这里成为融劳动实践与知识科普于一体的教育平台。
“这里的收获远超想象,”七年级学生杨王皓元手捧刚摘的果实兴奋地说,“以前只知道超市的蔬菜水果能吃,却不知道是怎么长出来的。现在亲手播种、浇水、施肥,直到收获,才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当天下午,市第83中学200余名师生走进新疆农业科学院,开启农业探索之旅。农科院技术人员结合实物,讲解外来入侵昆虫的防控知识和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最让学生们兴奋的是采摘环节。大家蹲在田垄间挖花生、拔萝卜。泥土翻开,带着潮气的花生从土里“探出头”,脆嫩的萝卜带着根须被拔出,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今天亲手挖花生,才知道它长在这么深的地里。”六年级学生陈子涵说,“泥巴裹着花生壳的触感特别有趣,这比课本图片生动多了!”
田埂课堂 融合育人
“看着孩子们一边采摘一边背诵《落花生》,我更加理解耕读课程的深意。”市第133中学副校长黄荣在丰收活动现场感慨道。
黄荣介绍,学校最初打造耕读基地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劳动场所。后来发现“二十四节气”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劳动教育价值,便以此为契机,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构建“双线三融”课程体系,为“五育并举”和协同育人搭建实践桥梁。
节气劳动课程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主线,围绕各节气设计劳动实践、文化体验与成果展示的教学链条。春季播种植树,结合科学观察;夏季除草养蚕,融入责任与生命教育;秋季采摘制作美食,体会丰收与分享;冬季腌制年货、制作手工,传承习俗与家庭温暖。
“我们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全学科教学中。”黄荣说。语文课写观察日记、诵农耕诗文;数学课用果实称重、土地丈量讲解数量关系;科学课分析土壤、水分、光照对作物的影响;美术课用树叶做拓印、用果实做手工;音乐课唱响《劳动最光荣》《丰收之歌》,在旋律中感受劳动快乐。
9月18日,学生们演绎的情景剧《幸福的样子》将活动推向高潮。剧中每一个动作都源自日常劳动,从播种浇水到收割协作,再到丰收晾晒,生动再现劳动场景。
“除了采摘,还能学写诗、算数、做手工,劳动课太有趣了!”五年级学生康洛萌的话道出了课程魅力。
“让每一份耕耘成为成长的养分,让每一次实践见证教育理念。”黄荣表示,节气劳动课程不仅让学生爱上劳动、学会创造,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
耕读之间 成长有声
“每天早上去看种的小黄瓜,从发芽到能吃,比考满分还开心!”市第131小学四年级学生肖凯乐说。
丰收节不仅是收获的庆典,更是校园育人理念从标语转化为行动的纽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明方向。市第131小学的劳动教育基地,正是该校将“向学求真日新而行”校训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这是向阳少年的‘成长乐园’,作物与孩子共同生长。”校党支部书记康海涛介绍,基地里豆角藤蔓攀爬,西红柿挂满枝头,花生扎根土壤,秋葵、黄瓜、苦瓜错落生长,每一寸绿意都承载着育人初心。
育人不在灌输,而在实践。播种时,孩子们翻土撒种,念叨“花生要种深、豆角靠支架”,践行“向学”;发现西红柿叶子发黄,主动查资料、测土壤湿度,找出“浇水过多伤根”的原因,追求“求真”。从记录生长日记到解决种植难题,从分享心得到合作采摘,抽象的育人理念化作具体行动。
基地是“日新而行”的实践舞台。每天清晨,孩子们查看作物生长:“黄瓜又长一厘米”感受生命力量;劳动技能从握锄笨拙到熟练翻土,从施肥过量到精准把控,收获进步喜悦。这种精神延伸到学习中,从坚持浇水到坚持背单词,从耐心治虫害到耐心解数学题,“日新而行”成为每日坚持。
如今,这片劳动教育基地既是作物生长的沃土,更是少年品格成长的摇篮。“向学求真日新而行”的育人理念,化作孩子们手中的小铲子、滴落的汗水、篮里的果实,融入一言一行。
□多说一句
秋收万颗子,更育成长人
连日来,穿行在乌鲁木齐各校园的“丰收节”现场,鼻尖萦绕的蔬果清香与孩子们脸上的笑意交织,让人对“劳动教育”有了全新的感知——原来,最好的课堂能长在泥土里。
曾以为劳动教育是简单的动手实践,直到看见孩子们蹲在田垄间的模样:他们会为作物生长的细微变化欢呼,会为解决种植难题反复琢磨,会把田间的观察与课本知识勾连,更会将劳动中的坚持与专注悄悄带到书桌前。那些抽象的育人理念,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化作指尖的泥土、滴落的汗水,以及收获时眼中的光。
校园小菜园的方寸之地,藏着“五育并举”的生动答案。它让知识有了温度,让成长有了根系,更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们在劳作中学会观察、懂得协作、敬畏生命,这样的收获,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更持久。 (王煜)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