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其是在清朝末年从端王府传出,又因其与民国年间杨澄甫所定型且目前流传较广的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的风格、体系有所不同,所以称“府内派太极拳”。
府内派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分支流派。
因其是在清朝末年从端王府传出,又因其与民国年间杨澄甫所定型且目前流传较广的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的风格、体系有所不同,所以称“府内派太极拳”。
由于在传承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杨露禅当年所传太极拳的体系和内容,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其他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器械、功法和推手散手训练方法有明显区别,可称之为原生态,因此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推崇和喜欢。
杨露禅所传府内派太极拳体系是民间武术进入皇宫王府后升华的高层次武术流派,仅徒手套路就有十套。可以从低向高,由外及内,层层攀升。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以从小学上到研究生毕业。
其具体内容是:
太极拳是文化拳,智捶是太极拳的入门之拳,即开启文化之门、智慧之门,谓之开窍。
智捶包含了太极五捶和左右揽雀尾等基本动作。
理论上只是简单的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所以是太极拳的初级入门水平。但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理论和套路之后再返回来打智捶,又是一个不错的组合套路。
智捶在形体上要求动作规矩立身中正,初步体会太极拳的松柔圆活。气势求开展,进退显大气。
练好一套智捶已足以与太极操、舞的优秀者并肩比美。
练好智捶后,大架 108 式进入了难度的训练。
动作处处求长,功架步步拉开。头肩手足腰胯膝要求比智捶更进一步。在大起大落中保持立身中正,在复杂转换中保持平衡协调,在进退跳跃中保持速度均匀,在动作多变中保持连绵不断。
尤其体现了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迈步似猫行”的特点。
当前所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就是当年杨澄甫从此中改编定型,为了便于推广传播,难度和幅度都降低了。
所以,本门派弟子若练好这套108式大架,在街头公园的杨式太极拳习练者中己可鹤立鸡群。
如能以低架演示,更会使那些操舞的“高手"们望尘莫及。
所以,本门弟子不要忽视大架108式的练习。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在技击中是不可能大弓步站立的。
所以,大架步以弓蹬是基本功训练,沒有实用价值。
内家三拳中其它两个拳种形意拳八卦掌的基本步形都是三七步,也叫三体式。此步形已接近拳击、散打的实用步形。
所以,太极拳的老架108式也采用了三七步这种步形。
从形体训练上与大架有了明显的区別。
大架以大弓步为主,老架则采用了三七步;大架处处求长,老架则收敛紧凑;大架外形工整开展,老架内劲充实澎涨;大架彰显了形体基本功的扎实,老架体现出理论指导下的内劲运转。
总之,老架108式己进入太极拳修炼的高级阶段,能把这套108式老架按规矩打出来的拳师,各流派中的佼佼者已无法望其项背。弟子中许多人可能己有体会。
但这套老架108式内涵深遂,外形难度很大。想真正打好,打出味道来也很难。
所以,它是府内派太极拳体系中承前启后的核心套路。
门内弟子一定要打好这套拳,才能更好的接受和掌握后面的几套拳。
从府内派体糸的顺序讲,第四套应该是小架,但通过我三十余年的练习和研究,把小架放在了最后也就是第十套。
把顺序调整了一下。
从太极长拳开始,就进入了太极拳的大学阶段。
前面三套拳,智捶、大架、老架虽动作步形内劲要求有所不同,但总体风格一致,即:
澎涨,圆润,柔顺,流畅。速度均匀,平衡稳定,连绵不断。
且一个重要的相同点是套路顺序固定,反复演练依次而行。而太极长拳则在延续前三套拳风格的基础上,在动作顺序上有了重大的变化。
太极长拳的三十七组动作沒有固定的顺序,每组动作单练,熟练后前后任意联结。这样就增加了套路的难度。大家可以试着先把已经学过的套路顺序打乱练练看,在一个典型动作的前后试着用不同的动作去连接。
太极长拳拳谱中有几组动作原来学过的拳中沒有,有机会我会教给大家。但重要是大家要通过太极长拳改变思路,打破一成不变的固定式套路练法,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讲就是用创新思维打破固定的顺序去任意连接,当然这种任意的动作连接还要打出固定套路的风格要求,无凸凹处无断续处;无缺陷处。这就是太极长拳拳谱中所说,循环往复,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目前在其它流派中尚无此种练法。
五、小九天:大学课程
太极思维的核心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也是道家学说的根本所在。
道家把天地比作大人身,把人身比作小天地。又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
所以,太极拳是实践这一观点,让人们用亲身体会去认识这一观点的载体。
道家把天地分为九重,天地之间的许多自然现象威力无比。
太极拳体系练到大学程度时,要把人体的潜能充分调动发挥出来,其威力就象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要作到:
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人的形体动作要达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天人合一吗?
