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宝爸宝妈而言,“好消化吸收”几乎成了奶粉的“必选项”,也成为了奶粉品牌的“必卷”战场。然而,仍然有许多宝爸宝妈在焦虑,“选的这款奶粉据说是好消化吸收的,为什么宝宝还是有拉奶瓣、不长肉等消化吸收问题?”“同一款奶粉,别人家宝宝吃了消化吸收好、长肉,为啥我家宝宝
对宝爸宝妈而言,“好消化吸收”几乎成了奶粉的“必选项”,也成为了奶粉品牌的“必卷”战场。然而,仍然有许多宝爸宝妈在焦虑,“选的这款奶粉据说是好消化吸收的,为什么宝宝还是有拉奶瓣、不长肉等消化吸收问题?”“同一款奶粉,别人家宝宝吃了消化吸收好、长肉,为啥我家宝宝吃了吸收不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粉哥把背后的原因一次性给大家说清楚,让宝爸宝妈们不再焦虑!
虽然“好消化吸收”是奶粉品牌“必卷”的战场,但一罐奶粉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从奶源、原料、配料到营养配方,每个环节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消化吸收效果。
1.营养配方不同
给宝宝选奶粉,许多宝爸宝妈第一反应是关注营养配方。奶粉中与消化吸收相关的营养成分如益生元、OPO、益生菌等几乎是奶粉的“标配”,但不同奶粉在营养成分种类、含量及配比上存在显著差异。据奶粉智库统计,添加了益生元、OPO、益生菌的奶粉占比分别约93.2%、63.9%、51.2%,仅有2.3%添加了MCT/MLCT。同时,各成分含量差异也很大,比如奶粉中OPO、益生元、CPP的添加量范围分别为2.28~6.4g/100g、0.037~5.91g/100g、10~210mg/100g。
当然,奶粉中同时添加多种与消化吸收相关营养配方的情况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同时添加益生元+益生菌的奶粉有47.2%,而同时添加OPO+益生元+益生菌的奶粉仅28.4%。另外,即便配方相近,营养成分来源不同,作用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OPO中Sn-2位棕榈酸的含量高低会影响脂肪和钙的吸收;益生菌的菌株种类、含量不同,也会影响对肠道的调节效果。
因此,如果宝爸宝妈关注奶粉与消化吸收相关的营养配方,要注意看“有没有”,更要看“有多少”和“是否科学配比”等。
2.原料不同
奶粉的营养配方固然重要,但原料才是构成奶粉的基础。以提供蛋白质的乳清原料为例,其乳清蛋白含量与消化吸收密切相关[1]。目前超过88%的奶粉会添加不同形式的乳清原料,如浓缩乳清蛋白粉、脱盐乳清粉等,目的是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进而增强乳清蛋白含量。但不同原料的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浓缩乳清蛋白粉约含25~80%,高油(脱盐)乳清粉通常≥7~8%,脱盐乳清粉普遍≥10%。生产企业通常会将这些原料复配,不同添加比例最终会影响奶粉中乳清蛋白的实际含量。
3.奶源不同
现在很多品牌相继推出A2、羊奶等细分奶源,是因为奶源作为奶粉的基础,其脂肪球形态、蛋白质结构等“先天差异”关乎着奶粉的是否好消化吸收。
比如羊奶奶源的天然脂肪球粒径比牛奶更小,其中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含量也更高,这意味着在消化过程中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更大,脂肪能够被宝宝更高效地消化吸收[2,3]。A2奶源在消化吸收方面也有优势,A2奶源仅含A2型β-酪蛋白,在消化过程中不易产生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的BCM-7,对宝宝消化系统更亲和[4,5]。
4.工艺与技术不同
目前,不少奶粉企业还会应用多种定向处理技术来优化营养成分,使奶粉更易被宝宝消化吸收。
例如,有的品牌会利用蛋白水解、酶解等技术,将完整的大分子蛋白质预先分解为小分子肽段或氨基酸,从而提高蛋白吸收率;再比如微胶囊包埋工艺[ 6 ],其利用蛋白质或多糖作为壁材,将油脂微粒包裹起来,更利于油脂的消化吸收;此外,利用脂肪重构技术[7]可以使油脂中的脂肪酸在甘油三酯分子间进行重新分布,形成类似母乳脂肪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更利于宝宝对脂肪酸的吸收……宝爸宝妈们在选奶粉时也可以关注奶粉品牌是否应用特殊的工艺或技术对奶粉营养成分有所优化。
有些妈妈看别人家孩子吃的奶粉消化吸收好,就给自家宝宝也选择这款,但宝宝吃了后依旧存在便便异常、不长肉等消化吸收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奶粉身上,而可能是在喂养的环节。
1.冲调不当
“奶粉冲浓一点更营养”是一种常见却极具风险的错误认知,因为过浓的奶粉(如多加粉或少加水)会导致蛋白质和矿物质摄入浓度超标,加大宝宝肾脏负荷,进而引起便秘、腹胀等情况;相反,冲调过淡则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是宝宝“吃得不少却不长肉”的原因之一。除了浓度,水温的控制也同样重要,比如现在多数奶粉都添加了益生菌等热敏性成分,冲调水温过高,营养成分遭到破坏,也会影响奶粉的消化吸收。
2.奶量不足或过度喂养
每个宝宝的胃容量和营养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喂养不足与过度喂养都会直接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如果奶量长期未达标,宝宝的能量、蛋白质及关键营养素摄入就不足,会直接导致生长迟缓、体重不增。相反,过度喂养同样危害显著,摄入量过多会加重宝宝胃肠压力和肾脏负荷,引发吐奶、胀气、消化不良等问题。妈妈们应该依据宝宝的月龄、体重生长曲线、日常活动消耗及饥饿/饱腹信号来调整喂养策略。
3.转奶方式不正确
一些妈妈可能会频繁给宝宝换奶粉,想找到“最适合”的一款,但到头来发现没一款合适,其实是因为忽视了宝宝肠道健康的关键需求——稳定的环境,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需要持续稳定的喂养环境来维持菌群平衡。不同奶粉的蛋白质来源、脂肪结构、营养素配比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一次转奶,都意味着宝宝的肠道需要重新适应新的配方。如果奶粉更换过快或过于频繁,就容易出现腹泻、胀气、吐奶等消化不适症状。
