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肥胖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50%,青少年肥胖问题亦持续凸显。肥胖不仅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四高”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加剧慢性病风险、降低生活质量,更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当前,肥胖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50%,青少年肥胖问题亦持续凸显。肥胖不仅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四高”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加剧慢性病风险、降低生活质量,更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发出的健康体重管理倡议,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雷海潮再度聚焦体重管理,明确指出相关行动已收获全民超预期响应,更强调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风险的长远价值。体重管理早已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长期课题。在此背景下,响应“体重管理年”活动号召,正是将健康预防关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举措。
金秋九月,减重正当时。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特别策划“为体重‘减负’为健康‘加码’”专题报道,精准对接市民需求,邀请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沈阳市中医院五家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从饮食搭配、运动方案、作息调整、健康监测等多个维度,为市民量身定制科学减重方案,让市民获得专业、安全的减重指导。
值得关注的是,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已发布健康减重地图,二十余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信息一目了然,方便市民快速找到身边的专业减重服务点。
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报将权威专家资源与市民健康需求紧密连接,让大家在科学指导下轻松开启减重之旅。从现在开始,跟着专家学习科学方法,为体重“减负”,为健康“加码”,让科学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
摆脱健康困境
“体重管理”助17岁女孩重返考场
高考倒计时60天,本是冲刺梦想的关键节点,17岁女孩小文却因持续口干、头晕乏力被送进医院。身高178cm、体重226斤的她,BMI(体重指数)高达35.67kg/m2,空腹血糖16.8mmol/L,血压、肝功能指标全面异常。
当前,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正呈年轻化趋势。对此,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多学科联动模式推进体重管理,既为小文这样的患者筑起健康防线,也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号召,为全民健康减重提供“沈阳方案”。
病例直击
226斤女孩高考前的“肥胖警报”
“这道题昨天还会做,今天盯着公式脑子却一片空白……”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房里,小文攥着习题册的手指微微发颤。彼时,教室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已撕至“60天”,而她的病历单上,一串红色数字却像“拦路虎”般刺眼:身高178cm,体重226斤,BMI 35.67kg/m2(远超肥胖标准),空腹血糖16.8mmol/L(正常范围3.9-6.1mmol/L),血压145/95mmHg,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超出正常上限。
“小小年纪怎么会得糖尿病?”面对小文父母的疑问,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旷劲松给出了答案:“近年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直接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人病’低龄化。”他解释,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小文腰围已超90cm,达WHO成人肥胖标准),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代谢紊乱: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胰腺为了控制血糖只能“超负荷工作”,长期下来胰腺功能受损,血糖失控;同时,肥胖还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诱发脂肪肝,升高血压、血脂,形成“代谢疾病链条”。
医院迅速为小文制定了“双线救援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保护肝脏以及个性化的减重食谱,小文的血糖在几天之内便达到了正常水平,肝功能也明显好转,体重比入院时下降了1.5公斤。小文顺利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积极备战高考。她的课桌上贴着两张计划表:一张是高考复习进度表,标注着每天的知识点攻克目标;另一张是减重打卡表,记录着三餐饮食和运动情况——“课间会和同学去操场走两圈,晚自习间隙做几组深蹲,妈妈也重新学了健康菜谱,家里的红烧肉变成了清蒸鱼。”小文说,她的目标不仅是考上心仪的大学,更要带着健康的身体开启新生活。
多学科联动
打造体重管理“样板”
小文的故事,恰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生动缩影。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普外科等资源,以多学科联动模式推进体重管理,推出系列实用举措,让健康减重理念深入民心。
●医护先行:专业培训筑牢“健康防线”
“体重管理不是‘少吃多动’那么简单,需要结合患者的代谢状态、基础疾病、生活习惯制定方案。”在旷劲松主任的带领下,内分泌科全体医护人员定期开展体重管理专题培训,每一次培训都聚焦临床实际需求,从科学饮食到运动处方,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成为患者的“健康智囊团”。
每天清晨,病房里还会响起轻快的音乐:医护人员带头示范,带领患者做肩颈拉伸、关节活动、趣味健身操,“躺着不如动着,哪怕每天10分钟,也能激活身体代谢”。护士说,很多患者一开始不好意思参与,“后来看到医生也跟着跳,慢慢就放开了,现在不少患者出院后还会在群里分享运动视频”。
●全程科普:把健康知识“讲透讲活”
“管住嘴、迈开腿”可不是随便说说。查房时,医护们化身“健康主播”,针对每位患者的情况,一对一讲解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教您避开减肥路上的那些“坑”。
每天下午,内分泌门诊宣教室更是座无虚席。“血糖和体重怎么双管齐下?”“奶茶、蛋糕里藏着多少‘隐形热量’?”“减重遇到平台期该怎么办?”——专家们用“接地气”的语言、身边的真实案例,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技巧。
●专科护航:多学科MDT定制“专属方案”
“不同人群的减重需求不一样,比如青少年要保证生长发育,中老年人要保护关节,产后女性要兼顾哺乳,不能‘一刀切’。”为精准解决患者需求,医院内分泌门诊专门开设“体重管理专家号”,由专业内分泌代谢医师先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再联合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科等组成多学科MDT团队,量身定制方案。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