所谓身法疾如风,是对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的最高要求。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疾风是指速度快对物体冲击力强的风。
到大学程度的太极拳套路己不是初高中程度的套路那样柔和缓慢,速度均匀,只适合养生健身。
“小九天”从身法步法上要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既有和风习习,也有狂风疾速。既中正安舒又飘忽不定。用疾风来形容“小九天”套路对身形步法的要求最恰当不过了。
发力注如雨:雨是水的常见形式。是水蒸气在高空凝结后受地球引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雨有濛濛細雨,狂风暴雨,倾盆大雨。
小九天的发力象倾盆大雨,就象有人端着一盆水从上向下倒一样。重要的是太极拳的发力是运动中的发力,如拳击散打一样,不可能站在那里打人,也不可能站在那里挨打。发力要象运动中的水,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湧,催枯拉朽。如滚动的轮,旋转如飞滚滚向前。
弹抖迅如雷:雷有闷雷,滚雷,炸雷。
太极拳的弹抖劲由内而外,距离短,速度快,像雷雨天的炸雷一样,让人胆颤心惊。
所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
出手快如电:这里的电指的是闪电,实际上是光。
光速是目前从物理科学来讲最快的速度。
把太极拳在技击中的出手比喻作闪电一样,是“小九天”在练习中对速度的要求。
套路中“四正四隅”“三穿掌”“八方掌”几组动作,尤其体现以上描述。
目前,小九天套路只有府内派太极拳体糸中有传承,其它流派尚无此拳。
门内弟子已有不少人学过小九天,希望你们认真看一下这段关于小九天的文字,不要把小九天练成普通的太极拳套路。
六、后天法:大学课程
道家在修炼时,有先天后天之说。
何谓先天?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能。
人生下来就具有一些先天带来的本能,随着逐渐长大,有些本能也慢慢显露出来。比如说防身自卫,即使一个再普通的人,遇到别人向他挥拳时也会自然的用手臂格挡一下。这就是本能的反应,先天所赋于的。但是这种本能沒有任何技术含量,实用性很低。所以要进行后天方法技术上的训练,这就是后天法的由来。
后天的东西建立在先天的基础之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们体糸中的第四套太极长拳也叫先天拳。
先天就是:心如止水,柔若无骨,松空透通。
然而只有先天之能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后天的训练才能提高综合能力。关键是要把后天训练出的能力运用的象先天之能那样自然。这就是后天返先天之说。
府内派的后天法以肘法膝法为主,发劲浑厚深沉。外形上已不象先天拳一一太极长拳那样温文尔雅,柔中寓刚。而是让人看到太极拳阳刚的一面,把柔藏起来。
小九天和后天法在唐宋时期就已在道门流传,是杨露禅把它们纳入了太极拳体糸,传承至今。吴式太极拳前辈吴图南三十年代所著“国术概论”中就有对“小九天”和“后天法”的描述。
他认为这两套拳已经失传了,但他在书中所记载的这两套拳的拳谱和府内派所传拳谱是完全一样的。这两套拳也可以说已进入太极拳实用的高级阶段。
前面的几套拳是打好这两套拳的基础。
前面的六套拳都是套路,由基本功训练上升到身法步法的训练,从简单的基础理论上升到阴阳哲学的思维方式。完成了由小学到大学毕业的课程,从老架一一高中课程开始,就超越了其它流派的水平。三十散手,十三总势,点穴法就分別进入了研究生层次的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太极散手三十式是专门研究技击的单操法。
府内派太极拳的三十个散手单操法,从武当内家拳的散手单操法承传而来。在武当内家拳秘诀中,就有这三十个散手的名称,但沒有口诀练法。
府内法,太极散手三十式,每式有四句口诀,形象的描述了形体动作和发力方法。每式还有三种变化,把套路所练的形体上的平衡协调运用到近乎实战的单操训练上,更是其它流派所沒有的练法。散手的单操训练后就是相应的二人对练,为真正的技击或擂台比赛作准备。
太极拳是仿生拳,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动物的形象。
如:白鹤亮翅.豹虎推山.野马分鬃等。因为古人在研究养生时发现许多动物在自我调整疗养时所作的动作如人类模仿之,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最早产生的熊径烏伸.五禽戏和十二形十三势就成为了太极拳的前身。
府内派太极十三内丹功法采取了十三种动物的形象动作,分別对应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精神意念.经络穴位,练出了养生健身的最佳效果。每个动作也有四句口诀形象的描述了形体动作的练法和内在的要求,同样是其它流派所望尘莫及的糸统养生功法。
点穴法是每个武术流派和大拳种都有的训练方法。
每个武术家或太极拳家都会略通医道。
点穴法就是通过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研究,能够对突发的病症和伤痛进行医治。
有时一个武术家或太极拳家也是个好医生。当然武术技击中的掐筋拿脉和对穴位的重击,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府内派二十四手点穴法是对人身的重要穴位的击打方法,每手仍有四句口诀描述。
点穴法的要点是:速度.力度.准确度和时机。
当然还要有敏捷的身法和灵活的步伐,以及对全身经络穴位的熟练掌握。
这些在为翟英波老师八十大寿所作的那本书中都有,每个弟子手中都有,要认真阅读。那本书的内容过去我们都是手抄,现在印成书大家都不珍惜了。
从形体表现看,小架近乎快打,其手法.步法.身势.神情与前九套拳均有不同。更可以说是在前九套拳基础上的综合体现。
上步必跟,退步必随,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严密紧凑。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哼哈二气常有,喜怒嗔乐伴行。意动神随,用意不用力。紧凑中不失开展,行如游龙,动若猿猴,出手含招,动静得法。是其他九套拳精炼后的高级功夫,今人很少能达到如此境界。小架已进入神明阶段。
来源:京门武者