4.喂养器具清洁不到位
奶瓶等喂养器具的清洁也是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之一,许多家长在宝宝喝完奶后,仅用清水简单冲洗奶瓶,认为看起来没有奶渍就是干净了。然而,奶液中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极易附着在瓶壁、奶嘴螺纹处和瓶盖缝隙中,这些残留物就成了微生物繁殖的“天然培养基”。滋生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宝宝喝奶时直接进入消化道,引发感染性腹泻,直接妨碍营养吸收。
另外,除了以上客观影响因素外,宝宝的体质差异也会导致奶粉的吸收效果不同,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受到遗传、分娩方式、个体发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
1.消化系统成熟度
宝宝消化器官的发育,是逐步成熟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的。通常,早产儿和小月龄宝宝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胃容量小、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较低,对奶粉的配方选择及营养结构更为敏感,需要更亲和、更易消化的成分,例如中链甘油三酯(MCT)等易于分解吸收的脂肪来源,以及优化了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的蛋白质来源。
随着月龄增长,宝宝的消化器官逐渐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同月龄段,不同宝宝的消化发育进度也不尽一致。
2.肠道菌群状态
宝宝的肠道菌群构建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其组成和稳定性深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顺产宝宝通过接触妈妈产道和周围环境菌群,能够迅速获得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而剖宫产宝宝由于缺乏这一自然生产过程,初始菌群的多样性相对较低[8],早期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另外母乳喂养的宝宝其肠道中双歧杆菌占明显优势,这类菌能促进肠道健康,奶粉喂养宝宝菌群结构则更为多样[9],因此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存在差异。
3.过敏与不耐受体质
当宝宝在喝普通奶粉后出现反复湿疹、持续性腹泻、甚至便血等症状时,妈妈们就需要注意了,这已经不是吸收好不好的问题,而很有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妈妈们需要立马带宝宝去医院就诊,一旦确诊乳蛋白过敏,就必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
总而言之,奶粉的吸收效果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奶粉本身、喂养方式、宝宝体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最好”的奶粉,而是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寻找“最适合”的那一款。
注释(下滑查看更多):
[1]张红梅,赖建强.乳清蛋白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09):67-71.
[2]葛武鹏. 山羊乳营养特性及对嗜酸乳杆菌增菌发酵效能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王豪. 山羊、牛和人乳乳脂体外动态消化特性分析及差异性评价[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4.
[4]黄彦斌,王锟,代啸萍,等. A2型蛋白β-酪蛋白的营养优势及其生物活性综述[J]. 食品安全导刊,2024(18):94-96.
[5]陈龙,付王艳,方琼燕,等. 牛乳中β-酪蛋白基因分型及β-酪啡肽-7的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2019,47(8):29-34.
[ 6 ]黄晓婉.婴儿配方奶粉油脂微胶囊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DOI:10.27232/d.cnki.gnchu.2016.000066.
[7]Qian M ,Xiuxiu Z ,Xiaodong L , et al.Novel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fat modification of next-generation infant formula: Considering the structure of milk fat globules to improve lipid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of infant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3,174(P1):113574-113574.
[8]沈国美,喻晓露,贾舒雯.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差异及与湿疹的关系研究[J].浙江医学,2025,47(08):877-880.
宋俊.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与超重、呼吸道感染相关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24.DOI:10.27755/d.cnki.gcbyx.2024.000713.
来源:奶粉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